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的胜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贝)

想象力的胜利0

沃尔特·迪斯尼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同步录音的动画片(1928年的《蒸汽船威利号》)、第一部彩色动画片(1932年的《花儿与树》)、第一部动画长片(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熔雅俗于一炉的《幻想曲》(1940年)。今年12月15日是沃尔特·迪斯尼去世40周年纪念日,尼尔·加伯勒(Neal Gabler)推出了他851页(其中有160页是注释)厚的《沃尔特·迪斯尼传》。

在开头数页内他就指出,迪斯尼“最后的归宿是火,而不是冰”。他没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被冷冻起来,以待肺癌可以治疗的那一天,而是被火化了,骨灰埋在他的工作室附近。《纽约客》的文章道出了人们喜欢他的原因:“有人注意到,迪斯尼的商店里从来没有进过一种基本的货物——父母。此言不谬,有的只是叔叔和侄子或替代性的父母。迪斯尼动画中的人物往往是跟陌生人打成一片,组成临时家庭。迪斯尼让我们看到的不是美满的家庭生活,而是兄弟友情。迪斯尼曾经说他的电影都不是为孩子制作的。他从我们身上都看到了孩子的身影,把我们当作孩子对待。”

沃尔特9岁就开始帮父亲送报纸,每天50份,周日还要多送一倍,天没亮就要起床,5点半或者6点回到家,打个盹之后醒来吃早餐。有时又冷又累的他会钻到报纸袋子里睡一会儿。一成不变的路线、下雪、疲劳、报纸丢失都让他愁苦不堪。令他不爽的还不是疲惫——工作哪有不累的,还有生活条件更艰苦的孩子呢——而是千篇一律。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物质享受的沃尔特·迪斯尼开始画画,躲避到一个想象的世界中,他控制不了现实,但是可以控制自己想象中的世界,让它不受现实的触犯,在那个世界他是有权力的。最终他个人想象的世界影响了很多人的文化生活。到1966年他去世前,有2.4亿人看过迪斯尼电影,有1亿人看过迪斯尼的电视节目,有8000万人读过迪斯尼的书。《纽约客》的文章说:“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在21世纪,我们都受到迪斯尼的恩惠。也许我们对此感到愤恨,却改变不了这一现实。虽然我可以翻开吉普林的《丛林故事》开始看,但我耳朵里马上会响起迪斯尼动画《森林王子》的乐声,原文就此被淹没。”

吸引沃尔特毕生从事绘画和动画制作的,不是因为有人出钱买,而是蜂拥而来的观众,他们好像是要告诉创作者,他们的梦想跟他的一样。迪斯尼的绘画技巧并不是最高超的,1924年之后他再也没有动手画过,迪斯尼回忆说:“第一只米老鼠是12个人在一个车库里花了数小时的时间画出来的。”但他有不计成本地把事情做好的愿望。他对钱一点也不在乎,财务由他哥哥罗伊掌管,不开奢华的派对、只穿休闲装,但是对员工很慷慨,办公室有空调和顶级家具,给员工发奖金。他享受的乐趣是为自己在后院建造一条铁路,先铺设了1.6公里长的铁轨,包括一条27米长的隧道,然后又以8比1的比例制作了一个火车模型,绕着他的房子跑。

沃尔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这种完美主义的冲动最终发展成了强迫症,使他成了一个暴君。上世纪30年代中期,艺术家们早上看到他们烟灰缸里满是切斯特菲尔德牌香烟的烟屁股时,他们就会怀疑沃尔特晚上一直在他们的座位周围巡视,监督他们的工作。不过也只有一位暴君才能驱使工作人员制作出《皮诺曹》这样特别需要花工夫的作品(完成《白雪公主》的人工加在一起达200年)。

加伯勒笔下的迪斯尼是一位孤独、古怪的天才,沉迷于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无论是米老鼠、有生命的机器人还是俗丽的迪斯尼乐园。在《幻想曲》配乐的讨论会上,罗伊建议在古典音乐之外多用一些通俗音乐,迪斯尼把他赶出了会议室,说:“去楼下做你的账去吧。”早先他妻子莉莲抱怨说自己成了一个“老鼠寡妇”,后来又发现她丈夫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乐园里,他知道迪斯尼乐园每一根钉子的位置。

《福布斯》杂志出版人里奇·卡尔高读完该书后总结出7条教训:童年不幸,焉知非福;别爱上钱;利用最新技术;对员工要求严格,但工作氛围要轻松;从外界取经;多讲故事;必要时重砌炉灶。■ 动画沃尔特想象力沃尔特迪斯尼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