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河:胡雪岩就是阿庆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二月河 )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制片人张强说,他曾经介绍过几个记者采访编剧二月河,但二月河一听缘由就拒绝了,再打电话索性不接了。记者刚开始讲明来意,他的电话同样断了,过后他解释说是没电了。结果,二月河不太情愿地接受了采访,他先立了条件:不谈这个电视剧,只谈他对胡雪岩的认识。
尽管《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署名里赫然是作家二月河的名字,可实际上,他写的是25集的初稿,这初稿和高阳小说并无关系,是二月河根据杭州当地传说构思的。经几易其稿,投资方又购买了高阳的小说版权,请另外几位编剧在高阳小说基础上改编,我们看到的电视剧其实已经不是二月河的作品,只体现了他的一些思路和一部分内容。二月河为胡雪岩下了“智信仁勇”的四字评语,这个基调一直贯穿剧本始终,无论怎么修改,胡雪岩始终是以相当正面的形象出现。
二月河近年身体欠佳,在2000年中风之后有段时间半身不遂,在病床上写完《乾隆大帝》,他就基本上不再写作了。前几年来北京开人代会时,碍于朋友面子,再加上对胡雪岩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他接下了这个活儿。但他已无力再写康乾三部曲那样的巨著,胡雪岩也就不会成为他下部作品的人物,也许再也不会有下一部长篇小说。因此,一涉及和这部电视剧有关问题,他一概不作答复。不过,在剧本筹备期接受采访时,二月河曾说过:“现在大众对胡雪岩的认识只停留在商人这个定位上。在电视剧中,我不会强调他枭雄的形象,更主要是表现历史角色,作为政治家的形象。我重点描写了他以一人之力为国家的两次战争筹措军需的过程;他一诺千金,为了帮助朋友王有龄借粮,不惜让老母妻儿涉险;他体恤黎民,为了江南蚕农的利益不惜斥巨资与洋人抗衡。虽然最终失败,但他堪称华商中民族英雄的典范,而不仅仅是个有钱的商人。”
记者:高阳有他对胡雪岩的理解,你也肯定有自己的理解。
二月河:胡雪岩是一个标志性的、非常特殊的人物。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入侵、庚申事变,外患内忧,形成了当时极为特殊的社会巨变,政治上、外交上有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这样的人才,经济上山西票号走向颓势,胡雪岩应运而生。他身上既有民族性又有国际性,既有爱国情愫,在洋大人面前又有奴性。作为早期的买办代表,他四面玲珑、八方呼应,就像阿庆嫂一样,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具备枭雄的形象物质。所以我对写他这件事有一定兴趣。
记者:你的资料来源于哪些地方?
二月河:主要是清人笔记,还有一些有关胡雪岩的资料书。传奇人物容易掺杂故事,有些杭州老人可能与胡雪岩还有不远的接触,关于他的非官方文件表述也不少,综合一下去伪存真。我在剧本创作初期对高阳的书不清楚,当时也没说要改高阳的书。我怕看了他的书受影响,始终就没有认真去读。就像我写康熙时,凌力已经有了《少年天子》,我就没有去看。
记者:现代人对胡雪岩感兴趣,多是因为他“红顶”的身份。
二月河:他就是官商,而且还和匪、黑社会有密切联系,不这样做就没有成功机会,胡雪岩也是顺应当时的历史潮流。洋钉、洋油、洋人这个概念在那个特殊时期才扑向中国。士农工商里,商是地位最低的,胡雪岩却做到了二品顶戴,当然他是没有行政权的,是虚职。
记者:官商是胡雪岩和晋商的区别,晋商没有那样深勾结官府,依然发展得很好。
二月河:我认为现在的电视剧对晋商有夸张,他们的财富、流通方式没有那么先进。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时,中国人认为是偶然;第二次失败后,认识到天朝彻底不行了。买办阶层靠的是清政府和列强在政治上的支持,在这方面属于软骨头,但这不表明胡雪岩在个人素质上是软弱无能。
记者:在你看来,胡雪岩算是徽商还是浙商的代表?
二月河:他还是浙商的特质。徽商、晋商特质相近,胡雪岩是一种全新的官僚地主买办文化,他横空出世,所以怪怪的。胡雪岩的经商之道是最具争议的,人们崇拜他,以为“无商不奸”,是对他的误读。很多人读胡雪岩是寻找实用的谋略和工具,其实对他的解读要抛开这些,商道是一个字——仁。胡雪岩的成功在于有勇有谋,他既嗅觉敏锐,洞察商机,又敢于决断,在短短10年间积累了巨额财富。纵观历史,中国从未为商人而战,西方战争有不少是为商人而战。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胡雪岩想建立自己的经济王朝,他的经商理想是中国商人的最高境界。■ 中国近代史高阳二月河阿庆嫂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