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尔·罗杰斯:和你在路上见
作者:鲁伊( 比尔·罗杰斯 )
1972年,24岁的比尔·罗杰斯怀疑,自己一定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那个人。
先是向老友杰森借钱买来的“胜利牌”摩托车被人偷了,欠着一屁股债的他为了省钱,只能跑步上班。那是一份每周只有75块钱薪水的工作,付了房租剩不下几毛钱。他的职责是给波士顿一家医院当护工推轮椅,病人去世后再把遗体推到太平间。这工作让他经常见到一些情状极其恐怖的病人,尤其是晚期肺癌患者。这个穷得叮当响的摇滚青年穷则思变,挺积极地发动同事组织工会,想要通过谈判多拿点工资,没想到却被医院炒了鱿鱼。熬了一星期,他打算回去讨个说法,结果发现墙上贴出了告示,要求大家警惕一个“穿身破烂衣服梳长马尾辫的小混混”,一旦发现立刻报警。
比尔的自信心大受打击,他开始怀念当年,在高中和大学,身为长跑健将的风光。这年爱国者日之前的周末,他跑到科德角散心,回波士顿时,鬼使神差绕到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附近看热闹。他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当初一起训练的老朋友在前十名中占了好几个。人群在为他们欢呼。他的心动了。
“主要是虚荣。”35年后,这个拿了4次波士顿马拉松冠军、4次纽约马拉松冠军,已经成为马拉松历史上传奇人物的“波士顿比利”,抓着一头蓬松的暗金色头发,笑嘻嘻说。那时候,马拉松依然严格地遵循着志愿参加的原则,没人指望能从跑马拉松中赚到钱。不过反正他正失业,就算天天做梦有天找到一份年薪1万美元的工作——那是24岁的比尔·罗杰斯所能想象的最大数目。
比尔压根儿没想到,不过8年后,就会有人愿意为他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露一次面付出2万美元,和“彪马”的一份合约一年能给他带来12万美元,他和哥哥查理一起开的“比尔·罗杰斯跑步中心”,年收入更一度高达150万美元。
( 38岁的帕特里克·多克坐着轮椅参加6次波士顿马拉松赛 )
我和比尔·罗杰斯约在昆西北市场的跑步中心总店见面。在他运动生涯的鼎盛时代,这家店旗下一共4家分店,每年波士顿马拉松将近的几星期,上门的客人恨不得踏破了门槛。其中就有1981年波士顿马拉松冠军、日本人濑古利彦,“这家伙,让教练进来问我在波士顿上哪儿找合适的训练场地,自己却躲在车里,以为我看不见,真是的”。
我知道那一年比尔·罗杰斯败给了濑古利彦,可是他小孩子一样气鼓鼓的表情还是让我意外。难怪有人说,“波士顿比利”的不通事务让人吃惊,真不知道没有马拉松,这样的人可怎么生存。
我听过太多关于他的漫不经心和不谙世故的故事了。1975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他居然忘记了带钉鞋,于是赶快和队友借了一双。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级赛事,那次,他跑了第3。1976年的纽约马拉松,这一次,忘带的是运动短裤。穿着条向隔壁男孩借来的短裤,他轻松把冠军纳入囊中。还有最近的一次,某地的5英里跑邀请赛,他又忘了带跑鞋。结果呢?穿着一双临时买来、比自己的号码小一号的鞋,依然第一个跑到终点,然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双磨脚的破鞋远远扔在一边。在波士顿生活了一辈子,他居然不知道红线地铁站在什么地方——“近了跑着去,远了有摩托车”。听说查尔斯河上的“鸭子船”可以水路两栖,他会惊讶地瞪大眼睛,猛抓头发,连声赞叹,“太神奇了”,好像我成了本地人,他倒是来旅游的。他对冠着自己名字的跑步中心的经营状况一无所知,凡事要问查理和杰森。
他只精一门——跑步。店里存着几百盘奥运会和世锦赛的比赛录像,我们聊天时,正放着2004年奥运会的1万米决赛的场景。他只瞟一眼,谁拿了冠军,成绩多少,立时报出,十几分钟后,电视里的比赛才结束,名次打出,果然毫厘不差。不过一旁的杰森马上揭老底,“这录像他看了几十遍了。比利有奥运情结”。这自然。1980年,正值运动巅峰状态的比尔,却因为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无缘参与夺取最希望获得的一块金牌。他狂怒,当年反战的冲动再起,参与游行,高声抗议美国政府的决定。直到有人打来恐吓电话,威胁他“别想活着走过柯立芝中心”。他做个鬼脸,“差点就跟列侬和里根一样出名了”。
可你不能说只是马拉松成全了比尔·罗杰斯。这个喜欢哼电影《绿野仙踪》里稻草人的主题曲“如果我有个聪明的大脑”、长得也与稻草人极为神似的年轻人,也成全了80年代席卷全美国的长跑热。
我在BAA的档案室和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里翻出很多比尔·罗杰斯当年比赛时的老照片和录像带。看完了,只一句话:若真有天才,舍他其谁?
