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海钩沉——氯丙嗪和精神分裂症
作者:袁越(文 / 袁越)
人类的所有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绝对是最可怕的一种。病人不动的时候看起来像人,可一动起来就像鬼,完全不可理喻。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肯定在脑子里,但人脑是人身上最难研究的部件,因为拿人脑做实验很危险,搞不好是会掉脑袋的。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对自身精神方面的疾病的致病机理至今所知甚少的原因。
可不管怎样,病总得治。当年的西医们想来想去,只想出了一种方法,那就是让病人的大脑受点伤,希望它能自我修复成正常状态。这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医生们首先想到的方法是用麻醉剂让病人进入长时间休眠状态,希望病人恢复知觉后能自动修好自己的毛病。这个方法显然对大脑的刺激不够强,疗效并不好。于是医生们又想出一招,给病人注射大剂量的胰岛素,强行降低血糖,让病人的大脑因缺糖而暂时昏迷,然后再用药让他重新恢复知觉,看看毛病修好了没有,结果发现毛病还在。
眼看化学的办法不灵了,医生们只能用蛮力,于是电击疗法就诞生了。这个野蛮的方法一开始确实有效,但医生们还是不满意。最后,不知是谁想出了一个更“缺德”的方法:在病人的脑白质上切一刀,希望病人的大脑在愈合时候能顺便治好自己的病。这个方法确实“治好”过一些病人,但他们都变成了没有喜怒哀乐的呆子。不过这样的人总比疯子强,起码不会跑到大街上危害社会,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医们就是这样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
1949年,一个名叫亨利·拉布洛提(Henri Laborit)的法国军医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他为了降低手术后休克的发生率,让手术前的病人服用盐酸异丙嗪(Promethazine),结果病人普遍反映服药后自己感觉很放松,很愉快。敏锐的拉布洛提心想,这种药会不会能让精神分裂症病人也有这种感觉呢?
必须解释一下这个盐酸异丙嗪,这是一种抗组胺的药,组胺(Histamine)是炎症反应的介质,很多感冒药和抗过敏药里都含有抗组胺的成分。拉布洛提当年曾经提出过一个假说,认为病人手术后产生休克的原因就是组胺分泌过多,而盐酸异丙嗪其实就是一种组胺拮抗剂,所以他才会想到给病人服用盐酸异丙嗪。
顺便说一句:拉布洛提的这个假说是不正确的!
拉布洛提写了篇论文报告了这一现象。令人惊讶的是,那篇论文居然没有一个数据,全是他自己的观察记录。这绝对是一个很反常的论文,要搁现在肯定没法发表。
法国罗纳普朗克(Rhone-Poulenc)制药公司看到了这篇没有数据的论文,居然相信了。他们组织了一批人马,试图筛选出疗效更高的药物。他们合成了无数种和盐酸异丙嗪类似的化学小分子,然后挨个把它们喂给小白鼠,观察它们的反应,结果一种名叫氯丙嗪(Chlorpromazine,又叫冬眠灵)的化合物能让小白鼠行动迟缓,对环境刺激反应迟钝。
1950年,一名57岁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成了氯丙嗪的第一个试验品。结果出人意料的好,服药9天后病人就可以正常地和人对话了,3个星期后病人出院。这个消息一经传开,群情大振,因为电击疗法或者脑白质切断术(Lobotomy)都没有那么快的疗效,而且副作用也大得多。
就这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特效药诞生了。
一个组胺拮抗剂是怎么治好精神分裂症的呢?科学家研究了半天,发现氯丙嗪还是多巴胺(Dopamine)的拮抗剂。这个多巴胺可是大名鼎鼎,它是人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神经递质,或者说是传递信息的信使。于是,科学家得出结论说,精神分裂症也许就是因为病人脑中的多巴胺太多了,或者多巴胺的受体太兴奋了,诸如此类。
可是,这个结论也是不正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生们运用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了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中多巴胺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换句话说,这种药人类虽然已经用了50年,可从它的发现到它的作用机理,全都来自一种错误的理论。
那么,氯丙嗪到底为什么能治病呢?其实,氯丙嗪并没有根治精神分裂症,它只是减轻了病人的症状。这就好比用止疼药来治疗癌症,病人会觉得舒服了点,可实际上病根还在。
目前西医中大部分治疗精神性疾病的药物都是如此,因为人类对自身大脑的研究还很落后,治疗精神病还只能靠运气。 精神分裂症氯丙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