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木:与70多杆的人可以不用再谈生意

作者:朱文轶

(文 / 朱文轶)

王梓木:与70多杆的人可以不用再谈生意0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个时候,王梓木要安排自己去一次南方的行程了,行程里面一定会包括深圳观澜湖,或者海南“博鳌”的某个高尔夫球场。北京的冬天不能打球。“一个冬天不碰,动作就要生疏”,王梓木说,不过这个习惯现在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他找到了冬季运动更富刺激感的替代者,滑雪,最近两三年他对后者更热衷。

他发现,那些七八年前和他在球场上天天见面的球友对高尔夫的热情似乎也没有当年高涨,下场的次数明显减少,球技也从几年前的最好成绩开始走下坡路,而当年这些人中有的“一年365天要打366场球。”三年前,王梓木的好朋友王石在打高尔夫和登山之外,就有了下一个新的目标了——航海,王梓木说,王石拉他出过一次海,很过瘾,让他也很心动。

偶尔会有例外,比如王梓木的邻居柳传志就刚刚领略高尔夫的吸引力,“可能是前些年太忙了,”王说,“他去年开始‘摸杆’,今年才下场,现在劲头正大得很。”

掌管着80亿元资产的“华泰保险”的董事长王梓木,和许多中国商人一样,代表了中国开放性的一面——时尚、财富与自由市场。这也是王梓木乐于展现出的一面。他的夫人敬一丹有段时间也是高尔夫球场的常客,不过,他说,敬一丹对球场开阔风景和迷人春风的兴趣要大于对球本身。

王梓木不讳言商人应该具有“五场皆通”的本能和天赋。而作为一种交际方式,他认为,高尔夫优雅地取代了“请客吃饭”,他说:“约吃饭恐怕现在对谁都是个心理负担,约打球就好得多,轻松,有情趣,双方也更容易接近。”到目前为止,王梓木所使用的球杆基本上都来自球友和客户的馈赠,他1996年在十三陵的北京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第一次下场所使用的杆是公司香港的一位副总送的。1996年能拥有这样一套杆具的人并不多,这一年,包括十三陵的这家球场,北京周边一共才三四家球场,而现在这个数字几乎扩充了10倍。

房地产老板是王梓木在高尔夫球场遇到的第一批球友,也是10年里相对最固定的一批人。“1996年那会儿打球打得最多的就是他们,不过,想起来当时商界里面可能也只有从事房地产的这批老板同时符合这项运动的几点要求,有足够的钱,时间完全自由支配,房地产在国内刚刚起步态势良好,一些房产界的小老板希望有更广阔的舞台,他们愿意交往。”王梓木说,“那时候,天一好,就能看见他们扛着杆的身影。这里面有人真上瘾的,玩球玩得生意都不要了。”

“另一批常见的人是金融业、证券业的高管们。因为做证券的人时间也充裕,上午9:00开市上班,下午3:00闭市下班,他们通常起早打早场和下班后打晚场,打到很晚才回家。”

五六年前,王梓木明显感觉到玩高尔夫的阶层还是扩大了。“1996年无论金融业还是房产业的玩家还一定是老板级的和少数高管,到2000年左右,一批中层管理者也开始涉入了。他们刚打高尔夫的时候可能目的性会相对明确一些,因为比起老板,这批人更需要接触到高端客户。”王梓木说,这时进入球场的人还多了IT界的,几个峰头浪尖上的IT界人士,他都在球场上看见了,“可能我们开始打球的时候互联网业刚进入淘金期,IT的这些老板们在时间上可能刚刚空闲出来。”

王梓木说,这两三年高尔夫球场上最常见的面孔恐怕是艺人们了。“北京去年搞过一个杯赛,组织者请了200多名歌手和演员,他们跟我说‘这样来采访的媒体会更多’。”高尔夫似乎开始进入了一个面向大众阶层的推销时期,“艺人们当然是这项运动在中产阶层中更有知名度的展示和推广的最好选择了。”

另一个变化也很有意思,现在“打球谈生意的越来越少了,而处于同一阶层的人们在球场上的交际需求更强烈”。他说:“大家时间安排差不多,收入差不多,打球的水准也差不多,就能经常凑在一起打球。球场上能建立信任,生活中一定也可以。我一直认为,与70多杆的人基本可以不用再谈生意,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充足的时间来享受高尔夫;与80多杆的人谈生意,就要靠多年来的经验积累来判断;与90多杆的人谈生意做朋友一定比较可信,因为在这个水平段上的人往往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认真而务实。”■ 谈生意王梓木高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