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亿数量级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工行第一天上市,上海股市就大跌,走势和中行上市当天如出一辙。7月5日中行上市后,大盘一蹶不振,现在,群情激昂的一番“迎新”仪仗后,市场似乎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开盘当天,工行开盘在3.40元,收在3.28元,虽然比发行价涨了5%,但全天的走势都在下跌。即使按全天最高的价位3.44元卖出,收益率也不过10%。显然,5%~10%的利润和3%的申购中签率不成正比。如果说,投资者拿出6000多个亿参与申购,搏的就是这5%“稳赚不赔”的利润,我们不妨做个计算,看6000亿元的资金,闲置一个星期,机会成本是多少——6000亿资金,3%的中签率即200亿元,200亿的5%是10亿元。按今年货币基金的平均水平,年收益率超过3%,6000亿资金一年的收益超过180亿元,分解到一周也有将近4亿元。
自6月中工国际上市以来,新股申购一直是颇有吸引力的一门生意,中工国际首日一度涨幅达576%;同洲电子、大同煤业、云南盐化等新股上市首日的开盘价分别涨了162%、47%、92%;就连中国银行上市首日的开盘价也涨了30%。新股发行对基金倾斜,申购新股的理财产品也应运而生,据推算,若是按8月前的收益水平,对于一个净值规模为5亿元的基金,参与新股申购的年收益率可以达到23%;而对于一个10亿规模的基金来说,年收益率也可达到11%。而今天,申购新股的年收益不过比货币基金高一倍。
为什么说大盘将一蹶不振?工行A股价格给出了答案。这只股票是首只A股与H股定价完全相同的股票,A股发行价格3.12元,H股3.07港元,两地的走势却完全没有同根同宗的感觉。H股收在3.52港元,比发行价上涨14.66%,盘中最高达到3.63港元,港股强内地弱的走势历史上罕见。查看30余家“A+H”公司A股和H股的比价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颇有些诸如东北电器和洛阳玻璃等在内地两三元的股票,在香港股价不足1港元,而最近上市的3家银行股无一例外的价格高于A股。工行A股规模149.5亿股,而第一批上市的不过是网上申购发行的约68.3亿股,按第一天的收盘价不过224亿元,市场已经有不堪重负之感了。待到18个月后,所有A股全部登场,将需要500多亿的资金。
工行对战略投资者的持股锁定有两期,一种12个月后可以抛售,一种18个月;中行的情形大体相仿。按照约定,大部分工行股份为A股,达到2444亿股,而港股只有772亿股。将近2500亿的A股未来都要在上海市场上市流通。不远的将来,仅一个工行,市场就面临上万亿的资金压力。当然,工行大股东不可能抛光股票,但即使增加一个零头的供给,都可能上千亿。
工行发行后,暂时被遏止的发行冲动又将得到释放,“后工行时代”的第一周就有破天荒的6只股票排队发行。这些股票加起来充其量不过几亿股,还不是让投资者害怕的,可怕的是非流通股上市,今年解禁的非流通股不过104亿股,解禁的限售流通股市值700多亿元,和今年IPO计划融资的1500亿~2000亿元比还算不了什么,但明年和后年,也就是突击股改的3年内,非流通股要相继解禁,分配到每年的解禁市值少则上万亿,多则两三万亿,2007年4、5月份是单月“解禁”规模的最高峰,最大可能的“解禁”规模会在2007年下半年加速上扬,2008年下半年达到最高峰;到时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就会面临数以千亿的“解禁”资金压力。
谈到千亿级的资金规模,有一个更大的资金分流将带来更大的资金压力,那便是股指期货。一手沪深300期货合约价值40余万元,手续费不过30元,而相同数量的股票需要2000元,其吸引力之大足以使最保守的投资者试图尝试。国际上,股指期货的交易量数倍于股票本身,其动用的资金至少与股票相当。正因为此,股指期货出现前后,现货市场均有明显的“临界效应”:即在股指期货推出的前半年到一年,现货指数会出现显著上涨;而随着股指期货上市日的临近,指数的上涨态势将有所回落,有的甚至出现下跌。除香港市场,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日本日经225指数、韩国KOSPI200指数、印度NIFTY指数均出现下跌。韩国股市的“临界效应”最为明显,KOSPI200指数期货推出前一年左右,指数期货标的明显走强,获得显著的正超额收益。而当其推出日临近的时刻,KOSPI200指数则出现大幅下跌,并持续一年左右。
长远看,大盘股上市也罢,非流通股解禁也罢,股指期货也罢,都是促进市场发展的健康力量,但短期必然引起阵痛,而阵痛恰恰要在明年集中出现。■ 股票投资数量级股指期货千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