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杀的解析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苌苌)
在《谋杀的解析》中,作者贾德·鲁本菲尔德做的“弗洛伊德为什么讨厌美国的解析”,是这本小说真正的看点之一。贾德·鲁本菲尔德是耶鲁大学的法学教授、常务副院长,鲁本菲尔德在普林斯顿念本科的时候,论文写的正是弗洛伊德,他还上过名艺校朱丽亚学院,专攻莎士比亚研究。于是小说处女作,他就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入手。除了解决前面提到的弗洛伊德访美谜团,他还通过男主角之口抒发了很多对《哈姆雷特》的心得,比如解释“To be or not to be”:“活着的反义词不仅是死亡。对哈姆雷特来说不是。not to be的意思是伪装。”心得就谈不上对与错,至少,很独树一帜。有记者问鲁本菲尔德写专业书和写小说,哪个过程他最享受。他说,“当然是写小说啦。因为用不着去做大量的考据,而且专业地分析哈姆雷特和弗洛伊德我也没那个资格”。
另外一个看点是上世纪初的纽约。成为历史地标性的著名建筑正在曼哈顿拔地而起,他写到曼哈顿大桥黑暗恐怖的建造方式——“沉箱”,女工不堪忍受欺压而罢工,官商勾结的社会百态,上流社会生活方式——“一个世纪前,纽约的社交活动,主要是两个非常富有的女人,阿斯托夫人和范德比尔德夫人(也就是CNN名记安德森·库珀的外曾祖母什么的),在19世纪80年代夸豪斗富留下的产物。”所有这些大大增加了小说的丰富性,说起来却也不过是畅销书的操作技巧。为此,鲁本菲尔德专门雇了一个“事实核查员”,核对史实,另外,他说他的一些灵感来自当时的流行作家亨利·詹姆斯和伊迪丝·华顿的小说。后者生于纽约,家族在纽约社交界声誉很高。
知道曼哈顿大桥是如何建造的并不重要,一本好的书不仅让人长知识,更是长智慧。书中对心理学观点的运用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完全可以拿到生活中举一反三。叙述者亚伯拉罕·扬格是个虚构的人物,他的身份是克拉克大学的老师,弗洛伊德在美国访问的陪同人,通过他的视角,对奥地利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有很多人性化描述。事情发生在弗洛伊德在纽约停留的一周,他们被市长请去参与破解一起神秘的谋杀案——给失忆的女主角做心理分析治疗。期间,邪恶势力欲图阻止弗洛伊德去克拉克大学讲学,他和荣格的关系陷入一个微妙的阶段。这两个核心谜团其实是杜撰的,但也是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我们都知道貌似开放的美国,比欧洲保守得多,现在是,在上个世纪初更是。弗洛伊德的一切从性出发的观点(比如他说哈姆雷特优柔寡断不能对叔父下手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叔父实现了他自己的隐秘欲望——即俄狄浦斯情结),激怒了当时纽约的上流社会,于是美国精神学界的“三巨头”欲通过抬荣格,打压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犹太人,荣格不是。弗洛伊德比其他忠实的犹太跟随者更器重这个学生的原因是,他希望通过荣格,把他的学说推广到犹太世界以外。“如果想在全世界行得通,我们犹太人得准备忍受一定程度的不公平。要是我的名字叫琼斯,我的观点遭遇的压制会大大减少,看看达尔文吧,他证伪了创世纪,还被人当作英雄。”书中的弗洛伊德说。然而荣格——照弗洛伊德分析,又是因为某种情结——并不吃弗老师那一套。“如果把潜意识比作沸腾的坩埚,弗洛伊德看到的是饱受压抑的性欲冲动,而荣格看到的则是完全超越个人层次的人类集体的‘精神遗留’,荣格完全不能同意弗洛伊德把一切心理动因都归诸性欲的做法。在他看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才是解释人类精神世界的更适当的基础。”小说用具体的事件诠释这段拗口的叙述,深入浅出,以行为作为分析基础的荣格,在当时更受美国主流社会的欢迎。
在回答弗洛伊德和荣格是否真的表达过他在书中赋予他们的那些观点的问题时,鲁本菲尔德说,几乎在所有情况下,他们确实表达过它们。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对话多数摘录自他们的私人通信、著作和其他出版物。而书中的主线,那个谋杀故事的女主人公原型——总爱离家出走的娜拉,就是来自弗洛伊德的一个案例分析。说到最后,那个谋杀的故事却让人懒得一提,作者设置悬念的技术有些蹩脚,鲁本菲尔德试图制造一些神秘,但他仿佛自己都不能相信,除了他有意泄露的那种可能,还有什么其他可能。一个有经验的侦探小说读者不屑陷入那些“陷阱”,结果却发现,那不是陷阱,不免有些沮丧。
《谋杀的解析》去年在法兰克福图书展上,仅凭引人入胜的初稿,美国代理商就售出了22个国家和地区的翻译版权,中国大陆的版权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购得。鲁本菲尔德文笔优美,在美国法学界素来享有盛名,但小说文笔也稍显艰涩,每小时翻译1500字的翻译快刀李继宏上半年花3个月时间翻译完书稿的电子文档,在老专家即将修订完之际,突然又接到作者新的定稿,让他恨不得磕墙而死。“非但书名变了,文风、措词和情节也都变得大相径庭。”于是在其后的20个工作日里,重译了这本400多页的书,赶在今年9月6日和全球同步发行。这本小说对中国出版界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反映了国际版权贸易新趋势,但也给翻译界提出新的问题,“信达雅”的翻译基准,最后一项,是否可以由“快”来代替?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的书中,场景变换像电视连续剧。这种写法你请教过你的编剧兄弟维克·鲁本菲尔德吗?
