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后的八卦

作者:于萍(困困)
八卦后的八卦0前几天听到一个以刻薄著称的娱记讥讽另一个以温情闻名的娱记:“不管出了什么事儿,都跟明星是一家,太恶心了。”八卦不外这两种互相瞧不上的写法,结果很不同:温情娱记偶尔能跟着明星出国,刻薄娱记却时常接到威胁电话。以对什么事都说“好”的方式跟明星交朋友容易,嘴下不留情却赢得敬重的在我国还没出现。美国《纽约邮报》“第六版”倒是罕见的后一类八卦专栏。到明年就有30年历史了,被誉为“后现代八卦专栏”的开创者。匿名爆料,政治议程,狂怒的律师,蛮横的性丑闻……这些都是第六版常见的内容,第一个报道了《学徒》老板唐纳德与前妻玛拉的婚变,匿名线人提供的线索把伍迪·艾伦和养女宋仪的事儿捅出来。即使这么狂暴,好莱坞中人却不敢小看它,伍迪·艾伦常年订阅《纽约邮报》,报复似地说:“我倒要看看他们怎么整我,我就怎么整他们。纽约毕竟不是田纳西州的小镇了。”去年布兰妮有张照片流传甚广,T恤上写着“page six six six”,以示敬意。但最近一桩第六版丑闻使这个八卦专栏成了争论焦点,据说其冲击相当于戴安娜的死对于狗仔队的冲击。

一个名为乍得·保罗·斯特恩的第六版专栏作家,被指控收受贿赂,接受亿万富翁罗恩·巴克尔(Ron Burkle)巨额现金以在报纸上隐瞒其丑事。《纽约邮报》的竞争者长篇累牍地争论这件事的影响,以《纽约时报》为甚,不仅指责第六版败坏了新闻道德,还把自己跟风开的八卦专栏“Boldface Names”给停了。丑闻的逻辑是,可以用奉承换取友谊,却不能用不揭发换得金钱。其中的意义被上升为:八卦专栏不再是“据说”为来源,曲意逢迎的流言做内容消遣,而是像真正的新闻那样客观、公正、真实。1977年默多克收购《纽约邮报》后,打算用澳大利亚那一套野蛮的方法来改变明星新闻虚伪、浮华的现状。他雇佣了《女性时装日报》的前出版人杰姆斯·布兰迪,在五版新闻之后开设“第六版”。布兰迪是个朝鲜战争退伍老兵,在时尚圈子待久了既了解名流商业运作的背景,也对那些人物像饥饿蓝鱼一样追求知名度的做法感到厌恶,他性格暴躁、果断,既知识渊博又对目标的忠贞异乎常人。此前的八卦专栏大多由过气明星兼写,靠仅存的名气出入名流聚会,搜集点见闻、流言;或者是一批明星豢养的代言人,他们笔下的明星是明星想让人们看到的自己。布兰迪创立第六版时就奠定了它的风格:雇佣一批真正的记者,用采写新闻的方式描绘好莱坞中人。

第六版最关键的开创是培养线人。30年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是个叫乔伊·科恩的好莱坞律师。他有诸多名流聚会的通行证,又乐于与他人分享消息,并对自己名字能上报纸颇感欢欣。唐纳德与前妻玛拉的婚变就出自他口,上世纪80~90年代的好莱坞明星没几个逃过他的“爆料”。伍迪·艾伦的丑闻也是一个受邀参加导演家庭聚会的线人提供,他惊讶地发现小老头竟然偷偷与养女约会。第六版把这个疯狂的消息登出后几个月,法庭闹剧开始了。第六版的势力也在不断壮大,专栏作家们自称第六版如同一个黑帮家族,名流既害怕上这个专栏,又渴望被它炒作一把。它实际上成为八卦人才培养基地,一群有着厚脸皮、虚弱的身体和对独家消息痴迷的人被输送到日后的许多“小报”:《Us Weekly》,《Star》……它还引领了把各界名流都当好莱坞明星来挖掘的写法,把第六版搞成个权力的走廊。当然,最绵长的影响大概是温情浮华风的衰落,尖刻、较真的八卦成为潮流。第六版的跟风之作遍眼都是,其中《National Enquirer》可为代表,它的私家侦探与无所不在的狗仔队是明星们爱恨交加的焦点——他们也像写八卦的人一样矛盾,既想被通俗化,又不想失去魔力。虽然第六版丑闻被诠释得十分严重,影响力就算抵得上戴安娜的死之于狗仔队,但戴妃死了,狗仔队还活着。

