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父之名(41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卓别灵)
《父子》的内地公映版本比谭家明的完整剪辑版少了近40分钟内容,分别是男主角郭富城与妻子杨采妮的激情戏,郭富城和妓女林熙蕾的激情戏,郭富城为林熙蕾“拉皮条”,郭富城教唆儿子如何偷东西,以及另外一些真实又残酷的情节。
没有这些段落,故事的完整性和影片主题的揭示不受太大影响,只是,这些内容的缺失在影片因果关系的链条中形成了许多费解之谜。
故事发生在马来西亚某个郊外的华人社区。郭富城是一家小餐馆的厨师,他邋遢、暴躁、嗜赌,妻子厌倦了无望的生活,抛下一对父子与人私奔。由于赌债缠身,儿子无法继续学业,父子俩来到一个小镇期待改变命运的机会到来。这样的前提放在好莱坞,一定拍成父子相依为命,心智一同成长的温馨故事。然而《父子》给我们提供的生活片段,都没有去向我们以为它要去的地方。父亲无力兑现许诺,无力改变生活际遇,走投无路时竟然教唆儿子去偷。
开始于悲剧,结束于更大的悲剧。中间过程有太多个“为什么”。
据报道在内地、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的三个公映版本之外,还有一个导演谭家明的完整剪辑版,长度有200分钟。看过这个版本的人曾经跟谭家明说,片中沉闷琐碎的细节太多,重复感强,看上去跟故事的主线也没有直接关系。而谭家明认为,片中所有人物和情节都是必要的,都更好地体现了影片主题。
《父子》的故事源自一则“父亲教唆儿子偷盗”的社会新闻,这背后潜藏的人性和家庭诱因吸引了谭家明。历时7年,他打磨出《父子》的剧本。《父子》的主题并非父子亲情,而是“爱,又不知道如何才是爱”。片中的父亲爱妻子,却不能让妻子幸福,爱儿子,又把儿子引入歧途。他对萍水相逢的妓女产生了一点点感情,却又不能跟她开始新的生活。妻子爱丈夫,爱儿子,却为摆脱自身困境选择一走了之。成年人的世界里有爱,同时也有自私、无能和不负责任,这些因果关系的末端就是无辜儿子的人生悲剧。
由于《父子》这部影片和谭家明这个名字,“香港电影新浪潮”这个名词又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新浪潮”是香港电影在80年代直奔全盛顶峰的起点,当时一大批新锐导演将西方影视观念与本土现代题材结合,拍出了许多有现实意义和创新气息的影片,徐克、许鞍华、严浩都是那一时期的风头人物,而谭家明因为《烈火青春》、《最后胜利》等影片被誉为“新浪潮”的“领跑者”。影评人石琪所著《香港电影新浪潮》一书,开篇即“从谭家明谈起”,认为他“即使是失败之作也比很多人的成功更精彩”。
谭家明80年代末淡出影坛去教书,其间真正参与电影创作的是为王家卫的《阿飞正传》和《东邪西毒》,以及杜琪峰的《黑社会》担任剪辑。在摄影、配乐和剪辑等技术环节,谭家明是香港影坛技法最纯熟的导演之一,也有人说他称得上是王家卫的老师。谭家明和王家卫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女演员的使用上,《父子》中杨采妮脆弱恍惚的神情会令人联想到《阿飞正传》中的张曼玉。她和林熙蕾散发着生活味道的性感和她们以往扮演的角色大不相同,这种性感,在谭家明早期的影片中,也曾体现在叶童,钟楚红和王祖贤身上。
《父子》是今年台湾地区电影金马奖的大赢家,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影帝在内的三项大奖,还在东京电影节获得了“最佳亚洲电影”和“最佳艺术贡献奖”。东京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在颁发“艺术贡献奖”时说,过去他们评选这个奖要花很长时间讨论,而这次,评委们只用了几分钟就一致决定把奖颁给《父子》。美国影评人罗杰·加西亚认为:“《父子》是香港地区影坛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部经典,它同时也提醒我们,谭家明也许是过去25年中最重要的香港地区电影人。”
在谭家明消失影坛的17年中,香港电影经历了起起落落,谭家明的归来让我们看到了香港地区电影的另一种能力。他不在心理节奏和欣赏趣味上迎合观众,但又表达出对人心和命运的真切关注,这两种态度的结合构成了《父子》的情感深度和力度,也构成了影片平淡、深沉的“父亲气质”。■ 因父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