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人为什么喜欢飞机?
作者:陈赛( 1953年的飞机模型爱好者 )
王岩从小喜欢飞机。那个年代,几乎每个城市的少年宫科技馆都有个航模班,模型店里两块钱就能买一个航模套件,有木材、有图纸,可以自己组装。可惜王岩家里不让玩,他好不容易弄来的一架小飞机,三两脚就被父亲给踩了。等到他真正拥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飞机模型,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1998年,他有了工作,有了点钱,但北京几乎找不到什么卖航模的地方了。有一天他开着车在街上逛,无意间瞥到一辆小奥拓上绑着一架模型飞机,就跟着了魔一样,从阜石路一直追到石景山,就为了问这架飞机哪儿买的。
他买第一架飞机,是攒了好几个月的钱。当时航模是奢侈品,最简单一套也要5000元,不像现在,500元就能买一个电动直升机。第一次飞上天,“不骗你,手脚都在哆嗦”。飞机离地的一瞬间,那种升空的体验如此奇妙,是任何运动都不能给你的。
玩航模必须在空旷地。当时他们都在昌平的一个体校玩,没车的人要抱着飞机,打车到有车的人家里结伴去。刮风下雨都去,瘾特别大,周末两天都耗在那里。
周末玩完了,平常还要检修。因为飞行过程中,机械连接、无线电信号、电源线接触点都可能有磨损,很容易产生误差。而航模是一点将就不得的,手指尖1毫米的动作,飞机在天上的动作已经很大了。如果操作失误,两秒钟之内飞机就可能粉身碎骨。王岩见过那种大款,十几万元的飞机,说摔就摔了,不到一个星期又买一架。他们从不自己组装,都是模型厂一手包办,还给拉到现场,他就拿着遥控器图个乐子。
一种爱好,能让人玩10年而不厌倦,必然有它的独到之处。按王岩的说法,玩航模也要挑人,如果你的心性脾气与航模相符,航模就是一个能让人越玩越深的东西。一开始是拿小飞机练手,关键是掌握起飞降落,在天上飞一圈回来就觉得很牛了,这时的心态纯粹是好玩,很多人到这一步就浅尝辄止,基本上两三年就腻了。但足够细心,又有耐性的人会进入下一步——玩“像真机”。这种飞机在外形上与真飞机毫无二致,翼展有两三米宽,在地面上一个人拽着都费劲。它可以模仿真飞机的各种动作,起飞、绕圈、筋斗、转圈、内筋斗、侧飞、倒飞。王岩拿着一张图纸,跟记者细细解释这些动作飞机应该怎么飞,比如,起飞时飞机必须在一个固定航线上,不可偏离半分;三个筋斗都必须在同一个轨迹上,飞得越圆越好……一套8分钟的动作,要练上整整一年。练到一定水平,就可以与国际接轨,甚至参加国际比赛了。号称“航模世界杯”的F3A国际航模比赛每年都会出台各种特技飞行动作,比普通动作难上数倍,比如半个沙漏,带半滚和两个在向上航线中相反方向的半滚;半外筋斗,带一个全滚,倒飞改出;六边筋斗,顶部做2/4位滚……有人将F3A比喻成“空中芭蕾”,要到那种境界,就是一个字“练”,上百个起落,上千个起落地练。当然,能坚持到这一步的,北京一两千航模爱好者中不会超过50人,个中滋味,若非身在其中,难以体会。“我们在玩航模中的人是很少的,自由发挥的东西太少,一般人不愿受这个罪。本来就是寻个乐子,自由玩玩行了,搞得这么苦,没意思。”
其实,王岩也很矛盾,有人劝他参加国际比赛,但他更愿意保持一个爱好者的姿态。他怀念最初时候,玩航模只是一种解压,一件挺快乐的事情。周末时候,和一群朋友到一个宽阔的地方,蓝天白云,自己操纵着一架飞机在天上自由地飞,会感觉生命很舒展。他的飞友中有两个60多岁的老人,原先的职业都与飞机沾点边,因为到一定年龄,眼睛看不清楚了,太复杂的动作做不了,只是在一旁练练普通的起飞降落,但每次看着都让人心有所感。
王岩有个死党叫杨贵慈,也不知严肃还是内向,平日脸上几乎看不到什么笑容,但从他谈论飞机的语气、搬模型时的轻柔动作中,你能感觉到他是真喜欢飞机。
