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蒂和《After Seventeen》:女孩和女人之间的模糊状态
作者:王恺( 马蒂 )
马蒂的牙齿长得很好。披头散发,加上一口白色的齐整牙齿,是她在一般的照片里的要素。两个要素之外,她的表情是异样多变的,姿势也是近乎放肆:或者是半裸着肩膀,不顾镜头的存在,亲热地看着男朋友大笑;或者是和女朋友在床上,穿着幼稚的短裙子,露出瞬间的无聊呆滞状态;或者仅仅是在诡异的深夜时分游泳池边她的躯体。“我很喜欢这些照片,因为真实,所以也美。”这些看似与一般时尚杂志毫不相同的照片风格,是她和朋友创办的杂志《After Seventeen》里的主打风格。而这些照片,全部是她和朋友互相拍摄的成果。
她们觉得,国内一般女性时尚杂志的照片“很糟糕”,那里面的服装和风格,也很不潮流。“本来国内就没有潮流环境。”最让她不舒服的地方,是“模特像假人”——千篇一律的表情,摄影师要她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尤其是给低年龄女孩子的教条化的时尚杂志,“简直把女孩子当白痴,告诉她们怎么穿,怎么吃,怎么找男朋友才合适”。而在马蒂看来,时尚的态度是自己做自己的,完全与这些背道而驰。
她却可以在朋友哭的时候拍下动人心魄的那种东西,这是某种“成长期的东西,真的东西”。两年前做《After Seventeen》的最大驱动力,就是把女孩子的成长期记录下来。
两年前,马蒂大学还没有毕业,在广东的一家视觉类电子杂志《凉茶》做兼职编辑,很清晰电子杂志的流程。正好有一个做编辑的朋友和她商量,是不是能办一本完全由女孩子完成的电子杂志,“从摄影到文字,所有作品全部是由女孩子做的”。她俩做电子杂志的优势是,发行不用成本,技术支持当时可以利用她所工作的网站完成。
两个人都不满足于国内的媒体环境,觉得一般的女性刊物和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沾边,“大家在网络上讨论得热火朝天的电影和音乐,在那里面完全是空白。”而那里面的虚假的浮面的生活,“又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生活”。于是,两个1983年出生的女孩子合作,创办了那本日后下载量达20万份的电子杂志《after seventeen》,杂志名字来源是台湾女歌手陈绮贞的同名歌,“17岁之后,正好是女孩子成长困惑最多的时候,也是女孩子向女人转变的那个阶段”。
( 和朋友创办的《After Seventeen》 )
创办时没有任何资金来源,编辑一共4个女生,“都是义工”。她和朋友算是两个,另外两个,一个是香港my little airport乐队的主唱,“我们都特别喜欢她的音乐”,她负责杂志每期的背景音乐;一个是台湾传媒大学刚毕业的女生,“到现在还没有和她见过面,就是在网上很聊得来”。这个台湾女生负责报道台湾的音乐和一些设计的情况。
因为完全是自己的杂志,所以只报道关心的问题,“我们几个人都觉得,女孩子成长期是完全被动的局面,被动地接受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被动地承担社会所规定的角色,而不是自己主动去成长,去发现”。所以她们的选题特别侧重于女孩子主动发现的问题,凡是女孩子的主动独立行为都是她的重点报道对象。“一周年的特刊特别能说明这个,那期特刊发的是巴基斯坦地震后的灾难照片,全部是北大一个女孩子的作品。”那个女生学的是巴基斯坦语,假期旅行到尼泊尔、巴基斯坦,本来是想独立拍一部纪录片,正好碰上大地震,结果灾难成为她的镜中物。“画面并不漂亮,但是很真实。”
同样被马蒂视为“主动发现”的还有女摄影师镜头下的巴以战争。网上认识的比利时女孩子Ian发给她们自己拍摄的以色列的照片,孩子的笑容和战争威胁下的个人生存,让马蒂觉得,这和巴基斯坦的地震一样,里面有让人性震撼之物。于是,马蒂开始积极约巴基斯坦的女摄影师的反映当地生活的照片,“特别失望的是,那里的女摄影师不愿意给一本有以色列摄影师出现的杂志拍照片”。结果只能约在巴基斯坦工作的美国女记者拍照片。“到现在还觉得是个遗憾。”
