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克垄断”也会消失

作者:李三

2007年2月,德国邮政全球网络董事会主席崇文礼(Dr.Klaus Zumwinkel)博士来到北京,尽管只有一天行程,他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只有50克以下的信件业务仍然由德国邮政专营,尽管打破“50克垄断”仅是崇文礼的一个预言,但作为邮政垄断的最后一个符号,他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已经足够了。

三联生活周刊:十几年前,德国邮政还是一个债务累累、机构冗繁的国有企业,如今却已成为全世界最具实力的邮政企业之一。您能否谈谈德国邮政的一些改革经验?

崇文礼:很多国家的邮政系统面临私有化问题,我的建议是,一个行业私有化必须首先开放市场,没有一个比较自由的市场,私有化非常难推进。而随着贸易不断全球化,大型国有企业私有化是必然趋势。

“50克垄断”也会消失0不仅是计划经济存在企业私有化的问题,发达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德国邮政就是一个范例,日本邮政也存在这个问题。日本前首相曾征求过我对邮政改革的意见,现在已经在议会通过,正在执行过程中。

我们与中国同行也经常讨论这个问题。作为与中国邮政合作了20多年的商业伙伴,我们也为中国同行提供了很多交流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德国邮政私有化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崇文礼:对一个原本具有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仍然可以掌握一部分上市公司股权,更重要的是要引进私有资本,开放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末,原德国邮电部将原属邮电部统一管理的电信和邮政分离出来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将邮政金融业务同邮政分开,成立电信、邮政、邮政银行三大专业公司实行独立经营。1998年德国邮政用7亿美元收购快递巨头敦豪公司(DHL)25%股权,搭建全球物流业务平台,这个阶段,前后购并了不同地区和不同业务的30多家公司,完成了全球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1999年德国政府将邮政银行的所有权全部转给德国邮政,2000年11月,德国邮政股票上市,德国联邦政府出售了25%的股权,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现在的德国邮政,有70%是私人股东,政府还有30%股份。未来3年里,政府还会进一步减持,将来的德国邮政会是100%的私有企业。

三联生活周刊:能否描述一下德国邮政市场现在的情形?

崇文礼:到目前为止,只有50克以下的信件业务仍然由德国邮政专营。50~1000克的信函,实行的是许可证制度,即德国邮政公司以外的部门或公司得到邮政监管机构的许可就可以经营。速递、快递、包裹、报纸、杂志等,加上1000克以上的信函等其他业务,任何合法的公司和部门都可以经营。

在邮政市场化中,我们首先把1000克以上的包裹业务全部开放,然后逐渐开放了500克和350克邮件的业务。2003年,欧盟国家将100克以上的信函市场向竞争者开放;从去年始,信函重量限制降到50克。

这个“50克垄断”也会消失,根据欧盟邮政指令的时间表,今年,欧盟成员国将讨论2009年全面开放邮政市场,尽管处于国有状态的国家有一些不同看法,但物流和邮政行业的开放是一个大趋势。道理很简单:全世界都贸易自由化了,物流和邮政没有垄断的必要了。

“50克垄断”也会消失1三联生活周刊:作为同行,您对中国邮政怎样看?

崇文礼:中国邮政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公司,因为他们有良好的未来。当然,这个行业也还需要理顺,邮政和快递之间的关系等需要非常清晰的界定,这需要时间,也需要非常严谨的法律法规。

三联生活周刊:此次亚洲之行给您留下了什么印象?

崇文礼:在过去几年,全球航空货运的增长主要来自亚洲,亚太地区快递业务的增长速度是全球货运的2倍。我们还注意到,亚太国家之间,快递业务也有很大增长,德国邮政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

中国、日本、韩国这几个地区的市场增长最快,我们预计,到2020年的业务量将是现在规模的一倍。能够一年一年地随着市场不断扩大在这个地区的业务,这真令人高兴。德国邮政有最大的网络覆盖和最完善的基础设施,过去我们在亚洲的投资超过了17亿美元,总共有60亿欧元的营业额和40万家客户。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对德国邮政全球销售额的贡献有多少?