他家中几乎每个角落里都是飞机的痕迹。走廊里是一架尚未完工的飞机机身,玻璃柜里摆着各种式样的小飞机模型,沙发上有一架巴掌大的木头小飞机,是他用来琢磨飞机动作的。一架固定翼飞机占据了大半个客厅,墙上还挂着一架红色小飞机,显然他很珍爱这架小飞机,“别看它小,专门比速度的,飞起来每小时能到240公里,几乎是汽车的两倍”。他还将一个小房间辟成了工作室,墙上挂满图纸,地上散落着木头、电钻、手刨、雕刻刀、镊子、螺丝刀、钳子、扳手、锉刀。他说自己还有一架翼展3米的大飞机,屋子里装不下,只好搁在飞行场地。
杨贵慈从小喜欢动手做东西。他的第一个飞机就是自己拿木头削的,削出翼形来,也不能遥控,用手扔出去。一块木头,攒巴攒巴能飞上天,他觉得很神奇。从天津民航学院毕业之后,他在模型厂干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到了《航空模型》做编辑。从小到大,一直与航模为伍,简直到了痴迷的状态。他玩过各种形式的航模,从固定翼到直升机,甚至线操控飞机(飞机的动作都由手腕控制),他玩F3A规定的高难度特技动作,也玩更刺激、自由的花式飞行项目。5月初,他在河北参加“高安杯”全国航模比赛,拿了一个很好的名次。他参加的是自由花式项目,自己挑选一首音乐(《加勒比海盗》配乐),然后遥控飞机随音乐节奏飞行,表演各种特技动作。在给记者播放那段比赛视频时,杨贵慈正襟危坐,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上的飞机,似乎完全忘记了身外的世界。视频一播完,他开始滔滔不绝回忆起那次同台表演的一个叫扬·布拉德的美国人,他是世界冠军,是飞直升机的,偌大的直升机,他能把它倒转过来,拿旋翼打地;他能把直升机飞到看不见的高空,然后把发动机关掉,让直升机翻着跟斗直落下来,然后平稳着陆……
在中国,无论真飞机假飞机,一辈子迷恋飞机都很难。杨贵慈算是比较幸运的了。虽然不能靠玩航模吃饭,但他被中石油的航模队看中,资助他参加各种国内外的比赛。他客厅里那架价值三四万元的飞机就是他们资助的。航模毕竟是个烧钱的爱好。刚开始玩,买点甲醇和蓖麻油一兑,也就30元,小飞机可以玩上1个月。玩得专业了以后,要用进口油,6个起落就要200多元。以前发动机都用国产的,300元能用一年,现在必须用专业级的发动机,一个就要六七千元,一个高级遥控器也要上万元。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一个航模高手曾经开玩笑道,“外国人是拿航模当‘玩意儿’玩,而我们是拿它当‘宝贝’玩。一架飞机摔下来对他们来说也许无所谓,我们却是任何情况下先把飞机保住了,很难放开手脚”。其实,这话倒也不尽然。美国飞机设计大师波特·鲁坦(Burt Rutan)一生设计了无数神奇的飞机和飞机模型,但他宁愿去打一场高尔夫球,也不愿意去玩遥控航模,因为忍受不了飞机坠地、心血化为乌有的一刻。
很多人把航模看成玩具,一大老爷们玩遥控飞机,总觉得不务正业。其实,即使最简单的小飞机,也需要很多知识,从切割木材、结构设计、打磨、用胶、无线电信号、发动机燃料,甚至空气动力学,每一环节都不简单,总有新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滋味恰恰也在其中。
李炼是80年代国家航模队的专业运动员。因为当时国家队的一些陋习,他负气离开,重新读书,学摄影,开广告公司,现在是颇有成就的广告导演。航模只是偶尔玩玩,但当年玩航模积累下来的东西,却对他的为人处世影响很深。在航模队的时候,比赛之前,他要花整整一年时间造一个航模,木材、活塞、汽缸、电路板、发动机,全都自己做。他感慨地说,现在的年轻人爱游戏远胜于航模,虽然游戏也号称开发智力,但玩游戏时,人的视野只在方寸之内,做航模却要照顾到四面八方,既要有构建一个事物的细致,又得具备掌控一件事情的耐心,二者对创造力和探索欲望的培养不可同日而语。 喜欢飞机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