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招聘与成功学
作者:孟静( 2006 年12月,《赢在中国》冠军宋文明获得 1000万元创业资金 )
“学徒风潮”
每次在机场候机,都能发现许多拖着行李箱的商务男士聚精会神地看着机场书店放的录像——永远是一个口若悬河的男人在讲管理绩效、节约成本、人才培训诸如此类的“秘诀”,听起来都是浅显到不能再浅显的大道理,可是有那么多人如奉纶音,而且这群人都有雄厚的购买力。
中国电视节目逐渐意识到并有效迎合这类购买力,开始于2003年央视《绝对挑战》的播出。此后还有湖南台的《新青年》、浙江卫视的《天生我才》、中国教育台的《命运函数》。早期的节目形态以励志、奋发为主题,坚决贯彻“绝对挑战”模式,即:提供一个职位,基本上是大企业的销售经理、企业代言人这种外向型职业,岗位比蓝领有诱惑力和关注度,但也不会太重要。年薪通常不菲,保证签一年合同。《绝对挑战》的一个特别节目为东风日产招聘高级经理时,就提供了一个年薪百万元的承诺。这种一期一个用人单位的节目,选手如过江之鲫,观众走马看花,最后只记得若干企业的名字和“绝对挑战”的品牌。很快,又有一类新的号称“包装选手”的电视节目粉墨登场,比如央视的《赢在中国》和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同样演绎职场故事,选手分成团队竞争,每次淘汰一两个人。为了完成任务,选手之间经常互相指责,有时会故意激化矛盾。这一切都模仿美国的《学徒》(The Apprentice),那是由纽约最知名的房地产大亨特朗普亲自担任主持人和评委,为他自己的公司招聘百万薪资经理的节目。该节目曾一举成为收视率最高的节目,被CBS的老板惊喜地称为“无可匹敌的重头戏”。
在中国,职场真人秀是否能比肩“学徒风潮”待考,但这类节目有“卖点”,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底,福建麦斯特猎头公司的老板李妍菲带领福建某企业北上参加央视《绝对挑战》,“马上发现这类节目对职场商机意义重大”。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她一方面加强和大企业家的联系,力促他们成为日后节目中的“用人单位”,另一方面频频接触各电视台。据说,有段时间,周边数省大小电视台都知道有个想“再造《绝对挑战》”的女疯子。
2007年初,东南卫视借节目改版,决定和李妍菲合作。由她的猎头公司负责联络企业、甄选选手,派出台里最有“真人秀”经验的团队制作节目。这档命名为《海西点将台》的节目,一举打破了此前东南卫视贯彻始终的“泛娱乐路线”。
( 《学徒》是由纽约房地产大亨特朗普亲自担任主持人和评委,为他的公司招聘百万薪资经理的节目 )
“托”与“不托”
然而,所有标榜“卖点”的电视招聘节目都不得不面对同一个问题:怎么把原本枯燥的面试环节和“潜在水下”的人事斗争在观众面前“摆龙门阵”?将一个简单的职场节目铺排成跌宕起伏、吊足观众胃口的悬疑大片,成了电视招聘的“重要任务”。而与此相关的是,节目必须情节紧凑高潮迭起,参与者要性格鲜明,极富表现力。
( 《海西点将台》节目现场 )
据《海西点将台》的制片人李晓东说,他们原本打算全部采用“80后”敢秀的大学生做选手。就像上世纪90年代香港最红的类型片《霸王花》、《警察学校》这种青春励志片,把选手放在封闭环境下展现人性。但后来发现,除非部分采用“业余演员”,不然即使是莽撞青年,在镜头前也会刻意隐藏他们的钩心斗角,无法达到“矛盾最大化”的企图。
实际上,这类号称“所有人都可以参加”的电视招聘节目仍然有电视自身要求:形象佳、口齿伶俐是固定标准。在上海选拔的《创智赢家》的选手大多气质大方、外表出众,其中有一个外国选手还入围今年的《加油好男儿》,同时他们又有较好的应变能力。然而,当节目的制作方充分意识到,应聘者并不总是个性十足外表靓丽时,为了节目的好看,他们马上就想求助电视制作的潘多拉:找“托”。
在包括电视招聘节目的所有经济节目中,找“托”几乎成了惯例。为了将节目“演练”得“正经却不失综艺元素”,部分节目的选手和嘉宾干脆一律伪造身份和资历,事先对好台词,设计突发事件。
