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淹没的王小波工人生涯

作者:葛维樱

被淹没的王小波工人生涯0

( 王小波母亲家现存王小波的遗物已经不多了 )

王小波在70年代末,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工人生活。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进了小说《革命时期的爱情》,他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结识了当时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网上流传的资料显示王小波的工人生涯分为两个阶段:1972~1973年在牛街教学仪器厂当工人,1975年转到了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作直到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经查找,西城区唯一跟半导体有关系的工厂名叫北京半导体器件五厂。这个厂位于德胜门外关厢,临街的门市有些破败,如果不是挂着厂牌,很容易让人以为这里是一个卖五金的小商店。厂里师傅介绍,70年代末叫半导体器件厂,现在属微电子研究所。半导体厂和半导体器件厂是有区别的。厂里年龄大的师傅不记得曾经有一个叫做王小波的年轻人在这里工作过。“王小坡?没有这个人。”

“为什么不问他本人?”金融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不解地问。王小波70年代末和他母亲如今居住的地方都位于教育部大院,属二龙路街道管辖。据宋华介绍,他工作的“街道工厂”也应该是二龙路街道下属企业。如今,随着金融街开发,二龙路办事处、紧邻的丰盛办事处都合并到了金融街办事处。“半导体厂?没有这个厂子呀。”办公室的资格最老的工作人员说。在这个街道下属的企业里跟电子能联系起来的只有一个生产电视机高频头的厂子,与半导体没什么关系。“这里面我是最老的人了,我1976年来这儿工作的,我最清楚。”办公室的郭先生说。高频头是给北京电视机厂生产的,那里的人可能知道情况,不过现在这个厂也没有了。

关于在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作的经历是错误的。王小芹介绍,1971年,王小波在云南生病后,回到北京,由于没有户口,不能安排工作也没办法领取粮票。当时,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是矿工,这种重体力劳动的工种可以领到60斤粮票。王小波没有工作的那几年,就靠哥哥省下的粮票生活。从云南回来后,王小波一直待在家里养病看书,1974年前往山东第二次下乡,1975年又按政策回北京,落户口,由街道安排去附近工厂工作。这个工厂也不是半导体厂,而是主要生产可控硅。可控硅在电子领域应用广泛,70年代末,很多工厂都生产这种产品。王小芹并不认为会有与王小波年龄相仿的人在那家工厂:“王小波是生病先回来的,跟后来大批的分配不是一拨。他没赶上知青回城,比那个早。知青们回来都分到卷烟厂等大企业,工厂是1958年解放家庭妇女时建的,都是老大妈,街道照顾才把他分到那儿。”那时候,王小波的母亲在安徽干校,大姐王小芹住在城外,王小波和病重的父亲住在一起。对于工厂的这段经历,王小芹和她的母亲都不了解。“我们没有去过那个厂子,他也没带同事回来过。只是有一次我回家,他跟我一起走,在厂子门口,他指了一下说那是他的厂子。”王小芹回忆弟弟的具体工作可能与砂纸相关,当时有人找他要金象砂纸,王小波不好意思去工厂拿。王小波的母亲年事已高,对当年分配工作前后的事情都不太记得,甚至厂名也是查了几年前她记忆力还好时写过的回忆材料,“1977年他就准备高考了,1978年考上了人大。这两年不用上班还是可以领20多元工资,因为可以休考试假”。

正确的名字是无线电元件厂,位于锦什坊街。锦什坊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位于阜成门内路南。上世纪90年代建起了金融街,如今,想找到这条已经消失了十几年的胡同,要把政协礼堂当作地标,从政协礼堂向西看,是一片施工人员住的简易房,其中一所房子有一块很破旧的招牌,可以看到蓝底白字写着:方方锦什坊街商店。从政协礼堂向北,可以看到高耸的泰康大厦,大厦楼下竖着一个很不起眼的交通指示牌,在指示牌的下面还绑着一个路牌上面写着:锦什坊街。金融街附近偶遇一位老太太,她说,当时,无线电元件厂在少年宫旁边,规模不大,一个小院子、一栋二层小楼办公,几间平房是车间。她也没听说过一个叫做王小波的人。 生涯王小波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