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上岸的人(404)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凌霜华)
( 冯小刚与袁和平 )
草根发家史:入行
冯小刚18岁起在战友文工团、海军和装甲兵某部任舞美设计,转业后是工会干事,上世纪80年代末,他进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做美工,在《四世同堂》、《便衣警察》等剧组里都帮过忙,由此认识了王朔。1989年,《渴望》大获成功后,郑晓龙请了一批作家去友谊宾馆攒本子,去的人很多,最后参与实际创作的,据初稿编剧之一马未都回忆有5个人——王朔、苏雷、魏人、葛小刚和马未都。这些人大多是杂志社编辑,自然想到以杂志社为背景做一部剧。那时冯小刚跟着王朔来玩儿,每次会议都列席,他们称冯为“茶水”——端茶送水的。王朔在当时空闲多,所以是最主要的创作者,其他人各领了两三集任务,谁也没想到,这部戏成为那个“茶水”的第一次人生转折。
起因是艺术中心搬家,初稿丢失,因为稿子是在反复枪毙之后再修改的,又全部是手写稿,这一下所有人泄了劲,没人肯重头收拾。冯小刚在编剧开会时就插言说:“这东西我也能写。”马未都也说:“难的是定调子,故事梗概是现成的,往里填台词就行,反正我们说话都是插科打诨,冯平时也是这么说话。李冬宝、戈玲说片儿汤话,牛大姐讲老干部腔,很容易模仿,这东西不需要文学基础。”他们管电视剧叫“活动连环画”,王朔和冯小刚于是根据梗概各自重写了一半。
戏红了,冯小刚乐颠颠地跟人说军功章里有他的一半,为此王朔还生过气。
电视台赚钱了,作家收入却没有暴涨,他们想到了成立海马工作室,王朔是理事长,马未都任秘书长,帮助收不到钱的作家打官司。第一个官司是池莉的,王朔代她出了庭。他们搞出的剧本叫《海马歌舞厅》,汇集了几乎当时全国最有名的作家,从苏童到海岩,电视剧很烂,编剧们倒是赚到了钱,每集3000块,也算是剧本的第一次市场化运作。这时冯小刚还做着他的美工,在“工作室”外围转悠,被称为“龙身上的蜻蜓”。郑晓龙弄本子时带着他,冯因此会“牺牲点自己的东西”。冯小刚在这时最大的进步是参与了《北京人在纽约》的创作,他认真向王朔等人学习,马未都说:“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能把社会利用到极限。”即使是比他聪明的人,如王朔、姜文,他也能为我所用。
冯小刚有天才的模仿能力,孙健君说:冯能模仿任何导演拍一部电影。不少外国人就以为《夜宴》是张艺谋的新作。魏人也说:“冯小刚如果拍《无极》,能把陈凯歌震住。”冯曾经让别人看他的画,构图是一个女人靠在桌子上,“他有极强的模仿力,别人构思几个月的画,他只要扫一眼,3天就画出来”。所以在冯的前期,一定要有个人提携他,就像教婴儿学步,开始是王朔,后来是刘震云,现在他终于摆脱了这些人。
草根发家史:从票房保证
从美工、摄影转行做导演的很多,相比编剧,这两个工种是技术性的。王朔曾导过《我是你爸爸》,实际上他只用看着监视器,忙前忙后指挥的还是冯小刚。因为文人解决不了量机位、布光、移动轨这些技术问题,拍电影又是一桩苦力活。魏人导过电视剧,他说“跟下次地狱一样”,刘恒拍了《少年天子》后也不再拍片了。“当导演像打吗啡,为了日后出名要吃很多苦,有正常的苦,有不正常的苦,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时候,也有坑人之苦。”魏人说,“名比利更吸引冯小刚。”这点叶京也证实了,叶京和他在外地宣传《甲方乙方》时,群众都围着葛优签名,冯小刚曾问叶京:“我和优子谁名气大?”
