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博会重塑上海

作者:贾冬婷

以世博会重塑上海0

(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会址 )

无论是主题还是选址,上海都将此次世博会引向了城市中心。郑时龄说,世博会所在地的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集中了上海城市的三大特点:历史建筑、黄浦江和高度城市化。上海希望借助世博会这一大的“城市事件”,实现其“再城市化”。

在这个意义上郑时龄说,巴黎值得借鉴。郑时龄说,巴黎举办过8届世博会,分别是1855、1867、1878、1889、1900、1925、1931和1937年世博会。每一届世博会,巴黎都把会址放在塞纳河沿岸,从而确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1878年巴黎举办纪念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3周年的万国博览会,开始将塞纳河地区的发展与世博会结合起来。1889年世博会又强化了塞纳河这一要素,其左岸成为世博会的重要轴线。这一届巴黎世博会留下了两件标志:有“建筑艺术巅峰”之誉的机械馆和成为巴黎象征的埃菲尔铁塔。到了1900年,巴黎以“回归19世纪,展望新世纪”为主题的世博会进一步向塞纳河两岸延伸,从原来的塞纳河左岸单面场地发展成塞纳河两岸的场地,兴建了亚历山大三世桥、作为1900年世博会主展馆的大宫和小宫等重要历史建筑。1900年巴黎世博会给城市带来了更为彻底的变化,巴黎成为世界上第五座建设地铁的城市。同时奥尔良铁路公司修建了奥尔赛火车站。而世博园区的建设也对巴黎西区的城市空间带来更为直接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巴黎西部第七区的城市格局。

世博会选址为什么计划而设?这个问题在19世纪可能显得多余,当时的世博会本身就是目的,倾向于选择一个交通便利的著名场所,而最近几届世博会选址则越来越倾向于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新区发展,这也是为国际展览局所倡导的。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唐子来对记者说,因为上海世博会与“历史遗产保护”和“世博会与城市更新”相关,国际展览局专门为上海推荐了几个案例。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是为了纪念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而举办的。这届世博会60%以上的建筑都保留下来,其标志性建筑是西班牙建筑师巴斯克斯·孔苏埃格拉设计的海洋馆瞭望塔、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日本馆、英国建筑师尼古拉斯·格里姆肖设计的英国馆、法国建筑师让-保罗·维基尔设计的法国馆。

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的主题是“海洋──未来的财富”,几乎所有的展馆都提到了全球环境问题。会场用地原是该市东部一块被废弃的石油储油罐旧仓库区和垃圾焚烧场。为了使这一地区得以再生,葡萄牙政府决定联合地方政府利用世界博览会的契机对其进行整体改造,因此得名“博览会城”,总面积达330公顷,是当时欧洲最大的再开发项目之一。

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类、自然、科技”,延续了从产品展示转向文化和概念展示的理念。汉诺威是德国重要的展会城市之一,具有规模设施相当完备的国际会展中心,因此无论在1992年开始规划论证,还是最后定案,都把对原有展区的利用视为首要原则。展区总规模160公顷,其中90公顷利用原会展中心区加以改造和扩建,新设展区仅70公顷,这种依托型规划方式在世博会史上尚属首次。新设展区与原有会展区日后有性质上的根本差别,而两区又恰好处于高速道路的两侧。新设展区规划目标是形成一个以居住为主的新市镇,因此将来新区的商业和娱乐设施都将利用世博会期间的一些主要公共场馆,例如世博会广场中心会场、欧洲大道和德国馆都考虑将来的使用,并为市政景观创造良好基础。这届世博会提出了“汉诺威原则”,其核心是“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2005年世博会在日本爱知县举行,会场的总面积约占173公顷。日本政府延续了以往以世博会带动地区经济复兴和发展的思路,试图借此振兴日本中部的经济。会场的建设试图最小限度影响当地环境条件,以保证丰富多彩的交流和表现世博会主题“自然的睿智”。位于长久手展区的日本馆表达了重新连接渐渐疏远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筑物的表面用3万株竹子的竹条编织而成,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大的蚕茧,其构思源自竹帘。“蚕茧”使展馆可以避免直射阳光,并通过墙面绿化和间伐木材节省能源,构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整个建筑物是一座新技术和传统材料的试验场。 上海世博会上海巴黎重塑世博会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