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搞无罪,自娱有理

作者:朱步冲

恶搞无罪,自娱有理0

( 马特·斯通(左)和特里·帕克(右) )

《南方公园》又惹事了!尽管34岁的马特·斯通和36岁的特里·帕克已经从玩世不恭的愤怒青年变成了愤怒中年,然而他们恶毒辛辣的厕所幽默感可一点没有退化。在最新一季的《南方公园》中,他们又把矛头指向了年高德劭的英国女王,让她在策划刺杀希拉里·克林顿未遂后举枪自尽,英国媒体已经向节目的制作母公司维亚康姆提出了强烈抗议,然而这只不过是两人漫长的恶搞名单上的另一个小目标而已。靠着这股泼皮破落户的劲头,诞生10年后的《南方公园》,在2005、2006年赢得了两座艾美奖。还催生了《恶搞之家》(The family Guy)、《一家之主》(The king of Hill)等大批跟风流行之作,已经成为美式恶搞流行文化和反智主义的一面旗帜。

如果时光倒流回10年前,马特·斯通和特里·帕克这两个家伙,一个爱咬嘴唇,一个爱咬指甲,整天穿着邋遢的T恤和棒球帽的活宝还只是科罗拉多大学里的两个怪胎学生,斯通是爱玩电子游戏的数学狂人,而帕克则是个疯狂电影迷。这两个家伙自从在电影分析课上认识后,就常常逃课去拍一些稀奇古怪的DV,诸如“巨型海狸入侵地球”。很快,和所有不够安分的艺术青年一样,他们感觉现有的一切作品都太一本正经,太不够酷了,于是把自己拍摄的搞笑动画短片《Jesus VS Frosty》推荐给了福克斯电视台,结果一炮而红。作为配角的斯坦·马什和埃里克·卡曼最终成了男主角,在虚构的科罗拉多州小镇南方公园里开始了为期10年的兴风作浪。它不仅每季吸引了多达260万人次的观众,比乔·斯图尔特的《The daily show》都多出100万人,更售出了大约350万张DVD,并依靠1999年的《南方公园电影版:更大,更长,无删节》以及2004年的恶搞木偶片《美国战队》拿到了总值9000万美元的票房。这似乎完全归功于斯通和帕克这两个工作狂,几乎每集《南方公园》都是在开播前一周时间内通过疯狂加工赶制出来的,他们戏称,“《辛普森一家》剧组9个月的工作,我们一周就搞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最快时间能把新鲜热辣的新闻事件恶搞解构。从1997年8月开始,同性恋婚姻、伊拉克战争、全球变暖、美国大选,到帕丽斯·希尔顿性爱录像带以及迈克尔·杰克逊整容。与《辛普森一族》精英自居的左倾激进主义立场不同,《南方公园》的态度是立场不分左中右,态度不分温和激进顽固,一概打倒。在2005年播放的第9季中,这种“一个也不宽恕”式的恶搞升级到了令人咋舌的新高度:甚至连特里斯其亚沃申请安乐死事件都敢拿出来说事。斯通和帕克让肯尼变成了植物人,而斯坦、卡尔则和觊觎肯尼PSP的卡曼打起了官司,一直闹到美国最高法院。

这样肆无忌惮的冒犯当然会招致麻烦,去年3月,在母公司维亚康姆的威胁下,Comedy Central被迫在重播第9季时撤掉了因讽刺汤姆·克鲁斯和科学教派而大受争议的《出柜记》。也使剧组失去了著名黑人布鲁斯音乐家伊萨克·海耶斯,胖厨师的配音演员。作为回应,斯通和帕克与Comedy Central又签订了3年和约,作为准备打持久战的一个信号。在“粉丝”们欢呼的同时,有些人却担心爱德华·舒莱尔在《纽约客》上精心开创的讽刺传统是否就此沦落,我们真的进入了一个宛如R.W.费夫尔所谓的“娱乐取代艺术和批评”的时代了吗?

