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房子买股票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卖房子买股票0

俗话说,上帝让你死亡,必先让你疯狂。每次股市的疯狂表现形式都相似,投资者,或者称准投资者的劣根性总在这个时候暴露出来。

比如,二手房市场里已经出现了很多卖房子筹措资金炒股票的,其特征是急于出售,不怕价格低,只接受全额付款。8500元/平方米的房子,如果能一周内售出,不惜8100元/平方米。据说近半月,也就是股市开始井喷后这样卖房子的明显增加,北京的某二手房中介统计,股票投资人群出售房产比例占到了售房总量的8%~13%。

北京房地产一年来年增值10%,重点地区二手房价甚至超过20%。以最大升幅计,股票自11月初“井喷”以来一个月从1900点上涨到2200点,一个月累计升幅超过了房地产一年的幅度,按理说这种转换投资品种的行为很理财。但卖房子折价在先,先失去了4%~5%的收益,要知道,股票市场正常的年收益率不过10%~20%,廉价抛售房产已经使自己损失了一笔,再在股市的刀口上舔血,希望不仅把房产的损失找补回来,还要额外增值,岂不把自己置身于财务风险之下。

股市投资,一个月增值300点,按收益率是15%,不妨算一算长此下去,2个月、3个月乃至1年的收益率:2个月32.5%,3个月52%,1年后535%。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一年后上证指数就得达到1万点。实际上,那些卖房子炒股票的一定也是抱着这样的如意算盘在筹措资金的,但不妨算算,什么样的市场能3个月提供50%的投资回报?甚至一年涨了一倍的沪深股市也不能,一年中最疯狂的时刻,“五一”长假后的“井喷”持续了7天,大盘上涨了18%,但这样的好时光历来短命。你不可能指望一个人永远处于亢奋状态,甚至艺术家“燃烧”自己的过程都难以支撑很长时间。

当国内股市处于单边行情时,正常的运动速率是每月7%~8%的速率,超过这个速率的急跌或者井喷都会很快得到修正。卖房子的人知道这个道理,就大可不必急于卖房子,没准1个月后拿到了高价卖方的全款,股票又回到了开始上涨的地方。至于渴望炒短线的更会因为晚卖了房子躲过了劫难。试想,喷发乃压力释放的短暂过程,一周内卖出了房子,刚好赶上喷发到了顶点。

过去,每当遇到如此暴涨,《人民日报》都会发出社论,告诫投资大众暴涨过后是暴跌的道理,只可惜,或许是感觉经历了漫长的熊市,股民都已经成熟,便省略了这一程序。问题是老股民成熟了,还有准股民不明就里,现在又是开户数量激增的时候,一天的开户数达到了12万,其中基民的开户数一天突破10万,历史上首次。而去年的11月,A股的开户数量只有现在的1/10,基金的开户数更只是现在的1/50。准投资者们总是前赴后继地奔向喷发中的股市,而一旦调整,恰恰是最好的买入时机,却吸引不来新的投资力量。有例为证:今年新股民开户数一直稳定成长,日增上万户,唯有7、8月份行情调整时开户数减少。历史总是在重复,资本市场总是在上演财富的聚集过程,2200点,市场进入高危价位,几次大跌,新股民应该尝到了风险的味道。

北京的银行理财品种还欠发达,精明的上海人炒股票,打的是银行的主意。上海的商业银行有一种“循环贷”业务,银行对住房进行评估,按价值的70%给予授信额度,100万元的住房,最多能贷出70万元,若是未全额还款,也可以贷出已还款的一部分,100万元的房子,首付款20万元,银行贷款金额80万元,陆续提前还款归还了30万元。利用银行循环贷款,就可把这已还到银行的30万元再次贷出来投入股市。这样的理财方式透着一股巧劲,颇为专业,和北京的急于靠卖房炒股的“蛮干”表面上相似,本质上却完全不同,能这样做,必定对理财市场颇为熟悉,不会做买顶卖底的冤大头。

类似的理财工具还很多,为了做大房贷量,银行纷纷推出了“加按揭”、“循环贷”等业务,其核心是客户可以从银行将已经归还的房贷款再贷出来使用。招行推出的“随借随还”房贷业务,浦发最多可透支55万元的“轻松理财置业卡”均属于房贷循环贷款,客户可随借随还,随还随贷。而且贷款资金直接进入客户银行卡上。房贷“循环贷款”的好处在于利率固定,一年期6.12%的贷款利率,以一个确定性去博股市的不确定性,降低了风险;不像卖房子的,既可能损失了房产的潜在收益,博的又是股市的不确定收益,面临双重风险。■ 卖房子股票股市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