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药片真的有效吗?
作者:袁越(文 / 袁越)
今年2月28日,国际权威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多种流行的维生素药片不但不能延长人的寿命,反而可能对人体有害。这篇论文在欧美国家引起了轩然大波,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刊发了相关报道。众所周知,发达国家人口中常年服用各类维生素药片的比例很高,维生素药片一直是各大制药厂的一个恒定的利润来源。
这篇论文其实是一篇综述,作者是来自丹麦的一个非盈利研究机构的几名科学家。他们运用了一种称之为“元分析法”(Meta Analysis)的统计学研究方法,分析了1990至2005年间发表的385篇研究报告,一共涉及68个随机临床试验,参加人数高达232606名,是迄今为止该领域里最为全面的统计学分析。
他们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药片到底能不能延年益寿?
说它简单,是因为关于氧化作用的害处,目前国际医学界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所谓“氧化作用”,指人体新陈代谢时的能量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必然产生一种被称为“自由基”(Free Radical)的小分子。大量科学实验证明,自由基能够破坏细胞组织,加速衰老过程,增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既然如此,那些能够减少自由基的化学物质岂不是能延年益寿?这就是很多保健品生产商的思路。于是,“自由基”这个词成了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词汇,在Google上搜索能找出200万个网页,其中有很多都是保健品生产商的广告。包括维生素A、C、E,硒元素,过氧歧化酶(SOD),葡萄籽提取物(OPC)等多种具有抗氧化效果的物质都被包装成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甚至还有不少德高望重的老医生建议大家每天服用这些维生素,减少体内的自由基。
但是,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虽然这些化合物早就被证明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但氧化反应生成的自由基并不是一无是处,它参与了很多正常的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分裂,细胞间通讯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该死不死就会生癌)等等。如果某种药物把自由基从人体中全部清除掉,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活不成了。
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绝不能仅凭某一个实验数据就擅自加以改变。比如,当年医生们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脏病的罪魁祸首,于是有人提出,应该给病人服用抗凝血药,让血液流通顺畅,这样不就可以防止心脏缺血了吗?临床试验证明抗凝血药确实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但是服药者患脑溢血的几率也相应增加,其结果就是服药者的存活率并没有增加,抗凝血药功过相抵。
明白了这个道理,医生们又想出了其他办法抑止脑溢血的发生,这才找出了对付心脏病的办法。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从理论上看无懈可击的某种药物,在实践中却很可能出现某种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只有通过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才能最终确定药物的疗效。可惜的是,目前市场上公开销售的绝大部分保健品都没有经过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检验,而仅凭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概念,就敢忽悠老百姓口袋里的钱。
再举一个心脏病的例子。医生们早就知道,很多心脏病人发病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堵塞了通往心脏的血管。血管的堵塞物是胆固醇通过氧化反应而生成的,如果能阻止这种氧化反应的速度,不就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吗?这个方法从理论上讲似乎很合理,但是,在经过了10多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后,美国的科学家们于2005年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C、E和β-胡萝卜素等并不能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科学家们至今仍然没有搞清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根据这份报告,修改了相关政策,建议美国民众不要依赖维生素药片来防止心脏病,而是把重点放在戒烟和降低血压等已被证明有效的方法上。
当然,对于那些因为某种病变造成体内缺乏某种维生素的人来说,维生素药片还是很管用的。但是,对于那些指望服用维生素药片来延年益寿的人来说,还是别浪费钱了。 有效维生素药片心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