“我只花很少的时间来考虑现实问题,只要有网络、Xbox和PS3就够了,如果有人来信还问诸如,万一孩子看了会有什么坏影响时,我只能说,滚开。”特里·帕克在近日对记者说,“有人说你踢了所有人的屁股,把自己弄得没有立场。可是问题在于,看扁一切就是我们的立场。”在不断地以恶意亵渎和反智主义态度嘲弄一切的同时,我们却很难从《南方公园》里提取出任何明确的倾向或态度,除了一点模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怀疑精神。除了在设计情节时,斯通和帕克都对任何现实问题绝口不提意见,也绝不参加任何投票或民意测验,“无论增兵不增兵,布什还是戈尔当总统,都不会让这个狗屎烂摊子变好”。

的确,这个从80年代MTV电视频道动画片《瘪四和大头蛋》开创的“无意识讽刺”传统,身上被贴满了各种标签,从后现代虚无情绪和工业时代复制文化产品。然而它最根本的功能却是无伤大雅的自娱自乐,一旦脱离了叙述环境就荡然无存。“把儿童与成人文化界限的模糊,以及对各种社会价值观不加区别地进行嘲弄当成一种理所应当的冒犯,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Slate》杂志专栏作家大卫·埃德斯坦恩说,“迪斯尼可以和法老雇佣奴隶大军一样驱使无数动画设计师和CG工作者造出说教意识强烈的《泰山》,然而帕克和斯通却使这些几乎由色块组成、活动在两维背景中的小人更让观众忍俊不禁,并让所有的暴力和猥亵成分看起来充满着童真的愉悦。”在美国新闻线网络举办的投票中,大约34%的网民认为女皇被杀的情节构成了真正的冒犯,想想其他标榜真实的电视节目,从相对严肃的CBS新闻报道,到“老大哥”、“美国偶像”这样的真人秀节目,都严重地打上了拼贴和追求戏谑效果的娱乐化烙印。总之,如果《南方公园》传承的恶搞幽默也算是一种意识形态批评,那么这种被泛化的“批评”已经无处不在,霍尔曼·辛普森抱怨嘟囔的口头禅“D'oh”已经进了牛津英文大词典,而管家婆威莉的口头禅“吃奶酪的肉鸡”也被《National Review》的著名保守派评论家乔纳·格德堡用来抨击不支持美国出兵伊拉克的法国政府。

恶搞无罪,自娱有理1( 《辛普森一家》中的坏小子Bart Simpson(左下) )

反过来,我们同样不用担心《南方公园》会创造一个教唆儿童的低级趣味世界。《连线》杂志3月号鼓吹的“零食文化新时代”,驳斥了所谓大众文化是一根不断堕落的”“睡眠曲线”的说法,史蒂文·约翰逊在那本争议不断的《坏事变好事》中争辩说,被看做冗长、浅薄、趣味低下的当代电视节目实际上却是在迫使观众的认知能力不断螺旋上升,呈几何级数增加的线索,人物和背景知识都要求收看者头脑的“解码”能力持续提升,否则就要落入无法完全“沉溺”于中并及时做出回应的“风险”。如果剔除那些野蛮的厕所笑话和层出不穷的“F”字头,在《辛普森一家》著名的“黑鳏夫”一集中,仅仅是戏仿好莱坞历代经典电影的笑料就多达8处,除非观众对《象人》、《绿野仙踪》、《飘》等影片稔熟于心,否则绝不会理解为何BGM中提示性的笑声到底用意何在。同样,第9季《南方公园》中著名的“全球变暖”一折,也杂糅了从前副总统戈尔倡导的“新环保主义”,日产混合动力汽车的热销,旧金山的嬉皮文化,对电影《后天》和CNN关于卡特里娜台风袭击新奥尔良报道的恶搞等一连串文化“拼贴”元素,以及更不用提《24小时》或者《越狱》这样明显“压迫”观众的作品了。可以肯定的是,《南方公园》也许会结束,但我们绝对不会离开这样肆无忌惮的自娱自乐,一如斯通和帕克,他们始终没有让自己在《南方公园》里亲自亮相,但其中不时出场、天不怕地不怕、一嘴脏话的加拿大笑星泰伦斯和菲利普似乎就是他们的影子,在《南方公园电影版》中,泰伦斯和菲利普因为招惹了孩子的父母们而最终被美国政府枪决,但却导致了撒旦的复活。这似乎是在警告那些对其幽默皱眉的家伙:我们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恶搞无罪,自娱有理2( 《辛普森一家》中的爸爸 Homer Simpson )

恶搞无罪,自娱有理3( 2004年的恶搞木偶片《美国战队》 ) 南方公园网络恶搞辛普森一家公园帕克斯通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