鲁本菲尔德:我的弟弟维克虽然是个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出品人,他的电视剧Early Edition轰动一时,但我没有请教过他写这本书的问题。不过后来,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对我这本书产生兴趣的时候,我的确问过他的意见。今年9月,这本书出版后没几天,我的代理人和华纳兄弟达成了协议,后者购买了电影改编权。也许这种快速的场景变化在电影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在你的书中,中国人——钟胜、威廉·利昂和其他一些广东人的形象真的很糟糕。我相信你的描写符合上个世纪初的史实,但你的妻子蔡美儿毕竟是华裔美国人,她对这些形象表示过不满吗?
鲁本菲尔德:是的,我的妻子蔡美儿是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们在哈佛法学院上学时相识,结婚到现在15年了。现在我们俩都是耶鲁法学院的教授。蔡美儿自己写了一本非虚构类的畅销书——《火焰上的世界》,这本书有一部分是关于东南亚各地取得非凡经济成就的中国人的,它是《纽约时报》2003年十佳好书之一。所以我觉得我必须有一本畅销书才能在家抬起头来。美儿没有抗议我对钟胜和威廉·利昂的描写。请记住:这些人物不是我凭空捏造的。钟胜和威廉·利昂(也叫凌利昂)是真有其人。威廉·利昂虽然从来没有被抓住,但人们相信他杀害了艾尔茜·西格尔,那个著名的美国将军的孙女。我书中所有关于钟胜和威廉·利昂的描写都有真正的历史来源。100年前,美国的情况非常不同。当今,这个国家最富裕的商人,最杰出的科学家,最有成就的医生、音乐家、工程师、作家等等都有中国人。但在1909年,多数在美国的中国移民都是苦力,没什么文化,英语也很糟糕。他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也不总是得到尊重。在我的书中,我试图符合事实,而不是将事实伪造成更好的样子。
三联生活周刊:耶鲁法学院教授的学术背景,对你写这本小说有什么帮助吗?学术的理性会限制你的想象力吗?
鲁本菲尔德:限制我的想象力的,是历史而不是理性。《谋杀的解析》很大一部分都有事实的基础。几乎所有关于1909年纽约城的细节都是真的。弗洛伊德访问美国也是真的。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荣格之间亦友亦敌的关系也是真的。很多美国人对弗洛伊德抱有敌意是真的。甚至连对女主人公娜拉的心理分析也大部分是真的:它是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对一个他称为“朵拉”的女孩的分析中抽取出来的。因为所有这些历史元素,我的想象力当然会受到制约。
三联生活周刊:你将一些历史人物,比如弗洛伊德、荣格、达纳等写进小说中。这种写作方式违背美国的法律吗?有人表达过不满吗?
鲁本菲尔德:在美国,言论自由的权利涵盖了小说、电影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当然,如果你写一本关于一个还在世的人的小说,那么有另外的法律条文来规范。你不能随便说一个还活着的人!但如果你小说中的人物活在100年前,那么你有权利随便写——不管是赞美他们还是诋毁他们。例如,在《谋杀的解析》中,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就不太讨人喜欢。确实,有人就此向我表达不满!但我对荣格的描写有事实的基础,我没理会这种抗议。 菲尔德谋杀的解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荣格解析谋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