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技术是期刊全球化的一个要件 ——专访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
作者:朱文轶三联生活周刊:能介绍一下这次国际期刊大会的情况吗?
张伯海:前两届世界期刊大会,2003年在巴黎,2005年在纽约,下一届在伦敦,世界性的杂志行业聚会基本上以西方国家举办为主。10年前,期刊大会第一次在亚洲的东京召开,这次是在亚洲的第二次,主要集中讨论一些和杂志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比如,数字技术发展和杂志前景,杂志广告市场的发展,读者趣味和杂志发行市场的变化,亚洲、中东、东欧及拉美期刊市场以及B2B类杂志的行业服务功能等。此次大会得到了政府支持,中央和北京财政都给了一定程度的经费资助。出面主办大会的是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际期刊联盟这三家,北京新闻出版局和中国期刊协会是承办单位,国务委员陈至立担任大会组委会主任。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期刊业在期刊出版全球化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张伯海:中国期刊业近20年来出现的新局面,在不少方面得益于国际期刊业。我们不仅通过考察、办展、培训、研讨等各种形式展开学习交流,也在直接对外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例如以版权形式为主的合作,至今大约三四十项,不少西方知名期刊已经同中国期刊界有了这样的合作。
今天所说的“期刊出版全球化”,是特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以期刊跨国出版为标志的发展潮流。此前,西方期刊多是以统一的原版刊向国际发行,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代之以将一个国家品牌期刊移至另一个国家与当地本土内容结合后出版,即跨国出版。欧美几家大型期刊出版公司,几乎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设立跨国出版经营部门的,其跨国出版活动包括发达国家相互之间,也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这不是偶然现象,是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出版业的必然反映,也是当代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各国期刊业之间合作交流空前便捷的结果,新技术本身也是期刊全球化的一个要件。
三联生活周刊:传统期刊的市场并不算活跃,而全球化中的新技术对传统期刊无疑又会是一次冲击,怎么看待这种新旧间的冲突和共处?
张伯海:50年前,期刊遭遇了电视,读者和广告客户都流失了不少,但期刊在自己媒体性能的深度开发上做出了努力。现在网络、电子杂志的出现,同样不会意味着纸媒的消亡。今天大多数人都已经程度不同地思考如何把纸质媒体和网络手段结合起来。只要不停留在原封不动地拷贝上,而是调动两种媒体的性能,期刊会进入一个纸上、网上共赢的阶段。
三联生活周刊:在寻找国际传媒集团作为合作伙伴上,中国期刊这些年进行了一些什么样的尝试?
张伯海:很多努力。比如,以Elle为核心产品的桦榭集团已经和中国合作了15年,这既是他们从美洲、欧洲继而进入亚洲战略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国家同类刊物借此与国际时尚界接轨的时机。出版内容是一个方面,中国的发行市场已经开放,与桦榭集团同一系统的桦道公司也已经到中国,探索中国期刊发行的新途径。中国期刊的广告发展更迫切,更需要这种合作。期刊广告和其他媒体相比,其实有很多优势,比如广告价位低、期刊本身可以弥散传播、反复阅读,还有国外老是宣传的期刊能够切入个人空间,贴身引导,我们要通过和国外的合作,把这些优势发掘出来。
三联生活周刊:这两年网络杂志扩张很快,对这个领域的投资也很热。这对政府对出版业的管理可能提出了一些新问题。
张伯海:目前我国网络杂志出版管理的主要依据是2000年公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和2002年公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任何一家具有相应的ICP经营许可权的网站,都可以制作和发行网络杂志,并不需要平面杂志出版所需要的刊号等。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法律层级较低,执法效果有限,作为国务院归口管理互联网出版的管理部门,新闻出版总署打算在这个基础上起草《互联网出版管理条例》,该条例也已被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将以国务院的名义正式发布。总署将对网络杂志实施前置审批,采取牌照式监管,互联网上今后出版的网络电子杂志,在向信息产业部申请“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SP/ICP)前,必须先由新闻出版总署审核同意,取得互联网出版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