崇文礼:在亚洲的60亿中,25%是来自于中国,这个区域同其他地区相比,有非常好的市场增长率,一段时间以来都保持在35%~45%。我们现在仍然是中国市场上的领先者,而且有强劲的增长。在几周之前我们刚刚获得了牌照,可以提供国内的货运服务。

德国邮政在大中华区投资将近10亿美元,我们还会在中国投资1.1亿美元。

贝思哲(DHL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德国邮政投资的10亿美元,包括建立一些作业中心及物流服务中心,北京的新总部大楼会在今年的7月份开始使用,另外还有物流管理学院等等,我们的基础设施在中国应该是最好的。

我们获得了新的牌照,扩大了DHL的网络覆盖,在今后5年,将逐步涉及到中国93%的地域。目前DHL在中国有7万多客户、1.1万多名员工、4个主要口岸作为中心。

德国邮政在亚太的航空网络非常庞大,有一些专机,每天有800多次航班可以实现“端到端”的服务,不远的将来,这个规模将会增加1倍。

三联生活周刊:德国邮政全球网络旗下的物流公司DHL在中国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为什么亚洲的总部依然还设立在新加坡?有没有迁移到中国的打算?

崇文礼:德国邮政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快递公司,在世界上超过220个国家和地区有快递业务,可送达全球12万个目的地,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联系世界各地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总部在哪里安营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然,由于中国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也在考虑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同时,也准备在北京成立一个强力部门来协调业务。

贝思哲:中国在朝着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在中国东海岸。非常骄傲的是,我们在中国西部也已经有所作为,去年,我们在拉萨开设了服务中心,这意味着我们成为首家把快递网络铺设到世界屋脊的国际快递公司。随着拉萨分公司的成立,DHL在中国已拥有73家合资分公司。仅去年,在中国就开设了17家新的合资分公司,就网点铺设速度和覆盖广度和而言,都算得上20年以来最大的动作。最近DHL推出了一项“首选合作伙伴计划”,这个表达很直白,我们就是要成为客户的首选。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DHL的北亚中心建在哪里,您能否证实近来的一些猜测?

贝思哲:德国邮政的北亚业务包括日本、中国、韩国,我们现在在香港地区有一个转运中心,上海机场也有一个口岸作业中心,由于业务迅速增长,我们的确需要另一个转运中心,以便把亚洲和其他地区联系在一起。我们考虑过日本,但在日本成本比较高,所以没有进入最终的备选方案。

原来我们有100个选择,最后是两个:上海浦东和韩国的仁川。在决策过程中,我们一要看速度,还有就是成本。速度方面,要看是否有一个非常恰当的时间点和相关的海关程序,让货物得以迅速通关。这也是基于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物流成本以及税收等方面的考虑。

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浦东和仁川两个机场从硬件上非常接近。现在还有最后一步筛选,希望可以在第二季度能最终确定。

三联生活周刊:近来一份关于外资物流企业在中国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阐述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包括DHL在内的国际四大快递公司占据了80%以上的中国快递市场份额,这种情况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贝思哲:这个调查我没有看到,但我完全不同意这个调查结果。如果中国有这样的公司拥有覆盖全球的网络那自然好,但在短时间里,在2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网络是非常困难的。

国际快递行业和高附加值技术在中国是有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物流方面有很好的管理,有能力把中国和任何一个国家在一两天内就联系在一起,对中国来讲,这无异于如虎添翼,从而进入到高附加值的行业,而不仅是农业方面。现在,这4个集成因素都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四大公司正在为中国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50克垄断”也会消失2三联生活周刊:我们注意到几个来自美国的竞争对手在中国都纷纷开始加大对自己品牌的宣传,UPS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赞助商,另一个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装备了中国国家羽毛球运动队,您的公司在品牌宣传上似乎没有太大的动静?

