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苏格兰人康纳利

作者:李孟苏

伟大的苏格兰人康纳利0

( 康纳利扮演的“007” )

肖恩·康纳利爵爷住得离苏格兰越远,越有一颗赤子之心。他支持苏格兰的文化事业,向苏格兰的公立博物馆捐款,出资在爱丁堡建影视中心,提携苏格兰年轻演员进入好莱坞。他说,他长相英俊,身体老而弥坚的秘密——他是一个苏格兰人。今年4月,纽约格子节期间,民间组织苏格兰之友在纽约成立,他主持了开幕晚宴。接受苏格兰的记者采访时,他又一次老调重弹。上世纪90年代末,康纳利第一次发表政治宣言时就称:“我在苏格兰问题上的立场30多年来始终未改变过。”今年5月1日,是苏格兰结束独立状态,与英格兰签订《联合法案》,合并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300年纪念。康纳利满腔热血的姿态让人在77岁的他身上看到了“007”的坚定。

自出演第一任“007”,成为在世的最伟大的苏格兰人以来,肖恩·康纳利就心向故国,致力于苏格兰的复国大业。他在1998年拍摄的影片《复仇者》中穿上了格子裙,多年来义务出任纽约格子节的非官方大使,2002年甚至牵头组织了一支1万名风笛手的乐队在格子节上表演。他高调支持苏格兰国民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这个政党一直鼓吹苏格兰必须独立。他是该党党员,和党魁阿历克斯·萨蒙德是密友,为组织捐过数千英镑。1999年,苏格兰恢复了自己有立法权的议会(苏格兰议会在1707年被解散),在大选时,康纳利号召选民投票支持独立,不过他因为住在海外没有资格投票。选举结果,支持苏格兰独立的议员在129席中占了41席。到2003年,苏格兰国民党一跃成为仅次于苏格兰工党的苏格兰第二大政党。

萨蒙德曾说,如果苏格兰国民党赢了今年5月的换届选举,他一定举行全民公决,决定苏格兰何去何从。英国国内的主流观点称萨蒙德等人是分裂国家的民族主义分子。而作为演员,肖恩·康纳利在政治问题上卷得太深了。有专栏作家讽刺道,曾演过电影《可能成为国王的人》(中文译名《霸王铁金刚》)的康纳利或许可以当苏格兰国的开国之君,要不干脆叫肖恩·麦克恺撒·康纳利爵士。你看2004年苏格兰议会大厦启用典礼上,大家对主持剪彩的女王没兴趣,都看着女王身后的康纳利。他是没戴王冠的苏格兰国王。小报《每日邮报》曾做过一次调查,57%的被调查者认为康纳利应该远离政治,一个半个多世纪不住在苏格兰且逃税的人,根本没有资格谈论苏格兰,抑或英国的政治问题。

康纳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离开家乡爱丁堡前往伦敦,1974年移居西班牙马布拉,1999年和第二任妻子成为巴哈马的居民。他一直说自己在感情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祖国,苏格兰议会恢复后也曾考虑过在苏格兰买处房子,不过至今还是无聊地坐在巴哈马莱佛德沙洲的家里,要么培育他的单一麦芽威士忌,要么想想遥远的苏格兰。康纳利自己说,移居海外因为他需要多晒太阳,他按时纳税,拿出税单证明清白——2006年就向英国税务局交了50万英镑的税。

康纳利的运气很好,就像他在电影《偷天陷阱》中逃脱了警察追捕,现实里也侥幸摆脱了税务官的盯梢。政治给康纳利带来的麻烦,除了税务问题,还让他晚了3年成为贵族。原因并非公关宣传所说的,是出于民族情感而谢绝了女王的好意。康纳利在苏格兰独立问题上的高调,对苏格兰国民党的支持,让他成为苏格兰工党和唐宁街的“敌人”。苏格兰工党只要求权力下放,坚决反对苏格兰脱离联合王国。康纳利的观点和立场始终遭到工党的批驳,一位政治家讽刺他发表的不过是“在马布拉酒吧里无所事事时一拍脑袋想到的观点”。2001年,康纳利准备在爱丁堡建一个电影制片厂,没有得到政府支持,他觉得这是出于政治报复。1997年和1998年,康纳利两次被列在封爵的名单上,最终都因为政治阻力被撤下。他很不舒服。他认为封爵的荣誉是他应得的,不能因为他踏进了政治这口蛇窖就被抹杀。延宕到2000年,他才被封为爵士。

伟大的苏格兰人康纳利1( 康纳利并不是“007”作者伊恩·弗莱明心中的 理想人选 )

