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界的“自由战士”:米尔顿·弗里德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谢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1月16日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因心脏衰竭逝世,终年94岁。
弗里德曼与凯恩斯并驾齐驱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在得知消息后说:“弗里德曼的思想对现代货币经济理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无法估量。在经济学家中无人出其右。”弗里德曼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将一直困扰经济发展的通货膨胀问题的起源,归纳为非常容易理解的一句话:“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因此,弗里德曼认为政府在经济中的主要职能是通过货币当局调节“货币供应量”,而不应该直接干预经济,强调“自由市场”对经济和资源调配的主导作用。凭借在“消费理论分析、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对经济稳定政策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证”,弗里德曼在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德曼于1912年7月31日出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贫穷的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中,在新泽西州长大。全家人当时就居住在由母亲经营的一个服装店楼上,父亲则在纽约的曼哈顿打工。得益于美国社会的各种福利条件,弗里德曼的成长过程平稳顺利。家庭所在地的公共图书馆成为他如饥似渴追求知识的宝库;一位高中时代的老师对他寄与厚望;他靠奖学金上完大学,毕业时间恰巧在1932年,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中最黑暗的日子。而这正成为弗里德曼选择经济学研究的理由:“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如何减少失业,如何解释一方面是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资源闲置的矛盾现象?在这种形式下,成为一个经济学家似乎比成为一个应用数学家或者是精算师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弗里德曼在《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中这样说。
正是这样从一开始就积极入世的态度,弗里德曼非常愿意向外界推销自己的经济理论。1962年,他出版了《资本主义与自由》;1966年至1984年间,他每隔两周为《新闻周刊》撰写专栏,运用经济分析阐明当下事件;1980年,他还主持过一套10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片名就是《自由选择》。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自觉不自觉地把经济与政治联系起来。他认为经济安排在促进自由社会方面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经济安排中的自由本身在广泛意义上可以被理解为自由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经济自由本身是一个目的;其次,经济自由也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他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外汇控制,英国公民不准去美国度假;在这件事情中,英国公民所被剥夺掉的基本自由正和美国公民由于政治观点而不准去苏联度假一样。在外表上,一个是对自由的经济限制,而另一个是对自由的政治限制;然而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
“它(经济自由)给人们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一个特殊集团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东西。在反对自由市场制度的各种论点中,最基本之点是缺乏对自由本身的信任。”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的第一章中这样写道。
弗里德曼还分析经济安排与言论自由的关系:“人民应该为自由言论而付出代价,然而,代价应该是合理的,而不应该是不相称的。……然而,在学术领域中,人们受政府资助的程度,已经对他们的言论自由产生了令人寒心的影响。”
弗里德曼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鼓吹“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批评政府干预市场。而在当时的经济学界,凯恩斯的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正如日中天,是一个笃信政府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时代。在那一段时间,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思想被人视为荒诞不经,《资本主义与自由》被看做左端异说,像杜克大学这样的名校图书馆甚至连弗里德曼的著作都不摆放在书架上。
弗里德曼一生游历世界各国,中国香港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并将香港称为“自由经济制度的堡垒”。弗里德曼认为香港地区能由“二战”之后人均收入仅为英国1/4的一个贫穷小岛,发展到1997年人均收入已同英国基本持平,就“充分证明了自由的巨大生产力”。
弗里德曼先后于1980年、1988年和1993年三次访问中国大陆。弗里德曼第二次来中国走访了各地许多正在蓬勃发展的商品市场,提及中国进一步改革面对的核心问题:政府是否愿意为了经济发展而放弃自己的某些特权。弗里德曼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使对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收益由私人来承担。这显然代表了西方经济学术界中自由主义一派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典型看法。■ 米尔顿.弗里德曼战士经济学界经济经济学自由弗里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