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天楼(413)
作者:朱文轶(文 / 朱文轶)
天空之争
1929年9月,10个月前在总统大选中惨败给胡佛的纽约市前市长阿尔弗莱德·史密斯打着领带,手拿着银铲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副董事长约翰·拉斯科博、杜邦公司董事长皮埃尔·杜邦一起来到纽约第五大街的入口。
5000人聚集在一起观看阿尔弗莱德·史密斯为将要在这里崛起的帝国大厦奠基,杜邦和拉斯科博已经为地皮投入了1600万美元,他们还要为这个纽约第一高度的计划投入至少4400万美元。奠基石是一块4500万磅重的瑞典花岗岩,史密斯在它的背面放了一个铜盒,盒子里装了一份帝国大厦的历史记录,他本人和两位合伙人、建筑师们的留影,当时通用的共计100美元的硬币和钞票,另外还有一份当天的《纽约时报》。“如果这个大楼将来有一天要为建设另一座更棒的大楼而被毁掉时,那时的人们将会通过这些实物来准确地了解今天的历史。”史密斯抱着大楼总是会越盖越高的想法感慨说。
这座摩天大楼是十足美国式的发明,它的出现是建造者和整个国家、城市狂热的自我表现的一种实证。
随着20世纪的展开,美国商业开始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增长。约翰·洛克菲勒组建了美孚石油托拉斯,它所垄断的行业不久后当汽车一统美国天下时将得到极大的扩展,这些后来被冠以之“强盗巨头”称号的商人,伴随着20世纪初美国国家经济的飞跃而出现,他们中间还包括比洛克菲勒大4岁的卡内基,大2岁的J.P.摩根,1925年创建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沃尔特·克莱斯勒,以及帝国大厦投资人之一的皮埃尔·杜邦。
在被长盛不衰的牛市带动的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潮中,1929年9月,纽约人口较此前10年增长了200万。纽约市计划拆毁一批建筑,到1930年9月,1598座建筑被夷为平地,1265座有待拆毁。人们的居住于是越来越往高发展,在这些废墟上,曼哈顿已经建成大约200栋摩天大厦,约占当时美国全国总数的一半,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1909年建成的纽约“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大楼”是世界上第一幢高度超过200米的摩天大楼,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座超过古代埃及金字塔和中世纪乌尔姆教堂塔楼的实用性建筑,这一纪录保持了4年后被52层、241米的“渥尔华斯大楼”打破。当时,一个工程师向美国焊接协会夸下海口,认为自己设计建造1英里高的大楼是完全可行的,这一高度相当于后来帝国大厦的4倍。
帝国大厦建设工程的承包商史德雷特兄弟1929年曾说“摩天大楼的兴建是和平时代最惨烈的战争”。帝国大厦当时的对手是克莱斯勒大厦和曼哈顿银行大厦,他们都想拿下历史高度。在阿尔弗莱德·史密斯向外界公布兴建帝国大厦消息的两周内,克莱斯勒大厦已经超过了伍尔沃斯大厦,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大厦。华尔街上的曼哈顿银行已经盖过了290米,还在继续建设。
