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秦驰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秦驰道0

( 陕西统万城遗址 )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使其后世曾不得邪径而足焉。”这是《汉书·贾山传》中关于驰道的描述。根据换算,“周秦时6尺为步,50步合今69米”,这样的道路规模,放在今天依旧让人感叹。驰道的修筑,在王子今看来,是“秦交通事业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

陕西咸阳第三号宫殿建筑遗址从廊东壁第四间车马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车马、道路和树木安排在同一画面。车马在道路上奔驰,道路两旁植以青松,青松两株一组,在路两侧对称安排,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秦朝驰道的生动写照。秦代交通网络的畅达,在秦时的邮驿制度上也有所体现,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沿政府规定固定的路线,由负责邮递的人员一站站接力传达下去。邮路沿途,都有固定的信使进食和住宿处所。秦制30里一传,10里一亭,亭设有住宿的馆舍。

驰道本为天子道,最早出现在庞大的宫殿群中,是君主在宫中和京城中的专用线。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大修驰道,驰道的这种御用性质仍然存在。不过关于驰道的更多记述来自汉代,汉代称驰道为“中道”,或者称“天子道”,是当时最好的车马大道。西汉对车马通行驰道仍有严格规定,驰道中央三丈仍为御道,仅供皇帝行走,如果不经皇帝特许,并持特许诏令,虽贵为太子、公主也不得行驰道中,否则就要获罪。据史载,汉武帝的馆陶公主有一天行驰道中,被直指绣衣使江充碰到。江充喝问馆陶公主有什么理由行驶在驰道上,公主回答说有太后特批的诏令,但江充仍然强硬地表示,如此也只有公主能行走在驰道上,车骑都不能通过。继而把馆陶公主的车骑都没收入官。直到公元元年,汉平帝才降诏取消了对于驰道的这种禁令。

汉朝时期在秦原有道路上继续扩建延伸,构成了以京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如自西汉京城长安而东,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经洛阳至定陶,以达临淄,为东路干线。自长安而北,直达九原郡(包头市),为北路干线。自长安向西,抵达陇西郡(今甘肃临洮),为西北干线。自公元前2世纪开通河西、西域后,这条干线可经由河西走廊,延长到西域诸国。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自蒲津(今山西永济西)渡黄河,经平阳(今临汾西北)、晋阳(今太原市南),以通平城(今大同市东),为河东干线。自长安向西南经汉中,以达成都,并远至云南,为西南干线;自长安向东南出武关,经南阳,以达江陵,并继续南进,为南路干线。此外,还有一些支线和水运干线通向全国。

此外,在王子今的考证中,秦代的驰道网络,并不完全是以咸阳为中心的扇面网络,其中两条非常重要的驰道是“北边道”和“并海道”。王子今解释,“并海道”是连接辽东、山东、江浙贯穿长江下游的道路,根据史籍记载,秦二世和汉武帝都曾利用此道通行。“北边道”是指与北方地区和长城防御系统相配合的道路,根据张维华在《中国长城建置考(上编)》中估计,“长城工程劳役用工总在伍士兵及戍卒与罪谪计之,当不下数百万人。姑且不考虑施工时木石等建筑材料的运输以及工程人员往来的需要,中国内地挽车而饷之的施工人员口粮,以100万人计,每年至少需3000万石以上”。据秦汉运输车辆装载粮食的一般定额每车二十五斛计算,仅转运这些粮食,每年就需要运输车辆120万辆次。施工人员分布长城沿线,连绵数千里,输运给养保证施工必然要求沿线交通道路的畅通。王子今认为,“秦汉北边交通道路是随着长城防御系统的建立和健全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其通行状况又与长城的作用有直接联系”。“东汉以来,出现北方游牧族以入侵和内附等形式南下的趋势。中央政府也曾组织北边居民向东向南迁徙。随着人口迁徙方向的变化和长城防卫作用的减弱以及北边地区农业经济的衰落,北边道有的地段通行状况逐渐恶化”。据史籍记载,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到汉献帝建安年间,《三国志·魏书·田畴传》载,曹操东征乌桓时,“仅仅只有微径可从”。

“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秦驰道1( 在地下沉睡 2000 多年的秦代军团被唤醒 ) 历史汉朝长城东穷燕齐秦驰馆陶公主江充吴楚南极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