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地名不是“橡皮筋”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李树花)
到一处曾经上学的城市出差,故地重游,却发现许多熟识的街道已经更名改姓,由古色古香的旧名,改成了颇具现代气息的新称谓。听起来新鲜,但总觉得与街道特色不太相符。一打听才知道,该城市为了盘活城市资产,对部分街道名称公开拍卖,当地的一些名牌企业花高价争得了20年的冠名权。
对道路、桥梁冠名权进行公开拍卖,是一些地方较为流行的做法。表面看来,是激活了城市的“无形资产”,增加了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又提高了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但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街道名称和地名一样,往往是当地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记忆,代代相传,叫起来朗朗上口,不是可以随意代替的。通过公开拍卖,最后挑选的企业或品牌名称未必适合街道的文化、地理特征,也未必好听、好记,何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也非永远一路向好,一旦发生变化,地名修改会给市民带来困扰。
游历北京、南京等文化名城,一个不过几百米的胡同、小巷,其称谓往往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一些表面看来土气的名称,却让人叫着亲切,透出往日生活的气息,这些都构成一个城市的魅力。 地名橡皮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