帝国大厦的合伙人第一次对外宣布建楼计划声称这幢大厦的高度“接近300米”,其实是故意迷惑他人,他们生怕对手们抢了帝国大厦的风头,在得知克莱斯勒已经计划将他78层的大厦封顶时,他们都松了一口气。但他们最终还是低估了对手,曼哈顿银行的大厦顶饰比克莱斯勒大楼高出了2英尺。这刺激了沃尔特·克莱斯勒,他命令建筑师范艾伦将房子盖得再高一些,他为大厦设计的金属圆顶实在太像一个火警监控塔,他建议在这个塔里面再建一些别的东西,在最后时刻将它升起。他和他的钢材工程师一起设计了一个现代气息十足的铬铜旗杆,然后把一段段的旗杆拿进大厦顶楼,在那儿把旗杆全部铆在一起。这个用了一个小时的过程结束后,加上旗杆,克莱斯勒大楼的总高度为319米,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高建筑——300米的埃菲尔铁塔。此时全球高层建筑的出现才仅仅半个世纪,而建筑高度的升幅却超过了已往。对于想创造第一的帝国大厦而言,要命的是,这个高度已经比它最初的计划要高了。
帝国大厦的建设速度惊人。从设计到完工,1000万块砖头,6400扇窗户,1886公里长的电梯缆索,以及5663立方米石材的堆砌总共用了12个月,在1930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中,建设大厦的3000多工人急于获得就业机会,这份工作简直就是救命稻草。而大厦的建造成本也大大降低,最后的整个花费还不到4200万美元。
对于帝国大厦的兴建速度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技术因素则完全取决于两个主要工程——钢结构和帷幕墙。帝国大厦的帷幕墙包含用石灰石间柱覆面的砖衬被、窗户的装配、装饰性的铝装拱腹,以及垂直铺设的不锈钢条。铺设不锈钢条既不必将拱腹和间柱的侧边衔接起来,又可以遮住间柱和拱腹的缝隙,不但减少了石灰石所需要的细部装饰,也节省了大量时间。此外又决定增加一根帷幕墙托梁,系在支柱上直接支撑砖墙,就不必用角钢来支撑及锚固砖石砌体,也不必应付接下来旷日费时的调整工作。而帷幕墙的构件完全从内部装设,不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且兴建效率奇高。
帝国大厦仅从工程上来说很多也是开创性的,除了这些首次采用的新工业技术,在建筑工作的分配方面,史德雷特兄弟和艾青事务所把很大一部分的工程都转包出去,扮演营建经理人,而非营建商的角色,当时的总承包商都是自己完成大多数的工程,这种资本收益高、成本投入小的做法就和这座大楼一样,是20世纪初“十足美国式的发明”。
在大厦即将完工时,约翰·拉斯科博针对克莱斯勒的319米高度命令建筑师们重新修改大厦草案。1个月后,在一次第五大街联合会的午餐聚会上,阿尔弗莱宣布帝国大厦从80层长到85层,高320米,比克莱斯勒的杰作只高出1米。而几周后,他们又宣布预计齐柏林航空公司将很快在纽约开通横跨大西洋、美洲大陆、亚洲的航线,并有可能建立南美航线,这样本着为将来着想的原则,帝国大厦的顶部将加装一个61米高的“航空系留塔”,电梯将在7分钟内将齐柏林乘客从顶楼迅速送达第五大街。这个飞艇碇泊塔把整个建筑物的高度增加到381米。在一次飞艇停泊时,海军飞艇上喷射出来的压舱水把几个街区以外的行人都弄得浑身湿透,最后不得不拆除了这个碇泊塔。
大萧条中的荣耀和尴尬
1931年4月,帝国大厦建造工程已近尾声,它终于争夺到了纽约的“制空权”。这座在纽约市中心的大厦,设计简洁优雅,与以前摩天大厦那种层层叠叠的古典装饰不同,它的大理石外表全部采用笔直的线条,去除了飞檐或其他饰物的累赘。坡度平缓的尖顶使大厦看上去比实际高度还要高。壁阶式廓设计,为了遵守纽约市的分区条例,确保纽约市街道上的光线照射和空气流通。这个高度虽然前无古人,但在法律上是毫无争议的,纽约市的条例上明文规定只要在适当的标高采用壁阶,塔楼可以占据基地25%面积,高度则不受限制。政府鼓励高楼。
帝国大厦对公众同样有着巨大的吸引力。1931年5月1日,身为帝国大厦建设主管的阿尔弗莱德·史密斯帮助自己的孙女和孙子剪开彩带,总统胡佛走进白宫的电报室按下按钮,帝国大厦的大理石大厅里闪光灯闪耀不停。几百名应邀而来的社会名流第一次涌上帝国大厦86层的望台。
