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守成规
作者:朱伟(文 / 朱 伟)
香港导演张之亮用10年时间拍《墨攻》,起码让大家看到堆砌鲜艳夺目颜色的另一面——这种让大家从质朴中感觉柔和的色调,绝不仅是美学趣味问题。由此令人想到:质朴中才往往涌动着精神的力量。可惜其剧本改编自日本漫画,如果张之亮有足够时间读通《墨子》,即使不读《墨子》,只读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非攻》,体会当年墨子与鲁班的那场对话,大概就不会有那种墨者一面要处理堆积如山尸体的血腥,一面又要苦苦宣扬“兼爱”的难圆其说。
关于墨子,我们最家喻户晓的知识,大约就是“墨守成规”。此词组合前,“墨守”指守城能力,《战国策·齐》中说,依靠残劣之民抗全齐之兵,且围城一年不破,用的就是墨子守城之法。“墨守”的重要思想基础是“非攻”,它与“兼爱”、“尚同”紧密联系在一起,“成规”还扩大至墨子当年对有关力学、光学、几何学等极广泛辩证唯物之“规”。与“墨守成规”相对,另一个关于墨子的词是“墨突不黔”。这里的“突”指烟囱,“黔”是黑色,说墨子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还未熏黑,又去别处了。这个词最早是东汉的班固用的,他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前面说孔子睡的席还没暖和就走了,可见诸子百家时代,大家都忙着游学传播自己的人生观,无暇顾及其他。
按史学家比较普遍的说法,墨子大约在孔子死前10年左右出生,活了大约90多岁。墨子讨厌孔子倡导的礼教,所以是儒家的第一个反对派,他的著述因此后来被荒废,到清朝乾隆年才被毕沅重新整理,清朝末年才被重新价值发现。墨子的观点为什么在那么长历史空间里不得流传?我想大约主要因为“兼爱”与“尚同”。“兼”字意思,首先是兼并,然后是以“爱”兼容。如何“爱”?“博爱之谓仁”,原始字意是赋予仁惠,这赋予建立在对自己的遮蔽之上。墨子将持儒家观念的人称为“别士”,持自己观点的称为“兼士”——“别士”认为,我岂能将我友之身当成我身,将我友之亲当成我亲?“兼士”则以天下为公,必以其友之身为自身,其友之亲为自亲。这种“兼爱”是一种由下至上,消灭个体意识的团体理想。他认为,不将他人当自身,才会有子自爱不爱父,弟自爱不爱兄,臣自爱不爱君,才会有乱。“兼爱”的境界于是,视他人之国为自国,他人之家为自家,他人之身为自身,这样诸侯相爱才能不野战,家主相爱不篡位,人人相爱不出贼。
“兼爱”建立在“尚同”上。“尚同”是“一同天下之议”,如何“一同天下”?下级服从上级,上下一个整体,天子发政于天下百姓。按说这是要百姓以君主意志为自己意志,但在“兼爱”前提下,君主个人意志、辈分等级也都要消灭。这种思想确实就是梁启超当年所总结的——“小基督大马克思”,由此陈伯达写墨子的论文,毛泽东才称赞他找出了“中国的赫拉克利特”。
墨者穿粗劣的衣服,生不歌死无服,赴火蹈刃、前赴后继。我读钱穆先生有一篇精辟的文章,专论墨子其实不姓墨,墨是刑名,说墨者以自苦为极,近于刑徒,才将自己区别于贵族而称奴隶。《墨子》中许多言论也确实令人想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口号。他强烈颠覆儒家体系,在他之后,孟子又通过对他与杨朱的批判重新建立起儒家权威——孟子在墨子之后活了83岁,他最狠毒的评论是,杨朱为我,是无君;墨子兼爱,是无父;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墨守”其实不在技术,而在“兼爱”前提下的“众志成城”。《墨子》一书最后两卷确实是具体的守城之法,包括如何“备梯”、“备水”、“备突”、“备穴”,也有城墙高度、城壕宽度、如何布兵之类,但关键还是论述精神意志构成之势。在“备城门”开头,其实就强调,守城靠城池、器具、粮草,更重要的是“上下相亲,又得四邻诸侯之救”,“主信以义,万民乐之无穷”。
墨子传播最广的故事自然是“止楚攻宋”。《战国策·宋、卫》说墨子是“百舍重茧”——行百里一宿,脚上布满重茧去见公输盘。公输盘又称公输般,鲁人,因般班同音,又叫“鲁班”。《吕氏春秋·爱类》用“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郢是当时楚国都城。《墨子·公输》记此故事,说墨子先挑话对鲁班说,“北方有人欺侮我,想托你去杀掉他”。说服鲁班后,又对楚王说:“舍其文轩,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鲁迅在《非攻》中翻作:“不要轿车,却想偷邻家的破车子;不要锦绣,却想偷邻家的短毡袄;不要米肉,却想偷邻家的糟糠饭;这是什么人呢?”这故事最有意味的是墨子与鲁班的攻防比试——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牒就是小木片,“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是边境。最后公输盘说:“我知道怎么赢你,我不说。”墨子说:“我也知道你怎么赢我,但是我也不说。”
清人孙诒让撰墨子传略与年表,认为《墨子》中最晚的记载是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这一年齐康公死。按史学家推断的生卒,这时墨子应该已经89岁。我读晋朝葛洪《神仙传》中说,墨子82岁时叹道,“世事已可知,荣位非常保”,就随赤松子云游进周狄山,精思道法。一天遇一仙人问他何求,他说愿得长生,与天地相毕,仙人就给他素书、朱英丸方、道灵教戒、五行变化,就此隐居以避战国。直到汉武帝时派使者“束皋加璧”,他还是拒不出山。孙诒让觉得葛洪从道教立场的记载“虚诞不足论”,我倒觉得这应该是他的结尾,符合对他“真好天下,求之不得”的总结。《庄子·天下》对他最有意思的结论是:“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 墨子国学墨守成规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