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苏富比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成交前五名
作者:曾焱( 《三个同志》作于1994年,张晓刚“大家庭” 系列的初期作品。成交价211.2万美元 )
文献记载这次航行发生在1804年,即废奴贸易法案颁行的前两年。“朱费娜号”当时是一艘刚完工的82吨容量帆船,6月29日驶离利物浦港口,第一个目的地为非洲贝宁湾。船上载满食盐,到喀麦隆海岸后卸货,14个星期后再次起锚时,货物已经变成了110个黑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所谓“三角贸易”,就是15到19世纪以贩卖黑奴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荷兰、西班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都先后加入,尤其以18世纪才称霸海上的英国为最大获利方:400年间这些欧洲国家共贩卖了大约2100万名黑奴,其中经英国商人交易的就有300万名。英国商人主要以罗德岛、西印度群岛和非洲为三角,从利物浦、布里斯托尔和伦敦等地把玻璃陶瓷器皿、杜松子酒、枪支弹药之类货品装船,运到非洲交换黑奴,再将黑奴转手卖给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殖民地的种植园主,一次往返航行约一年时间。船长罗伯特·李维斯在这本日志里面记录了航行路线、风向变化和沿途的天气,他们的路线大致也是其他英国商人习惯选择的一条路线:穿越大西洋,中途在王子岛短暂停留补给。“朱费娜号”在1804年12月末到达最后目的地美洲,路上损失19名奴隶,其余全部交易成功。“卸船”后,“朱费娜号”装满咖啡和棉花回航,抵达利物浦的时间是1805年6月23日。拍卖行提供的资料显示,那次还有一艘大得多的“无畏号”为“朱费娜号”护航,而它此行贩运的黑奴有343名。这类贩奴航行在当时并不受到谴责,很多画家还将此入画,成为18、19世纪时髦的绘画题材。
高更办报
( 冷军1999年作品《五角星》,成交价121.6万 美元,130cm×130cm )
3月22日,巴黎苏富比在名人手稿专场拍卖了一套画家高更负责排版和插图的报纸《微笑》,一共9期,成交价21.6万欧元,为全场最高。该报是塔希提岛的当地报纸,创刊于1899年。拍卖行专家介绍,当年高更办报纯粹是为生计。高更第二次上塔希提岛是1895年,并且准备不再回巴黎。但从1899年开始,他陷入困境:没钱、生病、酗酒,生存成了问题。为了糊口,他找到一份养路工的活儿,每天只能挣6法郎。高更那段时间写信给朋友,诉说自己为了赚几块面包,只有星期天才有时间画画。熬到这年3月,一个叫做拉乌克斯的人解救了高更。这人办了份论战小报《黄蜂》,请画家跟他合伙。高更居然很能写,成了读者最喜欢的论战作者之一。从这张小报得到鼓舞,1899年8月高更自己接手了当地的一家报纸《微笑》,自编自画并负责印刷,最后支撑不下去,到12月就以非常低的价格转手卖给了别人。从拍卖行提供的图片看,虽然只是报纸插图,高更也还是表现了他的绘画风格。
( 陈逸飞1995年作品《父与子》,成交价54万 美元,198.7cm×198.7cm )
( 岳敏君1993年作品《金鱼》,成交价138.4万 美元,180.3cm×247.6cm )
( 王沂东1993年作品《沂河水》,成交价80.16 万美元,187.5cm×177cm )
( “朱费娜号”航海日志成交 4600英镑(16.5cm×20cm) )
( 高更像
)
( 拍卖的塔希提报纸《微笑》 )
( 拍卖的塔希提报纸《微笑》 )
( 同场拍卖的油画,作者约翰·布查南(John Buchanan),描绘一艘三桅帆船在远航途中遭遇 风暴的情景,成交价4000英镑
) 苏富比当代艺术中国拍卖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