当时坐过飞机的人还很少,从300多米的高空俯视地面对很多人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帝国大厦的建设者们在宣传中强调大厦86层的望台和102层玻璃封闭的狭长走廊可以欣赏到“连飞行都看不到的美景”。虽然克莱斯勒本人拒绝接受他们邀请,但5月份的最初4天里,有1.7万名游客到楼顶参观,票价是每位1美元。一本记述这一历史的书上写道,“尽管经济危机冲击了各行各业,但参观帝国大厦的总人数仍然达到10万人”。
很多来自美国内地的人从未坐过电梯,更不要说站在如此之高的“天空之中了”。望塔台上的护栏只有1米多高,参观的人只有紧紧抓住它,才有勇气往下看。“真是一场漫长而心惊胆战的冒险。”当时有人感叹说。一位记者描述道,“从如此的高度看去,几乎所有人都会因为感到人类本身及其创造物的微小而惊呼”。对很多纽约本地人来说,这也仿佛是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城市,过去他们往往连布鲁克林区和新泽西州区都分不清。7月份,纽约的报纸纷纷报道一个男子在帝国大厦顶上用双筒望远镜偷看附近在复式公寓屋顶上晒裸体浴的女人们。住得起那些房子的人都还是那个年代高不可攀的上流阶层。
1933年电影《金刚》的高潮部分,金刚最后一次站在帝国大厦顶端的面画给美国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电影制作方在为金刚选择城市高度时,不假思索便挑选刚刚屹立起来的帝国大厦。
开发商史密斯那天晚上通过无线电波对整个纽约不无煽情地说:“我母亲出生的时候,帝国大厦所在地还是一片农场。而现在这块土地价值2000万美元,不过从大厦顶层你还能看到长岛残留的菜园中生长的卷心菜。怀想旧日的感觉真好,那时的纽约拥挤破旧,三层的上流人士住宅,安静的汽灯光芒……让我们再看看今晚这座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很容易让人产生幻觉,以为自己从旧纽约一下子跨入新纽约——这个作为世界中心和产业中心的人间仙境。”这段话可能是美国最低谷的大萧条时期最富激情的表白了,它虽然不像两年后新总统罗斯福的炉边讲话那样让整个国家信心大增,却也完全可以看作暂时身处困境的美国一种不由自主的傲慢流露。
最自豪和傲慢的当然是拉斯科博、杜邦、史密斯这几个一手缔造帝国大厦的合伙人。他们不仅改变了纽约这座美国第一大城市的天际线,也在事实上重新定义了这座城市。但更困难的事情是,“他们要接着证明帝国大厦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不只是一座象征疯狂野心的纪念碑”。但对公众来说,这些事情和他们,和这座城市都无关了,他们看到的帝国大厦已经竖立起来了。这是世界的第一高度,它在40年后终于像史密斯早就预料的那样被另外的对手超越了,但还是美国人,还是在纽约的另一座标志性摩天大楼。
但在经营上,到1945年以前,帝国大厦的营运状况都惨不忍睹。银行业的崩溃严重影响它的生计和租客来源。商人们都在削减办公费用,很少有人需要租赁新的办公大楼。却不断有人因生活陷入困境而上到这座摩天大厦跳楼自杀。一张比原先护栏增高将近一倍的菱形网眼组成的护栏终于建成了,但帝国大厦的坏运气似乎还未了结,它在1945年7月28日,一架双引擎的B-25轰炸机撞进帝国大厦第78和79层的国家天主教福利协会战争救济服务中心办公处时达到了顶峰。1945年,纽约的整体高度已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了,以至于驾驶这架轰炸机的27岁的中校威廉·阿尔弗莱德穿过高空的浓雾时,发现自己进入了林立的摩天大楼地带,飞行经验丰富的中校驾驶飞机从纽约中心大楼的边上擦过,又掠过第五大道的另外一座摩天大楼,还是撞向了帝国大厦。
“日本买房团”