谈起找“托”,李晓东有点哭笑不得。他说,有一次,为了增加节目效果,栏目导演向用人企业暗示可以找“托”,结果被当场拒绝。企业给出的理由相当理直气壮:他们并不把这看作一场游戏,而是一定要招到合适的人。而梁章林认为:“‘秀’的底蕴必须是真实的,这样的‘秀’才有力量。”实际上,当大部分观众还在把电视招聘等同于职业“秀场”时,许多遭遇用人窘境的企业开始从中挑选良才。
另一方面,《赢在中国》给出了1000万元创业基金,《创智赢家》也有百万基金,《海西点将台》这类节目,动辄也是年薪十几万元以上的岗位招聘。即使不为钱,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有了展示的欲望。《绝对挑战》有一期冠军是房地产公司的董事,以他的财力,根本不可能看上一个年薪百万的经理职位。但他表现得比所有选手都积极,和其他选手吵得不亦乐乎,还搭上几个月的时间参加录制,就是为了在电视上表现。
李晓东称现在《海西点将台》的状态是“天下无托”。他说,在这种状态下做出好看的节目,只有祈祷每期“掉下几个敢秀的选手”。他还有另一个秘诀,就是在节目里大量强调嘉宾评委的作用。至今为止,节目中延请过大陆顶级测评专家白玲、台湾顶级培训师郭腾尹、“美女辣手”陈慧、《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职场大炮”孙虹刚等人。据说,这些专家被要求“在台上说出的话要让观众马上眼睛一亮——或者干脆眼前一黑。”有些专家从演播厅出来,直接大喊“不干了”,认为40分钟节目要求字字珠玑,简直是“酷刑”。
不过“天下无托”的状态能维持多久?专家酷评的节目形态是否有殚精竭虑的一天?李晓东也没有太大把握。
“卖点”与“卖钱”
谈到电视招聘,人们通常会认为这类经济类节目效益不可估计。特朗普行事张扬,本来在美国媒体上形象不佳,他硬是借《学徒》里的表现,使公众对他好感日增。央视二套每年都会搞《年度最佳雇主评选》,培训专家白玲就曾经参加过测评题目的制定。她所了解到的情况是,这种评选并没有收取费用,选出的企业在各自领域也是赫赫有名。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家们非常看重这种评选。他们全都正装出席,满怀激动地等着自己的公司上榜,这是一种人情与效益兼顾的长远投资。
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坊间流传《绝对挑战》出现过多明显的企业的Logo和文化,实质是一种植入式广告。以它的特别节目为例,为了这个策划,东风日产花费了1000万元。据知情人说,这是造成该节目日后停播的一大原因。
但即使《绝对挑战》停播了,电视招聘节目依然“命定”有无法避免为用人单位做广告之嫌。如何既宣扬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和用人理念,又做到不留任何广告痕迹,成了电视招聘类节目面临的第二大课题。
在《海西点将台》里,评委郭腾尹给选手出了一道测试题:让他擦一张桌子。选手擦完后,他评点说:如果韩国人来擦,他会把桌上所有的东西顺手都擦了;如果是日本人,会把整张桌子翻过来擦完;如果是德国人,会把零件全部卸下来,擦完再装上。而当天的招聘企业是德国独资企业,这种宣传企业文化的隐形广告远胜于花钱买时段。而《赢在中国》经常请柳传志、江南春这些成功人士当评委,既树立了他们作为企业家的光辉形象,又讲出了非常开启心智的话语。比如江南春说:“十年如一日的挖一口井。遇到树根,挖掉;遇到石头,也挖掉。十年挖出了水。这好过十年挖十个坑。”绝大多数渴望成功的中国人都希望听到比自己成功的人讲人生哲学,而这种节目既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又为企业打了广告,《波士堂》、《名人堂》的火爆也与此有关。
关于节目中宣传企业文化的“度”的问题,梁章林却不以为虑。他认为:“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衷就有展示企业风采的目的。只要能将企业文化巧妙地融入节目内容中,我们不但不排斥,反而还要大力挖掘其中内涵。通过企业文化展示优秀企业风采,必将成为我们节目——乃至所有优秀经济节目的一大特色。” 招聘电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