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册(425)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纪念册(425)03月21日,无锡振新纱厂开工投产

3月21日,由荣宗敬、荣德生(下图)、张石君、叶慎斋、鲍咸昌、荣瑞馨、徐子仪等中国早期资本家共7人发起并投资的无锡振新纱厂开工投产。荣氏兄弟在投资面粉业获得蓬勃发展后,积极向纺织业拓展,但因自身资金有限,而与买办荣瑞馨等7人合作。振新纱厂创办时总资本27.08万元,厂有纱锭1万枚,只纺纱不织布,棉纱主要用来供应农村织土布。由于荣氏兄弟二人当时入股仅6万元,董事会总董由大股东荣瑞馨担任,荣氏兄弟在企业中并无实职。振新纱厂由于“经理在申不管营业,副经理读书,不知生意”,最终经营不善,产品积压,亏损之巨,至1910年已经“势难支持”。直到荣德生出任经理后才开始连年获利。■

纪念册(425)13月,侵台日军向插天山方向扩张

1907年3月,入侵台湾地区的日军军警开始向插天山(北插天山又称塔开山,是台湾北部名山)方面的隘勇线(日语,意为“武力驻防的防线”)进行扩张。甲午战争日本窃据台湾,第五任总督佐久间马太制定了“五年讨蕃计划”,斥资1600万元巨款对原住民的反抗活动进行镇压,他采用设置隘勇线的方法,逐步压缩反抗的原住民的活动空间。日军在3月的出兵由深坑厅和桃园厅分头进军,企图从李茂山(今福山)和阿姆山两个方向合击插天山,不过在路经枕头山时遭到了大前山群及大豹群原住民泰雅族人的顽强抵抗,枕头山战役成为泰雅族抗日史上著名战役之一,虽然最终失败,但导致日军伤亡200余人。日军在台中、台南军警千人的增援下最后耗时3个月才登上插天山。■

纪念册(425)23月25日,日清轮船公司成立

日本为扩大其在中国长江的势力,同英国的太沽、怡和及中国轮船招商局竞争,将日本在长江的大阪商船公司、日本邮船株式会社以及大东、湖南两汽船会社合并。日本人当时还吸收了少量中国股东,于是有“日清”之名,试图表明是中日合营,但目的是为了更便利地控制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日清轮船公司总公司设在东京,在上海设有分公司,管辖天津、广州、镇江、南京、芜湖、九江等6个办事处。创建初该公司有资本810万日元,此外日本政府年补助该公司80万日元。由于该公司的官方背景,此后所有中国股份被日清公司相继收购,资本和船舶吨位也迅速扩张。“九一八”事变后国人纷纷拒用日轮,“日清”营业从此一落千丈。■

纪念册(425)33月20日,上海公共租界外籍人士要求中国政府恢复笞刑

当日公共租界工部局总董亨利·盖西克宣读了1906年工部局报告,称赞办理西方人“义勇队”颇有成效,建议将租界巡捕和义勇队归于一人管辖下。亨利·盖西克还要求中国政府恢复笞刑,即过去中国传统的肉体刑罚,理由是中国政府废除此一野蛮刑罚导致租界内牢房罪犯充塞。亨利·盖西克当日提议得到了与会西方人的一致赞成。不过这一逆历史潮流的举动在5月某国驻沪领事赴南京会晤两江总督端方(下图)时被拒绝。端方认为,“奉旨停办之件,遽尔复用,未免出尔反尔,且与前旨有违”。■

纪念册(425)43月22日,首辆带有计价器和顶灯的出租车出现在伦敦

1907年3月22日,计价器和顶灯的出现标志着伦敦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出租车。伦敦的黑色出租车通称“Black Cab”,Cab是马车的缩写,由此可见出租车在伦敦历史悠久。16世纪末四轮马车引进英格兰时,因昂贵的价格和保养费就让一些车主出租马车维持。文献记载1588年首辆四轮马车承揽了出租业务。1622年伦敦出现了第一家四轮马车出租车队,一位退役上尉购置了4辆马车,雇用专门的车夫身着特别制服,行驶于街道上招揽生意。165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管理出租车数量和经营的法令,200名伦敦出租马车主人得到了营业许可证。但由于出租马车夫不熟悉伦敦街道并且常常粗暴无礼,1859年市政府开始对出租马车夫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及礼貌教育。汽车出现后,1907年的1月21日,英国政府正式为这种通体黑色的厢式汽车安装了计价器,挂上了出租的招牌。但在1907年年底伦敦街头仅有723辆这样的出租车。该车外形传统而古朴,后座门的打开方式与现代轿车正相反——向后开启,这也是最能体现欧陆风情的特点。当时伦敦出租车车内高度达1.3米,内有3排座椅,驾驶员背后的两排为对向摆放,距离最少为42.5厘米,以确保男士和女士对坐的时候膝盖不会相碰。■

纪念册(425)53月19日,中韩港基督教青年会在上海召开 第五次联合大会

中韩港基督教青年会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前身。3月19日,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总干事穆德博士(下图)参会并多次发表演说。穆德第一次来华是在1896年,当时他巡视各地教会学校,促进学校青年会组织,共有29处校会派遣代表于当年11月在上海开了第一次全国大会,当时命名“中国学塾基督幼徒会总委办”,潘慎文为总委办会长。此次大会决定在组织名称中删去“港”字,变为“中韩基督教青年会总委办”,后来更在1915年第七次大会中改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

纪念册(425)6 历史纪念册近代史振新纱厂上海租界基督教青年会出租车

上一篇: 谢灵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