在帝国大厦开业后的一年时间,大厦的损失已经高达420万美元,完全因为杜邦公司的强大资本才得以维持。而战后经济的繁荣使得摩天大楼的价值再次在纽约被肯定和重视。帝国大厦从濒临破产的边缘一跃而成为巨大的聚宝盆。“纽约和世界最高的建筑”,一旦经济稍有复苏,它一定是最有号召力的广告。拉斯科博们的杰作是美国经济史上一个黄金时代的象征,1951年,拉斯科博的去世使帝国大厦首次进入到这场房产争夺的游戏之中。房产业的巨头一心想占有它,对它的角逐成了一场比赛,正如对拉斯科博和杜邦公司一样,是他们平衡欲望和谨慎能力的竞赛。
1950年,约翰·拉斯科博去世前声称,谁能先拿出5000万美元,谁就将是帝国大厦新一轮的拥有者。随后几年里,罗杰·史蒂文斯以5150万美元买下帝国大厦,并以1700万美元的价钱将大厦的地皮卖给普鲁敦斯投资公司。1961年夏天,两名大商人劳里斯·维恩和哈利·海尔姆斯雷打算买下大厦,他们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便找到普鲁敦斯保险公司作为第三方参与交易。
1961年,上百名律师、会计师、保险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和劳里斯·维恩、哈利·海尔姆斯雷一起围坐在纽约的普鲁敦斯公司总部一个游泳池般大小的椭圆形会议桌边。烟灰缸里很快积满烟蒂,文件堆得到处都是。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00多项议程,一群电视工作者在外围记录着一切,一个生活杂志的摄影师到处拍照。所有这些协议将这两名大厦承租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普鲁敦斯公司虽然拥有着大厦,但却对大厦没有真正的发言权,也不能直接分享它的利润,无论将来大厦的价值涨到多高,他也只能从中获得很少的一部分。这个交易中数以千计的投资者获得被承诺的可观回报,但这也只是一小部分。不享有房产权的维恩和海尔姆斯雷才是帝国大厦真正的主人。随后的10年到20年间,帝国大厦租赁率迅速回升到98.5%。而且,每年还有近200万人参观望台。有一些人来这里结婚,还有一些人来这里挥洒爱人的骨灰。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这座最有名的大厦来了解曼哈顿。
这一年,劳里斯·维恩对帝国大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装修。30名工人用了3000吨的白灰将大厦的所有斑点粉刷一新。窗户被重新油漆,金属拱肩也经过再度抛光。这位新主人命令去掉前业主安装的耀眼而俗气的旋转聚光灯,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排把大厦照得通亮雪白的聚光灯。帝国大厦灯火通明的新形象令那些派克大街上刚刚崛起的新型玻璃幕墙大厦也黯然失色。
但作为实际拥有者的普鲁敦斯公司在30年后终于因为无利可图打算卖掉帝国大厦了。7.5%的微薄租金并不充裕,更何况,帝国大厦被遥遥无期的租期牢牢套死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被1973年和1979年的石油危机所动摇,曾是学习者的日本在某些方面取代美国掌握了商业组织机构的秘密,高效美观的日本汽车如同70年前打入英国的美国商品那样复仇般地进入美国市场。80年代末,美元对日元的兑换率从1美元兑换260日元下跌到兑换150日元,这抬高了日本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日本财政厅采取降低利率的办法来维持经济增长,日本的工商业像呼吸新鲜氧气一样大量吸收廉价外来资金,并投入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业中去。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提高了两倍。正是在这一时期,对于日本商人来说,美国房地产廉价得惊人。1988年一年,日本投资者就购买了总价值达100亿美元的美国地产。1989年的一桩交易让美国人震惊。日本三菱通过一笔8.46亿美元的交易入主洛克菲勒中心大楼的最大股东,许多日本投资者都把目标对准美国一些著名建筑,帝国大厦也在之列。
