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风险的基金?

作者:谢九

(文 / 谢九)

无风险的基金?0

超额收益的诱惑

2006年是很多基金经理们扬眉吐气的一年。过去几年内,基金跑输大市成为很平常的现象,人们对所谓的“专家理财”也并没有太多信任感,他们宁愿选择自己直接投资股市,也不愿意买基金——将资金交付给他们认为水平不高的基金经理。

这种局面在今年开始扭转,股市从1000点上涨到2000点之上,大部分股民发现自己并没有赚钱,甚至还有亏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部分基民则轻而易举地获取了超额利润,一年100%的收益已经不是神话,截至12月8日,年收益超过100%的股票型基金已经有13家,超过50%的50家,这是大部分股民难以达到的收益水平。

在基金赚钱效应的刺激下,人们对基金的态度从冷淡转为狂热,纷纷将多年的积蓄投入基金。今年前三季度新发基金3125亿份,是2005年的2.5倍左右,数只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基金都在几天之内被抢购一空。5月中旬,广发策略优选基金用8天时间发行了184亿份,6月上旬,易方达价值精选基金用4天发行了118亿份,当时,这两家基金的发行规模和速度让市场一片惊叹。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之后,这样的规模和速度被迅速刷新,11月中旬,南方绩优成长用两个工作日发行124亿份,11月下旬,华夏优势增长用两天发行141亿份,12月2日,工银瑞信稳健成长也用两天发行122亿份。12月7日,嘉实策略增长仅仅用一天时间发行了400亿份,创下最快速度和最大规模的纪录,嘉实基金公司也成为国内首家资产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基金公司。

基金发行超速,一方面是人们的认购热潮所致,同时也是基金公司希望在此轮牛市中抓紧时间建仓,11月以来发行的几家规模超过百亿元的基金,很多都是基金公司主动缩短发行期。比如嘉实策略增长原定发行时间为2006年12月7日至21日,结果公司主动将发行时间缩短为一天,公司发布公告称,鉴于目前广大投资者对正在发售的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反响热烈,经与基金托管人中国工商银行和各代销机构协商,并请示中国证监会同意,决定将提前结束募集。

在投资热潮的推动下,居民储蓄存款开始搬家。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储蓄存款环比减少76亿元,是2001年6月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和去年同期相比,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减少21.6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607.9亿元。这些分流的储蓄存款部分直接进入股市,部分是投资者用来购买基金,在一些银行网点,很多人刚刚取出存款,然后就地在银行买了基金。

记者在工商银行的某基金代销点看到,很多年纪颇大的人都在排队购买基金,一位老大爷甚至在窗口外大声喊叫:“××基金还能不能买啊,能买我就回家取钱去。”一位护士模样的人在和别人交谈,说是看到身边很多人买基金都赚了钱,所以找亲戚借了钱来买基金。投资界里流传的名言是:如果证券公司门口卖盒饭的人都开始买股票,那么行情也就要到头了。现在人们疯抢基金的情形,似乎离此不远。

基金无风险?

一边是股市的“二八”现象,股民赚了指数赔了钱,一边是基民轻而易举获得了超额回报,两相对比之下,人们对基金的热情开始超过股票。从12月份开始,新增基金开户数远远超过新增A股开户数,12月1日至7日,新增基金开户数为33万户,新增A股开户数为12万户。而在此之前,A股新增开户数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基金新增开户数。在海外成熟市场,大部分个人投资者都是通过基金来间接投资股市,而不是自己直接进入股市,现在国内投资者对基金的热情高于股票,壮大机构投资者,减少中小投资者,似乎也是向成熟市场接轨的转变,不过究其本质,这种现象还只是“形似而神不似”。

