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重汽:追赶和被追赶
作者:谢九(文 / 谢九)
中国重汽的前身是山东省的小鸭电器,小鸭电器当年因连续3年亏损面临退市风险,于2004年转让给中国重汽,后者将济南卡车公司的部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实现借壳上市,并于当年实现1.7亿元的净利润,避免了公司退市。在成功保住上市公司壳资源后,公司很快遭遇了行业寒流,整个汽车行业在2005年陷入低谷,轿车行业的上海汽车(600104)、长安汽车(000625)等业绩都出现大幅度下滑,商用车也未能幸免。中国重汽当年净利润下降14%,加之股市在当年也遭遇熊市,整个汽车板块在2005年被投资者彻底抛弃。
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工程机械的需求,从而带动了重卡底盘的销售,从今年4月份开始,重卡行业开始明显复苏,2006 年前三个季度,国内重卡行业累计销售22万多辆,同比增长20%。中国重汽在前三季度销售重卡3.25 万辆,实现收入67.8 亿元,同比增长45%,净利润1.76 亿元,同比增长73%。由于公司在今年弥补了小鸭电器以前的亏损,所得税开始执行33%的标准,如果扣除所得税的影响,公司实际盈利能力的增长水平不仅于此。
在国内重卡行业,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为代表的准重卡(8吨~15吨)长期占据领先地位,两家公司各自占据30%左右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家治理公路超载的力度不断加强,同时各地的计重收费措施陆续出台,大吨位、高效率的重卡(15吨以上)开始受到市场更多的追捧,中国重汽的市场份额也由此快速增长,从2003年不足10%的市场份额快速跃升至20%,而一汽集团和东风汽车的份额则降至20%左右。
中国重汽追赶上旧日的两家龙头老大之后,很快将面临来自更多新生力量的冲击,比如潍柴动力(2338,HK)整合陕西重汽、上汽重组重庆红岩等,其中最有看点的无疑是潍柴动力和中国重汽的竞争。这两家公司均是当年中国重汽集团拆分出来,潍柴动力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发动机厂家,于2004年在香港上市,而中国重汽于当年借壳小鸭电器登陆A股市场,长期以来,中国重汽配套的发动机大多为潍柴动力生产。由于潍柴动力希望自立门户,这两家渊源颇深的公司在2005年公开反目,起初是潍柴动力宣布重组德隆旗下的湘火炬(000549),此举并未得到中国重汽集团的支持,此后矛盾进一步升级,潍柴动力在去年年底宣布终止对中国重汽供应发动机。中国重汽收回了当初承诺注入潍柴动力的杭州发动机生产厂,同时斥资10多亿元自建了济南动力厂,两个发动机厂大概拥有10万辆产能。尽管起初遭遇了一些发动机故障风波,不过还是很快消除了影响,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发动机生产基地,并大规模配套到自己生产的重卡,逐步摆脱了对潍柴动力的依赖。
不过两家公司的故事并没有因此终止,今年11月13日,S湘火炬(000549)正式宣布了潍柴动力的重组方案,潍柴动力以3.53∶1的比例换股吸收合并湘火炬,完成之后湘火炬将被注销,潍柴动力实现A股上市,届时潍柴动力将重组湘火炬旗下的陕西重汽,挑战中国重汽在重卡行业的龙头地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重汽的市场份额为19.9%,陕西重汽的市场份额迅速增长,从2005年的7%跃升至10.7%,排名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和中国重汽之后,追赶势头异常强劲。湘火炬旗下还有一家重要的合资公司法士特,为国内重要的汽车齿轮制造商,同时也是中国重汽的主要供应商,潍柴动力控股法士特之后,会不会对中国重汽再次上演当年停止供货的一幕?当年唐万新欲借助湘火炬打造德隆的汽车王国未遂,今后湘火炬归于潍柴动力旗下,还将有不少的精彩故事上演。
受到当年借壳小鸭电器时壳规模大小的限制,当初公司注入上市公司的只是整车资产,而其他毛利较高的资产,如车桥、离合器等资产被划入桥箱公司,今年下半年,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实施定向增发,以每股8.01元向重汽集团定向增发6866万股,以5.5亿元收购了当初没有置入上市公司的桥箱公司等资产,收购完成之后,不仅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大增,而且大大改善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由于当年小鸭电器的历史遗留问题,公司资产负债率高达90%左右,收购大股东资产之后,公司净资产增长101%,资产负债率也随之降低。■ 重汽追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