冯小刚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是《烈火澳门》,因为剧本署名的关系,他还和原作者李健打官司赔了钱。1995、1996年是他和王朔最困难的时期,这两年他们俩搞的东西都砸了。《我是你爸爸》、《情殇》、《一地鸡毛》、《月亮背面》都枪毙了,《月亮背面》好歹还在河北台上过星播出过;《情殇》也在天津台放过。最惨、最能体现他俩心境的是《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一声叹息》的前身),片如其名,开机20多天停拍了,几百万元打了水漂。他们成立的“好梦公司”做的却是噩梦。“我现在知道哪些东西是抗不过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坚持的,从这一点说,我是现实主义的。这对投资人是很大的伤害,对我自己也是很大的挫折。”冯小刚后来对媒体这么说。很多导演都经历过这一关,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也许冯小刚一开始就是个现实主义者,只是没摸清方向,但聪明如他,吃一堑自然长一智。
王朔心灰意冷地去了美国,在那里待了8个月。冯小刚和《月亮背面》的作者王刚搞出了一个本子,原名叫《比火还热的心》,也叫过《爱如潮水》,是在“好梦一日游”的故事基础上改编,即后来的《甲方乙方》。这个本子韩三平看到了,希望能拍成电影,问题出在当时没人肯给冯小刚投资,他和王刚说有八大发行公司要联合投资,结果一个也没有。当时还是紫禁城影业公司老总的张和平捞了他一把,拿出了300万,可以说他是冯的第二个贵人。300万元拍电影在1996年也是很少的,影片中租坦克都是要花钱的,朋友们都来帮忙,叶京就是其中一个,他在里面扮演了一个吃饱了没事干找罪受的老板,他趴在村口泪眼婆娑的一幕可称得上是冯氏电影的经典。刘震云也在其中客串了角色,这个片子是冯小刚在电影上的第一个翻身仗,也是中国“贺岁片”的由来。王刚还记得寒冷的12月,看到报摊上醒目的标题:《甲方乙方》票房突破400万心里颇为感慨。又过了四五个月,他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公安局,是那个叫王刚的人吗?你好好考虑考虑,最近犯过什么错误?”他一下子听出是冯小刚的声音。人们总是忧患时互相扶持,富贵时彼此远离。王刚又做了《天下无贼》的编剧,但他和记者提起冯小刚时,说冯小刚连张首映电影票都没给过他。他的怨气来自一个没搞成的本子,冯小刚想做一个新疆怀旧题材:一个北京兵到昆仑山慰问演出,遇到雪崩,只留下他一个活口,影片从他的回忆开始。这剧本搞了许多稿,最终搁置了,既然没结果,经济上也没有回报。冯小刚对另一些编剧就不同了,被他称作“刘老师”的刘震云在《手机》公映时总被隆重推出,盛和煜也在各种发布会上露脸。马未都说过,冯小刚是现代社会中标准的成功模式。尽管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小聪明,但他把小聪明做到了极致,再不成功就没天理了。
在有点文化的人眼中,冯小刚不会懂莎剧,因此需要盛和煜;如果没有刘震云,《手机》中也不会有河南农村的戏。这也从某个方面说明,冯总可以充分吸纳别人的意见。叶京讲了一个故事:拍《我是你爸爸》时,冯小刚和徐帆正在往成名的路上奔。冯小刚看到一本杂志上把徐帆作了封面,打长途给徐帆念整篇文章:“帆子,这里面写你‘青春青丽’。”叶京在旁边纠正说:“那是靓丽。”冯小刚赶紧跟徐帆说:“王朔等着我呢,让老叶给你念吧!”十几年后,冯小刚在公开场合出口成章,很少再犯这种错误。魏人说,中国的导演95%没文化,这也不算冤枉。有个自称很有音乐造诣的著名导演,在电台做节目时,说到自己最喜欢的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悲仓交响曲》,叶京都惊着了,以为自己听错了,所以冯小刚念白字不算什么。叶京还促狭地说:“《夜宴》里周迅为什么叫青女呢?其实本来叫靓女,冯小刚把她念成青女了。”
( 9月15日,《夜宴》在第31届多伦多电影节上举行首映礼 )
