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藏线康藏地区自驾车小环线路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上世纪中期,受英国政府派遣、被西藏噶厦政府雇用的英国人福特曾在昌都为藏军服务。他先被解放军俘虏,被释放后回国写了一本书《西藏被俘记》。福特在书中说,那时西藏是一个没有轮子的地方,自然也没有使用轮子的道路。在连通四川成都和西藏拉萨之间的第一条公路川藏公路修通前,千百年来汉藏两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只能依靠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当时从四川成都前往西藏拉萨之间2000多公里的茶马古道,马帮一年只能往返一次。1950年4月川藏公路开建,数万人历时4年于1954年12月25日与青藏公路同时开通。由此,一曲《歌唱二郎山》唱遍全国。从运输的角度,川藏线一直居于青藏线之后,但沿川藏公路进藏,一路翻越康区的横断山脉,数十条相对高度极高的大山和无数河流形成壮丽无比的风景。雪山、森林、草原、冰川和河流形成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风景,让川藏线成为摄影爱好者和自驾车爱好者的天堂。
自驾车走川藏线有好几种走法。距离、路况和时间各异,在此不一一赘述。本文所提供的路线为记者亲历,目的在于通过川藏线探访康藏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因此选择川藏南路进北路出,起点和终点都在成都。除去旅游者不必要的采访时间,安排相当紧凑,参考时可灵活变动。昌都以东的川藏北线317国道与走巴塘、理塘的318川藏南线相比自然景观稍逊,但人文景点则丰富得多。尤其是号称川藏第一险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其险峻和气势让川藏路上其他险峰黯然失色。一般来说,从川藏线进出西藏,每年的最佳时节是4~5月和9~10月。但由于高原气候多变,根据记者的实际对比,天气预报基本不准,因此行程安排应较为宽裕。
驾驶车型:推荐四驱吉普(不过一路记者也看到一些夏利和奥拓,基本都是当地车)
驾驶者:绝不建议新司机或技术不熟练者走此段路程(特别是雀儿山和巴朗山路段)
季节:4~5月或者9~10月为最佳(最好在成都提前了解本路线上施工修路的情况)
( 甘孜海螺沟发源于贡嘎山主峰东坡一条冰融河谷 )
时间:从起点到终点一路顺利的话,最少需要安排14天(除非您纯粹是为了开车来的)
第1天 成都——康定
从成都到康定即开始了川藏线历程。不过现在已经不需要从红照壁走老川藏路108国道,而是走成雅(雅安)高速,经名山—雅安—天全—泸定—康定。成雅高速是现在川藏线上唯一的高速路段。从雨城雅安到康定一路虽然要翻越二郎山,弯路比较多,但由于二郎山隧道已经打通,所以现在过二郎山非常安全。这一段值得停留的景点有二郎山隧道和泸定桥。古城康定基本上已经是一个新城,只有很少的老房子得以保存。
第2天 康定——道孚
西出康定马上就开始翻越折多山。折多山虽然是藏语音译,但弯路的确很多。这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几乎没有什么植被。过去被海拔只有3000多米的二郎山刚刚折磨过的内地人一到更高的折多山往往非常不适,认为山上有“瘴气”,其实那只是缺氧的感觉。现在折多山虽然弯儿还是很多,但和后面要路过的几座大山相比不值一提。出康定70公里左右便是新都桥镇,川藏线在此分为南北两路。每年的10月之后,向北一路的立启河两岸树叶变得金黄,配合小桥流水和当地颇有特色的民居,被称为“摄影家的天堂”,“最能谋杀胶片的地方”。我猜这可能是第一次出关人(出康定以西过去称为“出关”)的感受。现在为了维护破损的215省道,道班工人在立启河中大量挖掘沙石,形成美丽风景上的伤疤。新都桥向北不远就是塔公草原,意思是菩萨喜欢的地方。不过和接下来路过的龙灯草原相比却颇为逊色。事实上名气大的景点往往徒有虚名。
道孚倒是一个颇有特色的地方。尤其是位于道孚以南的扎坝镇,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孤岛。虽然扎坝土著民族解放后被划归为藏族,但实际上他们的语言仅仅局限在这一个地方,使用人口只有5000多人。而且扎坝的走婚风俗比泸沽湖边摩梭人的走婚更有特色。道孚另一个名气来自民居。当地民居主体采用粗大的原木,设计富丽堂皇,结构上结合了汉式建筑的某些风格,在记者见过的藏族民居中相当有特色。
第3天 道孚——甘孜
从道孚前往甘孜路上经过炉霍县。在炉霍县更知乡有一个美丽的山间小湖卡莎措,翻过卡莎措边的山口看到卓达雪山时甘孜城就快到了。甘孜曾经一度是甘孜州的首府,也是红色旅游的城市。甘孜著名的景点有大金寺和甘孜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炉霍一个小镇附近的山上有用白色石头堆砌的“毛主席万岁”的字样,在藏区山上普遍的6字真言中颇为醒目。其实甘孜城后面的山上也有用白色石头砌成的这5个大字,这是我的朋友程德美在1966年和几个红卫兵进藏时发动当地人完成的作品。
第4天 甘孜——德格
从甘孜前往德格可以说是此一路最美的风景所在。雅砻江在卓达雪山北侧一路向东南流过,这里海拔较低,是藏族的农耕区。317国道沿雅砻江而上,道路和河流若即若离。雅砻河谷开阔而平缓。南边是连绵不断的雪山,尖锐的冰峰在阳光下闪耀。路北是高大而线条轮廓缓和、覆盖着绿草的大山。低海拔河谷中是平整的耕地,本地的藏民和此前在道孚一带记者看到的藏族农民一样,依然采用“二牛抬杠”的方式耕地,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在汉朝就出现了,却在康区保存至今。过了马尼干戈不远,在317国道边200米开外就可以看到新路海,当地人叫玉隆拉错,一个美丽的高山堰塞湖。新路海的水很浅,呈现一种浅浅的石灰白。湖并不大,引人注目的是湖边大大小小的玛尼石,刻满了各种看不懂的藏文。过了新路海就开始翻越有着锯齿状山峰的雀儿山。雀儿山海拔6168米。山口只有5050米,并没有唐古拉山口高,但是道路非常危险。除了山口,最值得停留的其实是五道班的盘山路,几乎成为雀儿山的标准照。过去说雀儿山高得鸟都飞不过,但是记者却幸运地在山口看到喜鹊!小母鸡一样大、白色胸脯、黑色头颈、蓝色翅膀的喜鹊!不是一只,而是好几只!
