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子眼里的胡雪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孟静)
( 《红顶商人胡雪岩》剧照 )
巍子在剧组有两个外号:胡疯子和胡巍子,他承认自己这些年演了很多烂戏,胡雪岩是他最投入的角色。从剧本草创阶段他就参与修改,拍戏时也不断增加自己的意见。编剧李一波举例说,原本有个情节,有人给胡雪岩讲了个故事:乾隆下江南时问一位老和尚,江上有几条船,老和尚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胡雪岩的回答是:“我只看见一条船——利。”这是想表现商人重利的一面,巍子建议把台词改为:“我看见的是一个世界。”或许他认为胡雪岩的境界应该更高一些。
在接这个戏之前,巍子犹豫了半年,一是觉得有过陈道明的版本,再拍能有多大新意;二是剧本当时不是很成熟。因为和制作方合作过《天下第一楼》,最终还是没经住劝。二月河的本子对胡雪岩有拔高,巍子也提出过疑问。二月河和他说:“一个商人能牵动国家命脉,胡雪岩垮了,大清也垮了。”这样就说服了剧组其他人,胡雪岩个性上的缺陷表现得就比较少。
记者:二月河的剧本和高阳小说到底有什么不同?你还看过哪些资料?
巍子:高阳的《胡雪岩》地方色彩更浓,描写的商场斗争更透彻。市面上有关胡雪岩的书籍我都买全了。
记者:高阳小说有7本,你们怎样删减的?
巍子:小说里感情戏很多,胡雪岩在12个姨太太间周旋,我觉得胡雪岩的中心不应该在情场,那样会小气了,感情戏的篇幅要减少,所以变成了副线。胡雪岩的最大愿望是和洋人斗法、斗丝、斗商,所以要表现他的孤军奋战。这个是创作宗旨。
记者:有观众反映胡雪岩的形象未免太正了,更多人想看的是权谋。
巍子:市面上的书把胡雪岩的官商之道与曾国藩相比,作为现象来讨论,应该允许各方面的声音存在,我们也会有自己的角度。
记者:这部戏有多少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巍子:我们基本没敢戏说,用的都是原始资料。高阳小说本身就有很多杜撰。
记者:你喜欢胡雪岩的什么特质?
巍子:不卑不亢,败就败了。
记者:你们是第一次进入胡雪岩故居拍摄的剧组,他的宅第和乔家大院有什么不同?
巍子:我也是拍戏时第一次看到他的宅子,挺震撼的,不敢想象,这种感觉很难描述。乔家大院是三个大套院,还是陕西地方民俗风格的。胡宅的基本构造是苏州园林,他的玻璃都是清一色进口的,是中西结合的,不愧是中国第一商。
记者:胡雪岩在极短时间内发财,又迅速一败涂地,他的性格上有什么弱点?
巍子:大仁义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弱点,顺境中是无价的,逆境里是毁他的。比如他囤积了1200万两银子的生丝,外国人已经出价500万两,如果他同意,钱庄就盘活了,但他决不投降。而且他只能挡住外国人这一面,却看不到国人在背后捅他刀子,仅仅靠洋人是搞不垮他的。中国为什么没有民族资本家?从胡雪岩的命运上就可以明白。■ 眼里巍子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