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鳄保护的尴尬

作者:葛维樱

(文 / 葛维樱)

扬子鳄保护的尴尬0( 生活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内的扬子鳄 )

“野生扬子鳄只有150条,比大熊猫数量还少。”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王朝林,在谈话中表情一会儿焦虑一会儿明朗,“而我们繁殖中心现在已经有1万来条成年扬子鳄”。150∶10000,野生种群数量和人工繁殖数量的悬殊比较,引出扬子鳄是否已经摆脱了濒危物种的争论。王朝林说:“从物种的角度,野生和人工当然没有差别。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

中国扬子鳄繁殖中心有另一个更能招徕顾客的名字——“中国鳄鱼湖”,门票30元,进门就能看到一个掉颜色的广告牌“品鳄鱼肉干”。除了那些水泥池塘,“鳄鱼湖”类似80年代中小城市的公园,有可以升降旋转的飞机,穿梭在池塘上空的低矮缆车,还有钓鱼和养猴子的地方。“我们一年的花费约140万元,门票收入一年在100万元左右,已经能支付养殖鳄鱼的大头,就是饲料的费用。其他20万用于科研,20万用于野生扬子鳄的保护。”繁殖中心技术研究所的邵所长介绍。王朝林说,国家划出的野生扬子鳄栖居地保护区的范围今年准备缩小,“从三四万公顷减少到1.856万公顷。土地、池塘都不是我们的,农民要灌溉抽干水塘,要灭钉螺铲除扬子鳄的食物,管理起来太麻烦了,而且野生扬子鳄的数量在20年里并没有增长”。

扬子鳄被人为地划分成两个种群是保护带来的结果。“20世纪初民间叫做‘土龙’的这种动物还分布于长江沿线的6省1市,数量很大,由于打洞破坏田埂和捕食家禽遭到过捕杀。”王朝林记得小时候看报纸上说过,上海的苏州河桥下曾发现扬子鳄。50~70年代,长江流域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垦滩,使扬子鳄的栖居地减少了3/4,它已经从江河里彻底撤出。“70年代国外有一种猜测,说扬子鳄已经灭绝,197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认为濒危物种。当时国际上的判断是:不到10年必然灭绝。”1979年安徽宣城被选择为国家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刚从安徽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毕业的王朝林来这里工作,“1979年李先念考察长江时,扬子鳄就已经不在长江生存”。此后两年时间,中美联合考察组在长江中下游详细考察,将扬子鳄的数量确认在300~500条,分布在安徽南部的8个县和浙江的1个县。“那时候国家第一次划出了五大保护动物,大熊猫和扬子鳄的生存,成了关乎我们国际形象的大事。”

因为栖息地的不断变化,在学术意义上,甚至扬子鳄这个命名都是不准确的。甲骨文中记载的扬子鳄出没于黄河流域,北魏后来到长江,随着黄河流域生态的恶化和文明的衰退,宋代以后才基本栖居于长江中下游。18世纪,法国人费弗尔(Fauvel)发现了这种淡水鳄,也是中国仅存的一种鳄鱼,命名为“扬子鳄”。古时扬子鳄迁徙家园并没有在数量上遭到毁灭性打击。但是扬子鳄在本世纪的居住区一直与人类居住区重合,特别是皖南、江浙都是中国近代人口密度极大的地区,生存空间的紧张是扬子鳄减少的根本原因。

1979年是国家对扬子鳄真正实行保护措施的起点。当地人抓到扬子鳄都送到了“土龙场”,王朝林说:“1979年到1981年,我们这里有老百姓送来的七十几条鳄鱼,活是能活下来,就是都不交配。”1982年,扬子鳄被国家批准成为第一批可以进行人工繁殖的物种。繁殖中心的科研人员在繁殖中心尽量复原野地生态。王朝林说:“在池塘里修小岛,让它打洞,布置淤泥、透气性好的青苔和土丘,到1983年,第一批产卵就有168尾。有100多尾都孵化成功。”

扬子鳄保护的尴尬1( 4月28日,安徽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技术人员在给即将放归自然的扬子鳄安装无线电跟踪器 )

