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戏奥斯卡

作者:于萍(困困)

去年对《断背山》的赞许好像给奥斯卡评审委员会披上了一件标签是“包容”的自由主义外套,看看今年的提名名单,他们迅速把这件衣服脱了,露出穿在里面的“老派”牌内衣:更青睐古典的叙事方式和政治题材(《无间风云》、《女王》、《血钻》、《末代独裁》),为了显示正义和国际视角,赞同自诩国际人的做法(《巴别塔》),并号召要原谅敌人(《硫磺岛来信》),还想掩饰这套过于紧身的内衣,就别上了一朵颜色艳丽、有点俗气,但绝不轻佻的小花(《梦幻女郎》、《阳光小美女》)。这副形象一面世,就有了如下预测。

1.喜剧充当陪衬的历史或许不能改变。《阳光小美女》是个小胖姑娘意外参加选美比赛,一家子失败者携同前往的故事。导演风格和表演风格都是正剧式的,组合在一起,却是喜剧,最终一家子也没成功,但好像寓意深刻、真切自然,深受美国广大中产喜爱。可被提名为最佳影片太像点缀了,上一次奥斯卡把这个奖项赐予喜剧是1977年,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得奖原因显然不来自小老头絮絮叨叨的俏皮话,打动人的是小知识分子的淡淡忧伤,这个电影也不纯粹,像个假扮喜剧的悲剧。今年提名热门的另一个电影也可以当成喜剧来看,《梦幻女郎》,欢闹悠扬的歌舞剧在一堆大闷片里显得足够有喜感,不过拿了8项提名却被“最佳影片”排斥在外,说明奥斯卡还是喜欢哭的不喜欢笑。但也说不定,另外4个最佳影片提名各有缺憾:《巴别塔》爱的爱死恨的恨死,《无间风云》太血腥了,《女王》太英国了,可如果就这么把最佳给了《阳光小美女》,那是不是太不给老同志面子了?还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硫磺岛来信》呢。

2.“不评选死人和黑人”的传统可能要再一次打破。实际上2002年这一传统已经被打破了,当年哈里·贝瑞成了第一位被评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非洲裔美国人(她也因为在致词时哭得最久被载入史册),几分钟后,丹泽尔·华盛顿拿了最佳男主角。之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位黑人演员被提名。今年却是创纪录,有5位黑人被提名,提名为最佳男主角的威尔·史密斯(《追求幸福》),福瑞斯特·惠特克(《末代独裁》);提名为最佳男配角的吉蒙·汉索(《血钻》),艾迪·默菲(《梦幻女郎》);提名为最佳女配角的詹妮弗·哈德森(《梦幻女郎》)。但好莱坞的黑人社团对奥斯卡的种族包容并不以为然,因为其中点缀的意思多过真心赞许,获奖黑人大部分是如下套路:愤怒的男人,高贵的奴隶,性感得不得不感慨人种不同的女性。即便这样,奥斯卡提名了5位可不是逗你玩,总有一个中彩,可至于哪个,还不好说。

3.花瓶美男大概有望翻身。奥斯卡喜欢丑人(凯文·史派西、“卡波特”菲利普·S.霍夫曼),喜欢“残疾人”(达斯汀·霍夫曼、汤姆·汉克斯),喜欢不男不女的人(希拉里·斯万克),就是不喜欢长得帅的人。布拉德·皮特和汤姆·克鲁斯是这一潜规则的最大牺牲品,但不带玩没关系,他们在奥斯卡之外得到更多承认,相形之下屡战屡败的迪卡普里奥显得格外悲壮。他在19岁因出演《不一样的天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2005年的《飞行家》还提名了最佳男主角,但从未获奖。《泰坦尼克号》可能是奥斯卡对他抛出的最大白眼,片子大受肯定,可这一主角连提名都没有。去年奥斯卡礼遇乔治·克鲁尼可能是个好兆头,转型美男有望翻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今年的《血钻》和《无间风云》中,除了公鸭嗓稍煞风景,基本上是个刚强、粗粝,符合奥斯卡老派审美的硬汉。

其他预测包括奥斯卡可能不买金球奖的账,“金球”青睐的《女王》或许危险;因为今年评审委员会口味偏重,老女人可能比较吃香(最佳女主角提名有海伦·米伦,梅丽尔·斯特里普。朱迪·丹奇,都够老);还是不能指望奥斯卡有幽默感,给了《波拉特》一个最佳改编剧本提名,这个搞笑电影是个假冒纪录片的随机真人秀,根本没有剧本……