崇文礼:我们是从事物流行业的,我们在中国的主要客户是一些大的国际公司,例如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在中国我们已经经营了20多年,我们宁愿把资金投放到人员培训和设备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企业,我们每年有5个亿的广告投放资金量,我们当然注重对自己形象的投入,德国足球皇帝贝肯鲍尔是德国邮政银行的形象代言人。德国邮政是F1的合作伙伴,我们负责运输所有F1赛车的发动机、轮胎、文件等等,F1内场所有人员的食品、行李以及装备等也都是由我们负责运输的,这个动静不算小吧?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目前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公司的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领导着年销售额600亿欧元企业的总裁,您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

崇文礼:我们在一些地方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提供免费运输工具,或者提供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但是,如果一个企业不赢利,员工饭碗没有办法保障,这个企业就没有资格谈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拥有50万员工、服务于世界220个国家的世界头号物流公司的总裁,我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保证公司赢利,保证公司50万人饭碗的稳定,保证让新加入公司的员工有一个良好的职业前景。■悲喜交加的各国邮政

荷兰

荷兰邮政今天名字是TNT公司。1980年实现商业化、1989实现公司化、1993年建立专业化公司。1996年部分私有化、1997并购TNT私营运递公司、1998年与荷兰电信分营并实行股份制、1999年开始一系列并购。动手较早的荷兰邮政由于成功地进行了商业化改造,其业务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邮政前列。

2006年,TNT公司做出重大调整,将战略重点转移到邮政、速递和货运业务上。目前,TNT公司将速递业务的增长幅度从不到10%调整到10%~15%,欧洲邮政网络业务年收入在2012年计划达到17亿欧元。此项战略调整目的是为2009年欧洲邮政市场全部开放以及全面进军亚洲做准备。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邮政1976年就开始与电信分营,1989年政企分开。在公司化后,澳大利亚邮政财运不断。1989年利润仅为7000万澳元,而到2004年,年利润已达到了5.24亿澳元。这期间,投递户增加了1.52倍,在员工人数减少了3000人的情况下,年邮件处理量却增加了1.5倍。澳大利亚邮政还获得3A国际商业认证,成为代表信誉和效益的极具价值的商业品牌。

日本

根据2005年10月通过的日本邮政私有化法案,日本邮政将于今年完成私有化改造。为了这个目标,去年1月成立了日本邮政公司,负责邮政业务。今年10月1日,日本邮政公司将成为控股公司,届时,在其名下,将成立邮局网络公司、邮政业务公司、邮政储蓄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4家子公司。

由于2006年邮政亏损,日本邮政对2007年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新战略将重点转向快速增长的包裹业务和国际投递市场。

英国

英国是现代邮政的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邮政改革的国家之一。1969年英国邮政公司成立,变为非政府机构;1981年邮政董事会成立;2001年,英国邮政政企分开。

但遗憾的是,2001年英国邮政改革之后,用户、员工和公司的利益都受到损害,政府、民众和职工都不满意。以2003年为例,英国邮政15项服务质量指标中没有一项达到要求。自2001年起英国邮政开始连年亏损,2002年税前亏损高达6.11亿英镑;邮政员工利益受损,引发多次罢工。不得已,英国邮政只好走回头路。

政府重新划定普遍服务的范围,规定竞争者不得进入普遍服务规定的特殊投递服务。建立价格控制体制,私营公司向英国邮政交付网络使用费,最后,英国邮政名称恢复原名,由“Consignia公共有限公司”改回原来的皇家邮政。

俄罗斯

俄罗斯在1994年才开始邮政与电信改革,1995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邮政通信法》被认为“超前性有余,实际操作性不足”,该法实施后,邮政通信服务水平下降。1999年邮政法修改。2002年,俄罗斯建立联邦国有企业“俄罗斯邮政”,将联邦邮政的所有国有机构和企业合并统一的法人机构,原实行股份制的邮政EMS全部收回为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