面对投资者的疯狂认购,一位基金经理就曾向记者坦言,“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真的了解基金?他们很多人甚至不关心基金类型,不关心基金管理人,也不关心投资策略,只要能够买到就心满意足”。不理性的不仅仅是投资者,基金公司也表现出一定的短期行为。最近很多基金公司纷纷宣布大比例分红,华富竞争力优选基金在一周内两度分红,创下业内连续分红相隔时间最短纪录。自12月4日宣布每份分红0.4元后,该基金在12月7日再次实施每份0.09元的分红,一周内累计分红达每份0.49元。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实施每份分0.81元的方案,创下最高分红方案。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分红之后基金净值降低,其实质不过是左手倒右手,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则意味深长,一方面可以迎合持有人,同时也是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持续买入。因为很多基金在经过大幅上涨之后,净值已经达到2元以上,为了消除新基民的恐高心理,基金公司通过大比例分红来降低净值。巴菲特的哈撒韦公司每股股价高达10万美元,他就从来不分红。在巴菲特看来,资金放在自己手上比分红给投资者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如果你需要获得回报,只需要把基金卖掉就可以了。国内基金公司进行大比例分红,一方面意味着他们将不得不卖出部分优质股票以套现,从而造成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同时,也加大了将来再度建仓的成本。

在高额分红刺激下,更有一部分基金出现疯狂的行为,连续出现涨停的南方高增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该基金在12月1日涨停之后交易所价格达到1.44元,而单位净值仅为1.07元,溢价率高达34%,明显偏离净值。南方基金公司也为此发出风险警示,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理性投资,随后该基金连续出现两个跌停,12月8日交易所价格收于1.04元,甚至低于净值之下。南方高增、景顺资源、景顺鼎益这3只LOF基金的疯狂表现,足以和一些庄家控股的股票媲美。这3只LOF基金的价格连续出现涨停和跌停,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些投资者不熟悉交易规则所致,因为LOF基金除了在场外交易,同时还可以像封闭式基金一样在交易所交易。深交所也为此发出了《关于做好上市开放式基金(LOF)投资者教育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会员单位认真组织相关业务人员尽快学习和熟悉LOF有关运作机制,并做好相关投资者教育工作。

大部分人抢购基金,并非出于理性投资的选择,而是受到赚钱效应的刺激,本质上与投机无异。如果按照海外成熟市场15%的年回报率,相信很多人不会对基金有如此高的热情,很多人是抱着一年翻番的心态来抢购基金,同时还认为买基金没有风险,这种投机心态更甚于买股票。尤其是一些最近几个月购买基金的人,他们一方面是看到周围有人买基金很轻松地赚了钱,然后也忍不住加入基民行列,同时,一些基金销售人员也借机推波助澜。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在面对一些新基民时,经常用这样的直观语言让他们理解基金——现在买基金就相当于买原始股。这显然是过分渲染了基金的收益,而缩小了基金的风险。前两年股市行情不景气的时候,开放式基金跌破面值的比比皆是,2005年上半年,一度有超过半数的开放式基金跌破面值,融通深证100、金鹰成分股精选等多只基金都跌至0.7~0.8元,跌幅达到20%~30%。

股市已经处于2000点之上的相对高位,这些新基金是否还能获得2006年翻番的业绩?即使是最乐观的专业人士也不敢断言。这些新基金进场之后,究竟是来获取超额收益还是来高位接盘?这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悬念。按照规定,新基金必须在3~6个月之内完成建仓,也就是他们必须在2000点之上的相对高位建仓,如果股市从2000点之上开始跳水,这些基金的风险也可想而知。12月7日,上证指数在连续上涨之后终现颓势,当日大跌2.93%,创下半年来的单日最大跌幅,众多开放式基金也纷纷出现3%左右的缩水,封闭式基金也在连续狂飙之后大幅下挫,4个交易日内跌去11%。控制风险显然是基金经理们的必修课,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创下400亿元的发行纪录之后,增加了两位股票基金经理和一位债券基金经理,一共用4位基金经理来管理这只最大规模的基金。

风险和收益总是成正比,基金在2006年获得了超额回报,使得人们都忘记了基金原本应有的风险。资本市场从来都是一个击鼓传花的博傻游戏,2006年的超级盛宴,总是需要有人来最后买单,投资者们源源不断地加入游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接棒的时候鼓点不会停止。■ 股票基金投资基金分红基金经理无风险股票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