爵士封号对出身爱丁堡底层家庭、抱有勃勃雄心和梦想的康纳利非常重要。康纳利的父亲是卡车司机,母亲是钟点女佣,家里生活困窘之极。他从小就看到身边每个人为了温饱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自己也在13岁离开了学校去打各种零工。16岁康纳利加入皇家海军,18岁患上严重胃溃疡从海军退役。在英格兰南部海滨朴次茅斯疗养期间,父母没钱来探望他,据说,尼采的话激励了孤独的康纳利:“不能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强壮。”同时他意识到上帝还算垂青自己,赐给他漂亮的外表。他决心养好身体,练出一副好身板,或许可以靠它脱贫致富。痊愈后康纳利以全新的面貌回到了家乡。此后,他做过泥瓦匠、棺材油漆工、送奶工——这个工作要搬运一桶桶牛奶,大概对他的身材也起了很好的塑形作用。他还上健身房做专业训练。他差点走了另一条路:曼联主教练马特·巴斯比相中了他。当时,人们认为踢球比演戏危险,于是康纳利拒绝了。1953年他参加“环球先生”健美大赛,获得英国赛区第三名。比赛结束,他考入伦敦的“南太平洋歌舞团”做了名合唱团员,开始演艺生涯。

1962年,第一部007电影《诺博士》上映,康纳利终于成名。据说,“007”作者伊恩·弗莱明第一次见到康纳利难掩失望之情:“我以为会看到邦德指挥官,没想到是个长得茂盛过度的杂耍演员。”出身显赫、时髦讲究、优越感十足的弗莱明看不上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康纳利,希望由巨星加利·格兰特出演上流社会的间谍邦德。由于影片预算只有区区100万美元,加上两位制片人在这位英俊的苏格兰人身上发现了弗莱明未能看到的商业潜质和价值,驳回了弗莱明的反对意见。康纳利的邦德深沉神秘、果敢无情、带些苦涩土气,非常完美,连浅灰色的正装都穿得像皮肤那么熨帖。“007”让康纳利成了苏格兰诞生的第一个娱乐业国际巨星,他却至今对弗莱明耿耿于怀,称其是“老伊顿生,势利小人”。他也恨“007”局限了他,拍到第7部《铁金刚勇破钻石党》时,把片酬捐给了慈善组织,赌气说:“我恨死了詹姆斯,真想杀了他。”

伟大的苏格兰人康纳利2( 肖恩·康纳利 )

出名了,负面新闻也接踵而来。除了激进的政治观点和逃税,他对女人实施暴力的谣言满天飞。弗莱明的邦女郎既不是性感炸弹,也非功夫高强的女金刚,而是一种娱乐;邦德给予女人的不是罗曼蒂克,是性欲的发泄,甚至是残忍。007电影改变了这一定位,但康纳利的演绎有一点与弗莱明一致,那就是有一点仇恨女人。康纳利对女人的态度,有文字为证。1975年的一本《花花公子》杂志上刊登了康纳利的实话实说:“我不认为打女人有啥错——当然我不建议用打男人的方式去打女人。打一个嘴巴子应该没问题,如果别的办法都无法奏效而这又能给女人以足够的警告的话。如果女人是婊子,要么太歇斯底里,要么太他妈的有想法,我就会这么做。”

80年代以后的康纳利脾气大得堪称戏霸。他说:“除了黑手党的合同,我不想拍别的电影。”和“没有1万美元不起床”的超模语录同样浅薄。他拒绝了在《指环王》中饰演冈多尔夫的邀请,理由是在新西兰待18个月会无聊得闷死的。参演斯蒂芬·诺灵顿导演的《天降奇兵》,惨遭失败,从此与诺灵顿水火不容,“一说到他我就口干舌燥”。2004年,他半道退出《Josiah's Canon》剧组,令剧组损失惨重。《综艺》杂志说,这类大投资的电影彻底耗尽了康纳利的激情。实际上是他受不了外景地布拉格零摄氏度以下的天气和他所说的只亮2小时的白天。

苏格兰人对康纳利既爱又恨,苏格兰的媒体对他的报道尤其生猛。一方面,他们认为康纳利是民族英雄,即便是他浓重的口音也丧失了原则地喜欢。他们需要他的明星光芒;另一方面又恨他离开了苏格兰。

苏格兰独立了,康纳利大概也不会回国,因为执政的苏格兰国民党一直说要增税。留在巴哈马的康纳利,早上起床例行先打高尔夫球,然后坐在游泳池边,沉思。想什么?大概三个问题:女人,邦德,苏格兰。 伟大苏格兰人康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