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拉力赛

作者:苗炜

一百年前的拉力赛0

( 道路状况恶劣,导致参赛汽车陷入泥泞之中 )

20年前,张亚军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的故事,当时颇为激动:“我没想到,那么早我们就有汽车拉力赛了,而且是政府参与主办的。”按照官方说法,1985年的港京拉力赛是中国最早组织的汽车拉力赛。后来有过激动人心的巴黎——莫斯科——北京拉力赛,参与报道的记者还能兴致勃勃回忆起在由俄罗斯军用飞机改装而成的新闻中心里工作的情景。赛事的法国组织者前不久还到过北京,和张亚军谈起这条线路:“太费钱了,需要的赞助太多了,短期之内恐怕很难再搞起来。”

张亚军后来进入北京汽车摩托车运动协会工作,总想着2007年——在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100周年之时,能再组织起一次同样线路的比赛。2004年,他参加过中法文化年的汽车集结赛,从北京开到了巴黎,但那是从满洲里出境。主办方赛前勘路,倒是严格按照100年前的路线,直奔蒙古的乌兰巴托,草原与戈壁之上,路途艰难,正适合越野车奔袭,但复杂的海关手续让他们放弃了蒙古。那次集结赛之后,不少人希望能把汽车运动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据称,在奥运会倒计时一年的时候,北京电视台组织的全球奥运之旅将踏上行程,车手们将走遍世界上所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

“100年前,汽车可算不上是体育运动,只是个新鲜玩意。”张亚军说,“但目前赛车领域的一些基本轮廓,100年前就有了大致的模样,比如法国人是汽车比赛最积极的推动者。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后,法国人也努力发展自己的工业。”

1887年4月20日,法国《汽车》杂志主办了世界上最早的汽车赛,只有一人参加。1888年,《汽车》杂志又主办了第二次汽车赛,赛车全程20公里,两辆车参加。不要说那时候的汽车,即便是那时的自行车也足够奢侈,一条轮胎要100多法郎,自行车运动被当成一场游戏,或者是有钱人的荒唐娱乐。1891年9月6日,《巴黎小报》组织的巴黎——布莱斯特——巴黎自行车赛举行,全程1200公里,报纸上说“这次比赛赛程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想象力”。同时,“这个以自行车名义卖出去的小玩意,十有八九经常出毛病,如果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部机器不经常出故障,那真是一大进步”。与如今的F1一样,两家公司为当年的自行车赛选手提供装备:米其林轮胎和邓禄普轮胎。1894年6月11日,《巴黎小报》组织了第一次汽车赛,赛程126公里,参加比赛的有酒精车、蒸汽车、电动车等等。1895年6月,法国汽车俱乐部和另一家报纸联合举办巴黎——波尔往返汽车赛,赛程可以与自行车比肩:1178公里,速度要快得多,冠军用了48小时45分,平均时速24.55公里。《国民天才》杂志写道:“新一代的车子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运输工具及运输工业的深刻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1906年,法国勒芒的场地汽车赛固定了沿用至今的专用名词Grand Prix(格兰披治);1911年,摩纳哥首次举办了将欧洲10个国家各自的首都作为起点,以蒙特卡罗为终点的汽车长途越野赛,固定了另一个沿用至今的名词Rally(拉力)。1907年的北京——巴黎汽车赛是早期众多汽车冒险中路途最遥远的一次。

( 1907年8月10日,意大利人伯吉斯王子驾驶意大利生产的伊塔拉汽车首先到达巴黎,他比第二名提前了两个星期到达 )

1907年3月,法国《晨报》提出要举办一次“北京——巴黎汽车赛”。这个惊人的创意得到各国赛车手们的热烈响应,但因为路途远花销大,最终只有5名选手5辆汽车从遥远的欧洲来到北京参赛。清政府起初用拒绝给车手发护照的方法阻止这次比赛。但在各国驻华使节的斡旋下,清政府改变了主意。意大利《晚报》记者巴津尼后来的文章说,“官员们绝对无法理解那些人只是为了想把汽车从北京开到巴黎,而没有其他任何不可告人的目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要去巴黎的话,当时明明还有其他更快捷、更安全和更可靠的旅行手段。庆亲王就倾向于认为,欧洲人希望能找到一条与中国交通来往的最佳汽车路线,以便能挤垮中国人自己出资、正在建造之中的京张铁路。而庆亲王本人就是建造京张铁路的大股东之一”。

巴津尼搭乘意大利人博盖塞的车全程采访了这次比赛,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游历欧洲,在各大图书馆里搜集资料,编辑了《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一书,巴津尼的文章是对那次比赛最为完整的记述。2006年,奔驰公司组织了一次巴黎到北京的汽车旅行,仍然使用巴津尼的报道做宣传材料。

一百年前的拉力赛2( 在汽车工业发展初期,英、法人士都热 衷赛车运动。图为1914年在英格兰举行 的一场赛车活动 )

