

中等收入陷阱
作者:邢海洋( 法国奢侈品巨头路易威登计划未来几年内,每年在中国开设 2〜3家店面,目前中国是路易威登在全球范围内的第 6 大市场 )
10年前,香港特区政府倾全港之力,动用港币近千亿元,加上来自内地的支持,才保住了联系汇率。联系汇率保住了,股市和楼市却受波及,游资冲击外汇市场的8月恒生指数逼近17000点,创下历史纪录,一年后,恒生指数下跌了10000点,最低只有6500多点。楼市危机更使楼价下跌了65%,财富蒸发了2.2万亿港元,平均每个业主损失267万港元,负资产人数达到17万港元。
10年前,对个人投资者,一个开放的市场远没有现在的意义,那时我国的外汇储备是1200亿美元,只是现在的1/10,而全国居民的储蓄率尚不及现在的1/3,外汇存款可以忽略不计,股票市值更只是现在的一个零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邻国居民的财富变动对我们只是一个数字变动而已。10年时间里,经由住房的市场化改革,证券市场全流通变革,尤其是外汇储备的暴涨导致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包括证券和住房的资产上涨。居民对资产价格变动的感受自然不一样。
有一种观点是亚洲金融危机成就了我国经济腾飞,巩固了我们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亚洲危机前,我们的人均GDP远落后于东南亚国家,工业生态链条上也处于更低端的地位。危机后稳定的环境吸引了外资涌入,大国的资源整合优势使我们有可能整合产业链,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过渡,在高端和低端产业形成梯队式结构,成为整个东亚发展的核心。实际上,金融危机后发展最快的韩国是因为巧妙利用了我国的市场完成了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过渡。每年韩国对我国都有几百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同时这些顺差又被日本和美国拿去,而我们则靠着供应低端产品从美国得到大量顺差。
如果没有金融危机,按照原来的发展速度,进入高收入国家的显然不止是一两个国家。历史表明,虽然许多经济体都能够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但较少国家能继续攀升到高收入水平。这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一个个摆在发展道路上的“陷阱”正是以危机的形式阻碍着中等收入国家向更高层次的升级。上一个金融危机,我们尚处于低收入国家,按“中等收入陷阱”所表述的,颇为顺利地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但下一步恐怕并非易事。
股市投资者津津乐道的一些统计,包括伴着经济腾飞,日本市场指数从1955年的百点涨到了1990年的40000点;我国香港市场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百点涨到了现在的20000点,当然,若除去近年的大规模震荡,早在1993年末就涨到了12000点。这次疯狂的上涨始于3000点,延续了3年。显然,上海、深圳股市的势头有过之而无不及。两年翻两番的市场世界上少见,即使在局部,纳斯达克那样从千点炒上5000点的也最终以全面下落为结局。投资股票能分享经济成长,尤其在经济从中等收入国家上升到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更是如此,但我们现在刚刚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便已经透支经济发展了。不妨用波普尔证伪论的方式反向思考,像日本市场那样上40000点应该是我们最乐观的预期了,但日本上40000点用了35年,我们走到4000点用了17年,还有18年10倍的升幅等着我们。但显然,18年时间漫长,并不需要我们以现在的速度只争朝夕。
4000点炒到10000点,市场留给我们一倍半的涨幅,颇为可观了。或许蜂拥入市的投资者正是看到了这样大的利润才不计代价入市的。但投资者若了解了韩国市场上面值仅相当于8元人民币的期权,或者相当于200元人民币的期货指数合约就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上涨了。投资并非只有股市一途,尽管与风险并存,但一个开放市场的机会是时时存在的,投资就像一个职业,可以一天24个小时不停地“坐班”,而非仅是这一次,错过了今生再也不会有。只有处在一个开放的心态,投资人才可能理智决策,把握住机会。否则,获的利最终会还给市场。 中等收入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