作为帝国大厦的承租人,劳里斯·维恩家族的继承人,维恩的女婿彼得·莫汀和海尔姆斯雷二人是最有可能的买家。根据当年契约,他们已经完全控制了帝国大厦长达85年的使用权,买下大楼的所有权。
但普鲁敦斯收到了来自日本的更高的报价。尽管他们也很想尽快达成这笔交易,但考虑到帝国大厦这幢建筑非同一般,当他们查清买主是因涉嫌东京旅馆火灾案而被捕、在国际上声名狼藉的日本房地产大亨横井英树后忍痛拒绝。最后他们将帝国大厦以高于莫汀报价,略低于横井英树报价的价格出售给了一家刚刚创建的E.G公司。而多年之后,美国人才弄清,E.G幕后的真正买家仍是那位备受争议、在世界各地收藏城堡的日本商人横井英树。这一直是个让纽约和纽约的房地产界有失体面的交易,直到2000年,横井英树的家族都拥有着这座纽约标志性建筑的归属权。虽然它被所有人断定无利可图,但这似乎和赚钱是两码事。
新的超越
“二战”后一直到整个80年代,帝国大厦已经耸立在纽约天空长达50年之后,新一轮的摩天大楼高潮仍方兴未艾,并且它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兴盛时期。世界各地的许多主要城市都建起了摩天大楼,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建筑高度都达到了100米,至70年代中期又突破了200米,80年代,300米以上的远不止帝国大厦这屈指可数的几座了。
一部题为《帝国》的电影在1964年上映。导演安德鲁称这是他拍的难度最高的电影,摄影师把机子的三脚架放在时代生活大厦上,瞄准帝国大厦,开始拍摄,整整8个小时,镜头从下午到黄昏到夜深。人们看了400多分钟,它被称为电影史上最长的镜头。安德鲁把自己意图保留,让观众们去理解。
在新一轮的世界性高层建筑建设热潮中,美国仍然处于统领地位。到1964年,帝国大厦都保持着象征美国精髓独一无二的符号。而同在这一年,纽约和新泽西州的港务局发布了一条消息:他们将要在曼哈顿拆除一座低层楼房,然后建立两座超过400米的大厦,每座都比帝国大厦高了将近40米。帝国大厦的主人劳里斯·维恩坚持对这项破高度纪录的提议说,谁是世界上最高的,这一点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召集了一群害怕这一超大体的办公大楼以及随之成立的世界贸易委员会加入到本已饱和的房地产竞争中来的曼哈顿房产商,出面置疑这一组织进行开发的合法性。港务局局长反唇相讥:“当初我们宣布世贸中心只盖76层的时候,你们怎么不站出来反对呢?”
反对者对港务局建设合法性的控告把这一计划拖了几年。1972年,世贸中心的双塔挺立于曼哈顿,替代了保持纪录41年的世界最高大厦。帝国大厦的管理者们不得不调整市场营销策略开始大谈帝国大厦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大厦。当年设计帝国大厦的建筑公司的一名35岁的员工一心重振他们公司的辉煌,私自对《纽约时报》宣称,他认为“帝国大厦上面可以再添加11层”,他说,他的计划是把大厦标志性的16层王冠拿掉,把下面6层加固,然后再重新建造一个33层的王冠。这个疯狂的计划只是纸上谈兵,这些摩天大楼,包括当时新兴的世贸大厦,在结构完成之后要求每一面都随时可以承受140英里的飓风的袭击,根本不要说在顶上动外科手术了,但这个想法还是让那些迷恋帝国大厦的人为之激动。
两年后,美国第一高度不再为纽约独占,芝加哥建成的“西尔斯大厦”以443米的高度成为世界最高的建筑,并称雄世界22年。■ 纽约曼哈顿帝国大厦摩天大楼摩天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