1907年6月10日早上8点,法国一位外交官夫人发令,5辆车轰鸣着从北京使馆区出发,开始了万里征程。一边号叫一边能自己跑动的铁壳车上坐着一个洋人,后面跟着大量工人,马车拉着油桶、工具,没有人知道他们在干些什么。每个车手都雇用了大量民工,租用了不少牲畜和马车装载油料,跟在汽车后面进行补给。为了顺利驶过艰险路段,车手们还带了大量绳索以备民工们帮忙拉车。博盖塞在比赛之前曾经骑马6天到达张家口,详细勘察比赛路线,他带着一根与汽车同宽的棍子,看他的汽车能否顺利通过糟糕的土路。

中国汽车运动协会的郦春伟先生介绍说,1901年冬天,旅居上海的匈牙利人李恩时运来了两辆奥兹莫比尔牌汽车,黑色木制车身,车轮也是木制的,外表与马车十分相似。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特地开会研究如何向李恩时的汽车颁发牌照,最后决定给予临时牌照,暂列入马车类,每月征税2元。这是中国最早有的汽车。1902年11月,为了讨好慈禧,直隶总督袁世凯从香港购进了一辆小汽车作为寿礼送给了慈禧。慈禧太后可以说是最早拥有私人轿车的中国人。不过,汽车这名词真正在中国统一使用,是30年代和40年代的事儿,很靠后了。1926年,成都一家公司在为几辆汽车试车时,围观者还惊叹不已,说这个东西开动起来是“洋房子走路,铁轿子打屁”。

100年前的北京——巴黎拉力赛,走的路线是张家口——库伦(乌兰巴托)——伊尔库斯克——鄂木斯克——乌拉尔,最后一直到莫斯科和巴黎。事实上,这条比赛路线有了一个更古老的名称,那就是“茶叶之路”。美国学者艾梅霞在圣彼得堡历史研究档案中见到过一批照片,是俄国沙皇下令拍摄的,目的是记录他们的势力越过西伯利亚进入中国的进程,此后她在蒙古生活工作了多年,对那些老照片背后的历史的兴趣与日俱增。她的著作《茶叶之路》2007年2月出版了中文版,不过,她对记者说,在她的研究资料中,没有发现过1907年那次拉力赛的任何记载。

《茶叶之路》中对张家口、呼和浩特、乌兰巴托的经商路线做了细致描述,其中引用一段丹麦探险家哈士纶的记载,哈士纶1923年从北京前往蒙古,“我们第一次在亚洲大陆的晴朗天空下卷着毯子入睡。站在山口之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片游牧民族的土地,这样广阔的草原。夕阳西沉时,我们似乎得到了重生,而这新生命有着丘陵的坚强、天空的深邃以及日出的美丽”。哈士纶是用骆驼和马队完成探险的,张家口距离乌兰巴托1000公里以上,骆驼队要走一个月左右,一位探险家这样说:“我们在蒙古已经有22天了,你可能认为这样慢的速度会让人受不了。不过我们不觉得自己在旅行,到达目的地的念头只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我们每天的作息使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沙漠中的居住者。”艾梅霞说:“在蒙古高原,他们进入了一个与充斥繁文缛节的中国截然不同的世界。无边无际的天空下,广袤的大地上,似乎有着无尽的自由。”

20世纪20年代,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赞助的汽车,开始在蒙古的戈壁上进行探险。他们或许知道,有一支车队也曾跨越土拉河。巴莫京比赛,第一次让中国车手见识法国人制作路书的能力,戈壁上的一眼枯井,几株枯树,都会作为标识。然而1907年的比赛,不会有GPS,也不会有路书,也不会有现在越野爱好者的经验——沿着车辙开,电线杆是可供参考的标记,但赛车手们在大草原上依旧会迷路。在抵达库伦(乌兰巴托)之后,车手们又被当地总督拦了下来,总督要坐车兜风。

最终,车手们在8月10日到达巴黎。用时2个月。意大利人博盖塞获得冠军。就在这些车手回到欧洲的时候,一个英国画家正在到达北京的路上。托马斯·霍奇森·利德尔,从香港北上,在武汉、天津、上海游历,然后来到北京。他在北京的旅行基本是骑在驴上完成的,但他有机会坐汽车去游览北海。他说:“当时有两辆机动车,由一位外国企业家拥有,作为出租车使用。城里新建的道路和通往颐和园的御道使得驾驶机动车成为可能。”

利德尔得到了进入颐和园绘画的许可,他在自己的游记中说:“直到前不久,北京一直是一个不太容易来的地方,即使到了这里,住下来也不太舒服。况且对于西方人来说,北京或多或少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城市。怪不得,当最初几年来北京变得相对容易,而且住下来变得相对舒服时,这座城市就逐渐演变成远东地区的旅游中心。西伯利亚铁路使人们在15天内可从伦敦到达北京。也许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不管代价多高,北京将是富人们一年内进行短期旅行的时髦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