人工繁殖使扬子鳄数量激增。繁殖中心不仅准备了充足的饲料,还建立了可以调节温、湿度的孵化室,小鳄鱼没有了大鸟和野猫这样的天敌,孵化率和成活率都达到了80%以上。国家原定给繁殖中心的计划是1990年达到2000条,而当年人工繁殖已有4300条。“大概就从那时起,扬子鳄的数量危机缓解了,人们对扬子鳄的概念也有所转变。”谈起大熊猫的待遇,扬子鳄繁殖中心的员工们羡慕不已,“大熊猫是哺乳动物,一胎生得少,扬子鳄一次产卵就在25尾左右,在保育室里能成活85%,数量增长快”。繁殖中心的鳄鱼于是越来越多,到1992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八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上,批准安徽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将繁殖出来的第二代扬子鳄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利用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王朝林的理想是,“以鳄养鳄,赚了钱好投在野生保护上。”由于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物种,国家林业局对商业开发的数量有严格限制。繁殖中心主任朱家龙说:“每年我们可以宰杀100条,必须是老弱病残,先向省林业局写申请,再得到国家林业局批准。”

“我们这里做第一代扬子鳄种源的一共是76条,也就是说,20多年里,有7000多条扬子鳄都是它们的子孙。因此有近亲繁殖的现象。”第二代鳄的繁殖力下降,幼鳄畸形主要表现在:四肢及上下颚残缺、个体偏小(发育迟缓)、颅腔突出等现象。“尽管1998年之前我们还收进来100多个野生扬子鳄的卵,加入了新的基因,但现在我们已经不再把野生卵收入繁殖中心了。我们这里地方小集中养这么多扬子鳄,首先是一旦有疫情无法挽回,而且它们的习性已经有所变化,虽然不明显,但在基因上失去了变异的机会,变得越来越相同。把野生的尽量留在野外,还可以保留一些自然基因,这就是我们说扬子鳄依然是濒危动物的原因。”王朝林说解决的办法目前还在筹划中,“做谱系,做DNA鉴定,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来”。但是动物种群质量的稳定取决于数量的稳定,“这20多年野生数量并没有增长,还是150来条,还都渐渐进入了老龄期,失去了繁殖能力”。

佘世珍一家照管红洋村水塘里的野生扬子鳄已经24年。“听说人工扬子鳄不算,全世界就剩100多条野生的了,要是不保护好,人工的就没种了,扬子鳄就要灭绝了。”她有4个儿子在身边,家境小康,爽朗热情。“1979年,我老伴和儿子们在那边的湖心岛上发现一窝蛋,挺大个的,我老伴原来是大队书记,学习过保护扬子鳄的文件,他就叫‘土龙场’的人来看,知道水塘里有七八条扬子鳄,后来他就成了野生扬子鳄的保护员。”水塘现在由村民承包,一年只收1000块承包费,扬子鳄并不能带来实际的利益。“因为我们都知道有鳄鱼,所以水塘不能抽干去灌溉,养鱼养鸭也会被鳄吃掉。”佘世珍说。

当地没有地下水,完全靠降雨蓄水,佘世珍要做的最大工作就是保证水塘里有水。1998年以前,野生卵都被纳入了人工繁殖谱系,但现在已经不再回收鳄卵。佘世珍这几年开始保护小鳄鱼,“把小鳄鱼先养起来,我每天晚上去捞些小鱼,早上再撒到池子里喂它们”。本来佘世珍养自家鱼的池塘现在被大网包起来了,“怕小鳄打洞跑掉,要养到一两岁再放到真正的野外去。今年出生了35条小鳄鱼”。很少有人愿意担任保护员,因为必须每天观察,一个月40块钱补贴。在佘世珍家可以看到一大摞本子,上面详细记录了20多年里每天的气温、风向还有扬子鳄的活动和叫声,如“下午19~20点,2条对叫五六声,2条在西南方向游动”。“老伴去年去世后,我就把他的底本拿去复印,现在我来记。它们也不怕我,有时我在水塘边洗衣服,它猛地抬头,它动作慢也不咬人,我就拿洗衣服的棒槌推它一下。”其他5县的野生扬子鳄就没这么好运,邵所长说:“因为野生扬子鳄会妨碍村民生活,我们又没有土地,人家会说,你们不是已经有很多扬子鳄了吗?”■ 动物土龙扬子鳄尴尬保护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