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家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二)

清康熙二十四年(1865)秋,广东梅州大埔一对文姓兄弟,在祖先祠堂拜完一炷香后,开始了向西数千里的迁徙,目的地是四川。同行乡党227户,计780余人。这是大埔向四川遣送的第三批移民。据族谱载,文姓兄弟的祖先原系北方人,400年前南宋灭亡时,为避蒙古人追杀从安徽迁徙梅州,史称客家人。此番西迁按大清法令进行,史称“湖广填四川”。

2006年秋,黄金周,我偶然走进川南一个叫石堰桥的村落,翻开了用毛边纸订制的文家族谱。文家老屋系典型的川南民居,穿逗结构、大柱、大梁、飞檐、风火墙和高大的竹篱山墙,经300余年烟熏火燎,居然基本完好。堂屋正中裱有粗糙的巨幅中堂,上书“汉室家风”,其下供奉祖先牌位。问房主:为何裱那四字?房主是农人,他说不清楚,只知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每一代人都要裱,“不裱就坏了规矩”。然这川南地界,自古就是汉民族的聚居地呀。300年前文家先人入川时,为何还要强调自己的汉族身份呢?猜不透。估计,这与人们自古对四川的误读有关:偏远、蛮荒、流放地、充军场所等等。

当然,文家兄弟断不会想到自己的香火,今天已繁衍至300余人。然而这点人丁,比起刘伯承家乡的开县,刘姓繁衍至5000余人和梁平县李姓繁衍至7000余人,只算小巫罢了。事实是,自清顺治至嘉庆的150年间,两湖两广总计向四川移民300多万,规模是今天三峡移民的3倍。到1812年,川人已达2200万,再到1997年川渝分家时,人口超过1.1亿!而清初,由于四川历经36年大战乱,特别是大西王张献忠屠蜀,巴蜀万户萧疏,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统计,全川仅余50多万人,其中管辖下川东36州县的重庆府,人丁不足3万,以至大白天,当地人俗称大头猫的老虎,竟敢到巴县衙门前拖人!肥沃的四川红砂土,在血水的浸泡中沉睡着。

川人骤增,得益于清初巡抚张德地的多次上奏,请求朝廷下诏移民。顺治十年,清廷宣布:“四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并免田赋5年;本省逃亡在外者,准予回籍;外省移居四川者,准予入籍。”以后,又以种种措施鼓励地方官招抚流民,“州县官凡安插300户者,现任官提升一级,候补官授以实职”。就此,巨大的移民洪流入川。

文家兄弟等湖广士人入川,今考经粤北过湖南汝城、桂东、茶陵、醴陵、浏阳、平江抵长江,溯江由宜昌入三峡,再分北上和西进两路。北路由重庆向广安、仪陇、巴中方向移动,包括朱德和邓小平的先祖;西路入泸县、富顺、隆昌、威远等川南地区垦殖,后代未出巨人。但有意思的是,如今风行全国的川菜,则多由川南移民创造。明以前,川菜多以盐、姜、蒜、糖为调料,菜肴为辛咸甜味型。客家人徙川前,正值原产墨西哥的农作物入粤不久,于是移民们放弃猪牛(事实上也带不走),带上海椒、花椒、南瓜、魔芋、洋芋等种子入川,最终形成以麻辣为味型的川菜大系。于是,川南文家后代中的男人们,个个做得好菜,却没一个愿去当厨师。

这与家风无关。■ 家风汉室

上一篇: 夜跑俱乐部
下一篇: 创作之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