第5天 德格
德格是康区的文化和艺术中心,也是一路上最值得停留的地方。德格值得一去的有印经院、更庆寺。如果有时间,位于八邦乡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八邦寺也值得一去。德格县的阿须草原是藏族传说中的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
第6天 德格——江达
江达是川藏北线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县,地处昌都地区东北部,是通往昌都的必经之地。江达藏语为“江普寺沟口”,原是德格土司的属地。这一路要经过岗托金沙江大桥。金沙江正是今天西藏和四川的分界线。
第7天 江达——昌都
由于江达前往昌都的317国道一段约100公里左右在修路,限时单边放行(一般在晚上20点之后到早上8点之前放行),因此这一段距离虽然不长,但运气好的话也需要一天才能到达,运气不好则需要等待好几天。昌都的邦达是川藏线南北两路318国道和317国道的交会处。从邦达开始前往拉萨又重新分出南北两线。北线一路交通极其恶劣,一般主要是从南线前往拉萨。昌都城区面积大概只有5平方公里,拥有西藏第二个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机场邦达机场。境内的名胜有强巴林寺和卡若遗址。
第8天 昌都
第9天 昌都——德格
第10天 德格——炉霍
距炉霍县城十几公里的鲜水河大断裂带有一座地震纪念碑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地震观测点,1973年2月6日,以炉霍为震中发生了一起8.2级特大地震,损伤惨重。
第11天 炉霍——丹巴
从八美岔路口折向东北就是前往丹巴的大路。没走多远就是道孚协德乡大路口,一块路牌指示在路左侧3公里处就是惠远寺,站在相对高的省道上,远处惠远寺大门两侧的白塔清晰可见。惠远寺最醒目的特征就是大门两侧好像围墙一样的白塔群,说明他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但是同样醒目的特征还有大门,那是典型的汉式建筑。道孚县的文化研究者扎西彭措跟记者说,惠远寺是七世达赖嘎桑嘉措建造,也是11世达赖诞生的地方。惠远寺所在的协德乡位于被称为“莲花宝地”的协德坝子,这里过去也是旧“泰宁县”的旧址,藏名叫“嘎达”。据说松赞干布时期吐蕃大贵族嘎氏出了一个显赫的人物嘎尔·东赞,也就是在唐开元年间受松赞干布派遣前往长安求婚的禄东赞。据说他受到唐太宗的赏识,被留任为官,但他本人却婉言谢绝,逃出长安,经过松潘、金川、丹巴,最后在泰宁脱险,于是此地被藏族人称为“嘎达”,意思是禄东赞脱险的地方。不过泰宁这个地名却和近代一位西康汉族名人有关。在民国三十五(1946)年本地设乾宁县,县政府驻泰宁城。由于西康省主席刘文辉的儿子字子乾,于是把县名取作乾宁。旧乾宁西侧,就是著名的惠远寺。惠远寺是解放前藏区唯一一座由中央政府拨专款修建、维修并供奉香火的黄教寺庙。它曾经作为七世达赖的行宫,在佛教界享有“九龙九狮”的尊号而名扬康藏。
从八美向西,很快进入雅拉雪山。翻山后沿着号称“天然盆景”的牦牛河便可以到达丹巴。在牦牛河边可以看到几个冒着水池,据说曾经是七世达赖沐浴过的温泉。
第12天 丹巴
丹巴比较出名的地方是甲居藏寨,的确颇有味道。开过牦牛河上的大桥,沿着左侧的大山和从北而来的大金川河北上,几公里处就有一个分岔路口。沿着左边向山上延伸的道路就是甲居。上山的路虽然不错,但是非常狭窄,弯道很急,旁边数百米深的山崖下就是大金川河。丹巴另一个出名之处就是碉楼,主要集中在梭坡和中路两个乡。如果有时间可以去看大金川河上游30公里处巴底乡邛山村的巴底土司官寨,这其实是丹巴最独特却没有被开发的遗址。
第13天 丹巴——日隆
日隆是四姑娘山所在地。走过以上线路后会发现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中最贵也是最乏味的便是双桥沟,未来若有去九寨沟的想法建议不要在此浪费金钱和时间。
第13天 日隆——成都
从日隆出发首先要翻过4000多米的巴朗山。运气好的话可以看到云海。途中经过卧龙大熊猫保护地,隔窗可以看到粉红色的熊猫幼仔,非常值得一看。■ 自驾车小环川藏线川藏公路线路骑行甘孜康藏318川藏线自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