在第六版的历史上,屡次提到两名老派漫谈专栏写手:海达·郝珀(Hedda Hopper)和劳拉·帕森(Luella Parsons),她们都是曾经的艳星,上世纪20年代改行成为著名八卦专栏作家。前者好爆猛料,后者被誉为正义裁判。但她们被第六版的专业的八卦记者取代,早成了历史。这种情况恰与我国相反,温情的娱记人脉广阔却不愿得罪人,刻薄的娱记想说点狠的却苦于线人太少,都不够专业,倒是明星借助博客自我爆料得十分踊跃。其中以徐姓明星导演为首,既能自我宣传新电影也能将新恋情露出端倪。最近又有一周姓作家自称与徐导有些渊源,徐还没开口,她的仰慕者已经放出话来:“她跟王朔、韩寒我就忍了,跟周某某实在忍不了。”这大概是八卦的中国特色:媒体八卦专栏总比不上民间八卦有力量。■国际机场可买的几个“小报”

《National Examiner》

消息一般集中在70岁以上的明星。“珍妮特·李悲惨的临终岁月”,“托尼·兰德尔勇敢的临终岁月”,“杰瑞·刘易斯假死”诸如此类。一个年轻明星想要跻身于此,要么做出了不符合旧好莱坞规范的事儿,比如报道格温尼斯·帕特罗的婴儿丑闻事件,就指出“旧好莱坞是不会原谅非婚生怀孕的”;要么这个年轻人早夭了(比如戴安娜王妃)。《National Examiner》还更愿意报道非明星的奇闻逸事,比如“97岁老翁连续70年义务清洗公共汽车,只怠工一天”,在小报时效性减退时依然可以读以自慰。“美国最牛心理医师”的读者来信问答栏目可以见识比你更悲惨、更怪诞、更荒谬的人生。

《人物》

《人物》是所有小报里最“喜欢”人物的,不论是否明星。只要被《人物》报道了,一定是激励、赞扬、温情脉脉。在提及明星最眼花缭乱的分手和去世消息时,也保持这种风格。招牌栏目是独家访谈,大多没有超出吹捧的惯例,比如问布什,你最喜欢的家庭传统是什么?你一般在圣诞树上挂点什么?(回答是:口香糖,润唇膏,书,短袜。)但看完某明星刚生下一个大胖小子的消息后,会有马德里爆炸案的报道,一个男孩死于此。

《In Touch》

《In Touch》是穷人的小报,售价1.99美元。总是几个熟面孔和几条老生常谈的八卦,但风格温和。比如“揭秘”栏目,第一条揭露的是克里斯蒂娜·阿奎莱拉的男朋友,第二条就是她最喜欢蓝色。还有大量三流明星大肆谈论他/她的宠物是如何像某个一流明星。配图基本上是从电视访谈里截取下来的,但图说格外用心。比如布兰妮宣布与贾斯汀分手时流下了眼泪,图说:“这是意味深长的哭泣。”珍妮佛·安妮斯顿在《老友记》最后一集也哭了,图说:“她难以自制,又不想毁了妆容。”

《Us Weekly》

以“明星——他们跟我们一样”开始,配以偷拍的某明星买咖啡或者用餐巾纸擦嘴,以“时尚侦探”结束,配的是明星红地毯盛装照。《Us Weekly》里的明星其实跟我们一点都不一样,他们永远年轻、光亮,从来没人在这里死去或者变老。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被拍到在街上打了个踉跄或者分手。标题干脆利落(分手的消息就说:“他们完啦!”),图片精致好看。还有一些趣味专题,比如“皮草爱好者VS皮草反对者VS皮草变节者”,后一个说的是纳奥米·坎贝尔,曾经为皮草代言的她突然自称动物保护主义者。

《National Enquirer》

如果八卦干脆利落,没有废话,没有疑惑,说的全是确定的事实,那非《National Enquirer》莫属。为了保证消息的精确,它会做大量工作,雇佣私家侦探,查找旧的年鉴,网罗大批狗仔队。如果要证明一个女明星确实瘦了,会看到两张数年前她站在同一场景下的同造型对比照片。《National Enquirer》不仅报道明星,还报道曾经稍稍有点名的人,在生僻领域出名的人,和很多名人亲近的人,在好莱坞为许多名人服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