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3张1975年他第一次赢得波士顿马拉松冠军的照片。那一年,他的成绩是2小时9分55秒,波士顿马拉松历史上的最快纪录,新的美国马拉松纪录。你若以为会在照片上见到一个一刻不停玩命狂奔的人,那就错了。第一张照片,他站着,好整以暇地在喝水。第二张照片,他索性蹲了下去,不紧不慢地系起了鞋带。第三张,接近终点的最后1英里,他的教练追上他,激动地大喊大叫。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他那时喊的是:“快跑,小子,你可能破纪录!”然而比尔,脸上还是一副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表情。带着这副表情,他足足甩下第二名近两分钟——波士顿马拉松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出现过如此一边倒的胜利了。
这副满不在乎的表情迷倒了多少美国人?1975年,2340名男性参加了波士顿马拉松比赛,1979年,数字就上升到了7357人。这是一个最典型不过的美国梦:身无分文的穷小子,通过训练,终于发掘出隐藏的潜能,一夜之间名扬天下。更何况,名声还伴随着滚滚而来的利益。
在“比尔·罗杰斯跑步中心”,橱窗里还留着他第一次获得波士顿马拉松冠军时的全套行头。一件淡青色的网眼T恤,上面用墨水笔写着“波士顿,GBTC”,那是比尔所在的俱乐部。一条汤姆·弗莱明送的“纽百伦”的发带,一双熟识的鞋店老板托人捎来让他试穿、带着经典大钩子商标的耐克跑鞋,一副用来给双手保暖的大帆布手套。同今日体育明星浑身上下细分至腕环、微小到口香糖的架势相比,这当然是小巫见大巫。而1975年的比尔·罗杰斯,也没有从这身装束中获得一分钱赞助。但是,一个几亿美元的体育用品消费和广告市场,却早已在此埋下伏笔。
在此之前,马拉松运动员的装束按今天的标准看,只能用简陋寒碜形容。最普通的单色纯棉或尼龙背心,弹力短裤,大俱乐部出来的或许统一印上队名,绝大多数人是付诸阙如。鞋子千奇百怪,皮的、布的、橡胶的,别说减震助力,很多时候连合脚都谈不到。直到1950年,许多跑步者才穿上橡胶底的“匡威”跑鞋。又过了10年,阿迪达斯、彪马和纽百伦方进入人们的视野。造鞋商开始想到把传统的薄底加厚、平底加纹,从而提供更好的减震和防滑性。小经销商开着丁零当啷响的老爷车,各种型号的鞋子扔进后备箱,一个小镇一个小镇地登门贩卖。没什么人刻意在乎品牌,有什么就是什么。今天大名鼎鼎的耐克,也不过是众多“送鞋下乡车”中不起眼的一个。
然而,到了70年代中期,一切都不同了。比尔·罗杰斯或许不是波士顿马拉松运动员中最先在身上替运动用品商打广告的一个,但他毫无疑问是最有明星效应的。人们记住他神奇的成绩,也记住他看上去很酷的发带和跑鞋。开始有人按图索骥地搜求“比尔·罗杰斯发带”,耐克跑鞋在新英格兰地区的销售逐年上升。略带讽刺意味的是,比尔最终也没有获得过这两家公司的赞助,倒是爱世克私公司第一个跟他签订了每年3000美元的赞助合同。在当时,这已经是一笔相当大的数目。“可我总是忘记穿赞助的鞋子去比赛,哎呀,真是的。”比尔又开始挠头。
幸好,他有个大有商业头脑的哥哥查理帮忙。他经营下的跑步中心开始推出“比尔·罗杰斯”品牌的T恤、帽子、发带,当然,还有他那已经名扬天下的“米老鼠手套”。查理帮他联系参加各地马拉松赛的出场费,甚至与当时还坚持不为运动员提供奖金的BAA暗中达成协议,私下向比尔颁发奖金,以换取他出战波士顿马拉松。这成为1985年波士顿马拉松给职业精英运动员提供奖金的直接导火索。 比尔·罗杰斯波士顿马拉松罗杰斯马拉松波士顿路上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