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昆剧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十七)
苏州昆剧团本来是小班底,前两年还沦落到周庄的戏台上搞旅游演出,下面乱哄哄的人群没有看戏的,全是翘着两个指头做V字留影的旅游者。上面的演员声嘶力竭,下面还是走马灯一样换着游客——他们只要拍照,拿台上那些演员当活布景——昆曲倒真是有中世纪的传统,好像欧洲也流行过这种“宗教画”,演员在台上摆出宗教传说的造型来,就不用动了,似乎奥斯汀时代还流行这玩意儿——想当年,苏州昆剧团的头牌王芳也是活布景之一。可以想见那些演员感受的屈辱,不过也许他们只感到漠然,反正有几年时间在哪里演出都没人看,无所谓了,只要有钱拿。苏州昆剧团里的年终总结还是说到周庄的演出是“精神物质双丰收”,小团的困境,在此展露无遗。
也许就因为是小团,反而舍得出卖自己,与台湾人的合作据说也就是源于他们的“听话”,青春版《牡丹亭》选择的本来是更有实力的上海昆剧团,可是上昆不够听话,总觉得自己有发言权,结果被白先勇和一群台湾文艺大老抛弃了。苏昆选出来的青年男女都是新鲜地能够滴水的孩子,根本还不明白如何有自己风格,结果在大老手中想怎样就怎样。
邻居之间比的往往是谁家“出有车,食有鱼”,同行之间比的是谁能得奖,谁是本行业的翘楚。上海昆剧团和苏州昆剧团身兼邻居和同行,比起来更是气势凶猛,眼见得苏州昆剧团这两年连着到世界各地去“传承传统文化”,当然咽不下气。
上昆就自己排了个争取国家精品剧目工程的《牡丹亭》,结果演员不争气,青春不及“青春版”,公演那两天,据说主要演员感冒,大唱的段落又都气如游丝,结果在《牡丹亭》上输了一招,可是比试并没有结束,《牡丹亭》完了还有《长生殿》。
台湾商人为苏州昆剧团投巨资做了个大黄杨木的舞台取景框,雕工精细华丽——成为苏昆版《长生殿》的最佳广告,介绍里总说光这个木框就值多少钱,加上叶锦添制作的几百件绣花服装,以表明你看见的不仅是高雅艺术,还是高贵艺术。
苏州昆剧团的三天版《长生殿》里神鬼特多——满台挂着小白纸圈的仙女(冒充光圈),在舞台上撞来撞去。因为“去除迷信”,这种神鬼戏已经好多年不演了。上昆新近排演的三天版的《长生殿》服装吸取了苏昆演员头顶的小白光圈的笨拙,所以里面全是人间情怀。满台刺目的五颜六色,好像是年画上了台。因为和苏昆“别苗头”的心态太强大,所以他们排的《长生殿》完全抛弃了神鬼之事,最突出的就是苏昆没上的折子我们就要上(因为太长,两家演出都是选本)——光吃醋就吃了很多回。连着看了两天,就感觉像看倒片,第一天里,杨贵妃与穿着明代衣冠的虢国夫人争宠,吃了醋被逐出宫。第二天又来了个没有露脸的梅妃争宠,结果又吃了一场醋,舞台上的杨贵妃就忙着醋海生波——和苏昆里忙着变身的杨贵妃迥然不同。有理性的新闻报道当然应该去批判这两个昆剧团的浪费和无聊,没理性的戏迷,如我们,就只管在台下眉开眼笑地看两个昆剧团亮招比美,两个选本《长生殿》凑起来,我们终于看到了整个的《长生殿》。■ 两个昆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