能约到世界各地的稿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的功劳”。以上网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马蒂很容易就有了世界各地的作者。“我们有次发了组爱穿男性服装的女性组织的照片,立刻就有个巴西的女孩子来信,和我们联系,她很奇怪怎么这么小众的东西我们也会关心。”结果这个女孩子没过多久也成为她们的作者,“都是成长中的女孩子,都想对周围的世界有深入的了解,都想用自己的能力和视角去反映这个世界”。
那个女孩子,过了一段时候告诉马蒂,她是同性恋,很高兴在一份遥远的东方的杂志上,能够看见打动自己心灵的东西。
开始做杂志的时候,也是想关心身边的“甜蜜的东西”,比如“两个女孩子的感情方式,比朋友多,又比恋人少,那里面是什么因素在起作用”、“女孩子的内心力量”等。可是后来越来越觉得,杂志不是私人之物,进入了传播领域后,“它就是一个公众的东西”。所以后来越来越认真,“即使是这样的软性的话题,也在里面寻找一些真正能感动人的东西”。马蒂自己去采访女孩子的故事,“感觉很充实”。因为很多被采访对象都是她们的读者,杂志把一些女孩子聚拢起来,大家愿意把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她,“很可爱”。
杂志不仅带给她女朋友,也带给她男朋友。“《After Seventeen》做到一年,想做一期男生专版,做男孩子眼中的女孩子。”于是她到处找作者,在flickr网站上看见了一个叫帕特里克的男孩的照片,“和我拍得很像”。马蒂是最早玩LOMO的那批中国人,而当时在纽约的帕特里克也玩LOMO,都拍身边的人群,“他的朋友很疯狂。我的朋友也很疯狂”。他们俩都最喜欢拍身边这群疯狂的朋友。
两个人由约稿而认识,见面后一起去了澳门,然后一起从澳门到广州再去香港,一路上拍了10多卷照片。这些照片主要是记录他俩的影像日记。旅行中,马蒂和Patrick一人拿着一台Olympus mju2随时记录——因拍照而认识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随时拍,随时留住一个个瞬间。“照片里,那种表情深刻的时刻特别多,因为在恋爱吧,所以感情比较丰富,拍出来也特别真实。”两个人互相拍摄,作品却像出于一人之手,倒像是跟着一个隐形人在拍摄他俩的爱情。“太接近了,作品有点相互影响?”马蒂有点迟疑地说。
有朋友说看他们的影像日记很像看一个电影,很想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却不希望它结束。“一开始时只是希望别人关注我们照片里艺术的部分,现在发现人们也会关注我们的故事,觉得这也挺好。”
《After Seventeen》就在这时候被现代传媒收购,“公司要求我做全职,一个人把这本杂志完整地做出来”。从前杂志是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一期,每期100多页,全部是4个女孩子的志愿工作,现在正式规定有了出版周期,每个月要按时出版,“我反而受不了了”。她开始消极,不久就要求辞职,“我那时候特别想去西藏和尼泊尔旅行”。结果公司批准她旅行,杂志就在旅行途中做。“在尼泊尔的网吧里做了一期。”后来回国后又在西藏的网吧里做了一期。
这期是杂志的第10期,里面有马蒂拍得很得意的一组照片,“女孩子和动物”,每张照片都是一个女孩子和动物在一起的画面,“有些是后期做的”。画面有种白日梦的感觉。
回国后,实在不想再做下去。公司客户部门的人告诉她,她做的杂志很另类,不商业化,要求她修改。“我花了很大力量,还是说我不商业化。”马蒂觉得自己无计可施,对于另类这个词,她倒是听习惯了,“我做的每本杂志都被说成很另类,哪怕是现在做最简单的潮流生活杂志”。她和男朋友去了厦门,目前在厦门做一本潮流杂志,里面照样有很新鲜的照片。《After Seventeen》是暂时停下来了,“等想恢复的时候再恢复,但是不会停,毕竟里面有太多自己的东西在”。
“有倦意”成为另一个《After Seventeen》暂停的理由,“可能我们自己也在变化,在由女孩成长为女人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把握得不准确”。马蒂说自己正在厦门学习平常生活:穿的衣服在别人眼中不再是那么“不正常”,而且终于把工作和生活逐渐分开,“知道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女人女孩模糊马蒂恋爱之间seventeen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