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可以直接投资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每一年,一个内地居民都有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只要富人手里的钱百分之七八出手,我们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立马就消化了。问题是,人民币不停升值,国民普遍对升值持有预期,谁会把手里的40万人民币换成贬值的,或者走势未知的美元或欧元。
唯一的办法是:你不仅能拿美元消费,还能投资,赚取比升值更丰厚的收益。“两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表示,中国可能将允许个人海外直接投资。至于直接投资的渠道,她提到的是中国可能允许企业在国内发行外币债券。
另一个渠道则是正在研究的A股和H股两个市场的套利机制。香港特区政府于今年1月公布的“11·5”规划行动纲领建议,香港的H股与内地A股间建立一套套利机制,解决目前A股与H股存在的价差。远的不说,国民对海外直接投资涉及汇率的自由兑换是个无法触摸的目标。但同是一个国家,A股和H股的套利似乎触手可及,连上海证交所的总经理也说,技术方面不难做到,但涉及外汇管理提制,非上海单方面可以解决。
且不论沪深股市和海外市场的市盈率差价,这里只说港股。港股是一个桥梁,通过“A+H”的联动,内地投资者至少能找到一点国际市场直接投资的感觉。香港证券交易的主体是国际投资者,香港股市70%以上的交易由国际机构投资者主导。股价形成是由国际投资者决定,反映的是国际市场价格。即使参与H股交易不足30%的散户,他们有多种投资选择及价格比较,在投资H股时亦会比较理性。而A股市场的投资者,由于投资选择有限,资金出路不多,造成众多资金追捧相对较少的股份,再加上缺乏国际价格比较,或对内地股份通常持较乐观态度,因而愿付较高的溢价投资A股。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公司的A股往往高于H股价格的原因。
3月初,当恒生指数处于历史高峰期的20000点时,香港主板的市盈率是17倍,而接近3000点的内地股市的市盈率是35倍。自然,两地增长速度不同,市盈率的差距不说明什么,并且,这已经是两个市场颇为贴近的时刻。A股对H股的溢价2000年底曾达到加权平均830%,之后随A股的持续低迷才相互贴近,到2005年底降到了22%。两者市盈率也日趋接近,上海A股和深圳A股的市盈率,分别由2000年的59倍及56倍,降至2005年底的16倍和17倍。相反,H股的市盈率却由2000年的9倍上升至12倍。A股和H股倒挂也多有发生,应该说,当时是解决A股和H股差价的最好时机。事实也证明,只有在A股投资者充满恐惧和不确定性的时候,他们与国际投资者的估值偏差才最小。如果真正进入国际市场直接投资,“遍地黄金”了,没有恐惧感的投资者很可能大无畏地跳进高价陷阱,那时候,是没有更大无畏的人去救援的。
一年的大涨使A股和H股的并轨又成泡影。到了2007年,A股投资者的大无畏十足地表现出来。以“A+H”方式上市的公司中,1月份已没有A股市盈率低于H股市盈率的公司,A股市盈率基本都高于相应的H股市盈率,估值水平相差最大的是南京熊猫,相差高达300%。两市中投资者分歧也在加剧,以“双栖明星股”中国人寿为例,其在内地挂牌,股价节节上升;而H股股价却反复向下。假如可以直接投资,内地投资者是否要学习海外投资者的估值理念?现在正是因为在人民币资本管制下,两个股市相互独立,不会发生股价套利,致使价格差异始终存在。但随着资本项下人民币逐渐开放,两地股市套利活动的渠道会慢慢形成,两地股价相互影响也就会不断增加,同一公司的A、H股价格会逐渐趋同,这个时候,被同化的显然只有代表落后生产力的人群,而非更高级生产力人群。
香港股市之成熟,通过分析港交所主板市场916只交易股票的价格结构便能显示一斑。3月2日,处于历史巅峰的大牛市中,百港元之上股票共有6只;50~100港元的有14只;20~50港元有38只;而5港元以下的股票占据了77.7%的大比例,其中更有369家,超过总体40%的股票是所谓的“仙股”,即不足1港元的股票。这一塔基雄厚的金字塔结构显示的正是市场的有序和优胜劣汰法则,股价反映的是业绩,是预期,是给投资者带来回报的能力,而非人为制造的供求紧张或者政策突然变动带来的价格动荡。
作为一个国际性的、成熟的投资市场,香港股市的估价,应该说肯定比大陆股市要更为客观而合理。有鉴于此,如果施行了A股H股的套利,肯定是A股向着H股的套利。这么说等于没说,所有人都这么看,只是希望在那个最后的靴子掉下来之前奋力一搏。因为除了这一搏,的确没什么可搏的。 市盈率股票投资直接美股直接投资h股外汇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