前戏奥斯卡0

这些预测不仅没有准话,反倒像是挂着预测招牌的规律总结。奥斯卡向来滋长马后炮,总结起规律来头头是道:1996年独立制作《英国病人》得了奖就说是独立制作一统天下;1998年的《莎翁情史》又展现了“莎翁热”或“莎剧热”;达斯汀·霍夫曼和汤姆·汉克斯屡获青睐,就说奥斯卡最喜欢“残疾人”;2004年热片《冷山》落败则表示“大片”已经被奥斯卡抛弃……最神奇的规律总结于去年,所谓奥斯卡40年轮回:1968年《毕业生》获最佳导演奖,而非最佳影片奖,2006年《断背山》也获最佳导演奖而非最佳影片奖;1968年《毕业生》未获得最佳剪辑奖提名,2006年《断背山》也未获最佳剪辑奖提名;1968年《毕业生》有着在性取向上不同于常态,2006年《断背山》也有性取向不同于常态的内容;1968年有个首次获得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演员名叫霍夫曼,2006年有个首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演员也叫霍夫曼……但是一到要事先说两句就格外谨慎,对着提名影片总结规律冒充预测。长此以往,基本上奥斯卡成了个喜怒无常的女人,总结规律越多就越摸不着头脑,求助科学都没有用,2005年有个叫RopeofSilicon的网站做了个统计,在1995~2004的10年间,金球奖与奥斯卡的重合率只有50%,可电影由一群文科生把持,科学只能为其总结规律,却不能看透将来。唯一确定的预测是:Impossible is nothing,放开胆子想吧,说不定他们头脑一热,把“最佳服装设计奖”就给了《满城尽带黄金甲》了。

你可能还想知道的

前戏奥斯卡1

今年一共有多少电影角逐奥斯卡?

307部;参选条件是,在2006年12月31日午夜前公映,放映地为洛杉矶地区的商业影剧院,放映时间持续超过7天的电影。2006年12月26日评审委员会向5830名委员会成员寄出空白提名名单,2007年1月13日之前名单必须寄回。评审委员会有16个分支,演员是最大的阵营,有1251名成员。他们各司其职,演员提名演员,编剧提名编剧,还设立特别评审小组,提名纪录片、短片、音效、视觉效果等。最终所有奖项由评审委员会所有成员投票产生,选票已在1月31日寄出,2月20日之前必须寄回。

前戏奥斯卡2

给评委寄碟算贿赂吗?

1999年《莎翁情史》这么干被认为是不光彩,现在不寄都不行。这两年电影公司已将给评委寄DVD发展为不成文规定,一般会在前一年的10月份之前寄出,以方便评委有时间看完。一般一个评委平均能收到20张DVD,上映太晚的电影可能因为DVD还没有发行而在“邮寄DVD大赛”这一环节失分。

前戏奥斯卡3

请客吃饭算贿赂吗?

以往流行过一阵电影后面跟着主创和演员访谈,以方便评委深入了解电影成型的历程。现在这种深入了解改成在请客吃饭时完成。今年最流行的是电影首映派对,邀请评审委员会成员和记者参加,与电影人近距离沟通。有时候还邀请不相关明星镇场,以增加关注度。比如《穿Prada的女魔头》首映礼上就有凯特·布兰切特和汤姆·克鲁斯的身影。

前戏奥斯卡4

评委真把电影都看了一遍?

评审委员会主席西德·甘尼斯说,不看电影谁敢投票?可算一笔账,今年参选影片307部,一整年每个工作日看一部都还不够。评审委员会成员不是全职评委,都很忙的,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据说他们的平均看片数量是一星期两部。

前戏奥斯卡5

赞助品牌怎么保证明星不撞衫?

即使是迪奥或夏奈尔,一整年都在寻找合适的奥斯卡之夜红毯代言人。一般一个明星平均会接到10个品牌的赞助邀请(女明星更多),每个品牌都有嗅觉灵敏的“西海岸小组”,以刺探明星喜好。比如某一位宣称一定会戴着祖母传下的黄色大耳环,立刻有品牌挑出最搭配大耳环的款式与之接洽。品牌对每个明星选定的款式有严格记录,但如果明星非要穿自己的衣服或迷恋经典款,撞衫就很难控制了。比如去年的杰西卡·贝尔就很喜欢前年西拉里·斯万克穿过的华伦天奴裙子。

前戏奥斯卡6

一个明星能带几个人进场?

从来没出现过四世同堂的场面。一般只允许携带配偶和长期伴侣参加颁奖礼。一人手里的票被严格控制在两张以内。而且如果进场后中途退场,座位立刻会被填上,颁奖礼从来都是座无虚席。

最佳导演热门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父辈的旗帜》成为“金球”与奥斯卡斗气的牺牲品,该给《硫磺岛来信》一些安慰吧。

马丁·西科塞斯

越挫越勇的老前辈,2005年与迪卡普里奥因《飞行家》全面落败,今年二人又携手重来。

最佳影片热门

《无间风云》

据说比港片好,反正美国人喜欢。

《巴别塔》

可能因为是又一个《撞车》而拿奖,也可能因为是又一个《撞车》而牺牲。

最佳女主角热门

海伦·米伦

在《女王》中的表演已经获得金球奖和演员工会奖肯定。

梅丽尔·斯特里普

《穿Prada的女魔头》太流行了,她迎来事业又一春;这个电影太肤浅了,她的表现显得越发厚重。

最佳男主角热门

迪卡普里奥

以《血钻》入围,有望在今年的奥斯卡上摆脱奶油小生的旧印象。

福瑞斯特·惠特克

在《末代独裁》中饰演乌干达前总理阿敏,已在美国演员工会奖中获得最佳男主角。成为热门,除了爆发式演技,还因今年奥斯卡有“黑人情结”。 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