就算不喜欢冯小刚的人也无法否认他的电影确实是老百姓喜闻乐见,虽然电影圈是个人傻钱多的地方,人民是很好哄的,冯小刚在导演中还是不折不扣的聪明人,王朔对他的评价是“什么好事他都不拉空”。
之后几部贺岁片都有了票房和口碑,缺的就是圈内的肯定。人们都认为《夜宴》是冯氏转型之作,在叶京看来,《一声叹息》才是他的第一次转型。冯小刚是把这片子当艺术片来拍的,他踌躇满志地对叶京讲:“哥们儿这回要玩把艺术了。”参与演出的傅彪也说:“小刚这回玩了把艺术。”可惜结果未如人意,2000年的金鸡奖颗粒无收,冯小刚气得公开在媒体上说:“从此不参加金鸡奖。”连徐帆也拒绝参加颁奖。他还对媒体说过:“那结果我能想得到。封官许愿似的,反正大家都得奖。”但是后来他还是食言了,3年后,冯小刚不但在中国电影导演年会上亮相,还当选导演协会副会长,扬眉吐气地被收编了。这片子里有很多冯小刚自己的影子,故事就是他和前妻、徐帆的真实经历,这也许是他特别看重的一个原因。首映式时,冯小刚还很自信地说:“哥们儿这回成了。”《一声叹息》得了开罗电影节的奖,王朔接受采访时说:那奖相当于乡镇企业奖吧。
草根发家史:得奖心结
魏人说,冯小刚的奋斗史就像民营公司的发展,第一桶金血泪交织,宛若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经历打架、叛逆,末了还得被大人收服,要从作坊变成上市公司。这是一个较劲的过程,“拍王朔小说时,他和夏钢、何群比,现在唯一目标就是张艺谋,正像他的电影《没完没了》片名一样,这较劲也没完没了,只有拿到奥斯卡的小金人,他才能真正自信”。孙健君也说:“拍《夜宴》是冯小刚自我完善的过程。”把投资越做越大是另一个因素,冯小刚从没放弃拍摄《温故1942》的想法,包括下一步拍《集结号》也是为前者做准备,只是这电影投资太大,他必须拿出一个能抡得起大投资的证明,才会有人投钱,因为据说这个本子已经通过了初步审查。
评论家、科班导演曾经“提刚色变”,对冯小刚充满不屑,当年就是他们把冯小刚拒绝在奖项之外,而现在,他们连房子都买在一个小区。因为冯小刚已经无须国内奖项的肯定,他目前急需的是国际大奖,照叶京的说法是“做梦都想着金棕榈”,“葛优会引起笑场,冯小刚不可能没有先见之明,可葛优是国内唯一的戛纳影帝,冯小刚现在是一心媚雅,用章子怡就更不言而喻了”。
有个故事很好玩,有一年冯小刚和陈凯歌同机飞往长沙参加金鹰节,俩人聊天,冯说:“您索性艺术一玩到底,您就拍您的艺术,别管老百姓,我就拍贺岁片。”陈凯歌笑着说:“这样,小刚你把《温故1942》给我拍。”冯小刚说:“我还指着它拿国际大奖呢!”冯如果有可爱之处,就是他对得奖从不藏着掖着,刘震云的这部小说在他心里简直是获大奖的充要条件,和艺术基本上就画了等号。
与王朔的分分合合
如果没有刘震云,没有郑晓龙,冯小刚依然存在;如果没有王朔,就不会有冯小刚。魏人甚至说:“《我是你爸爸》就是讲二人的关系,王是冯的‘灵魂父亲’。”早年共患难时,王朔有活干必然要带着冯小刚,如果谁想开了冯,王朔第一个不答应。他俩也是电影圈里最懂炒作真谛的人。拍《我是你爸爸》时,冯小刚知道凭自己的名望弄不来500万的投资,他极力说服王朔坐在监视器前,自己当主演,这样宣传时就可以说是“王朔首执导筒”,可惜的是时运不济。
他俩当年怎么好上的说不清楚,多次翻脸倒总是有见证人,叶京说:“他俩的事能写两本书,我见到冯小刚有一半时间他都在抱着我哭,让我帮忙去撮合他和王朔和好。他总说对不起这个那个的,我那时是真被感动了。”
《编辑部的故事》时期,王、冯形影不离,马未都说:“王朔跟谁都不会特别要好,但冯小刚非跟他要好。”魏人也说,王朔生性淡泊、不喜热闹。想要跟着他混,冯小刚的办法是忍辱负重,先把自己放到最低,把别人捧到最高,谁不爱听赞美?王朔也有凡人的弱点。冯小刚在《我把青春献给你》里讲过,他和王朔逢人就叫“老师”,对方脾气再大,伸手也不好打笑脸人。虽然都把“老师”叫得欢实,他俩的心态并不一样。马未都分析说:“王朔不适应这个社会,他骨子里很傲,冯小刚骨子里不傲。”
好几次王朔和冯小刚掰了,原因很多,比如稿费的分配。王朔去美国那阵,冯小刚想把《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成《一声叹息》,急于联系王朔,但王不接他电话,他只好求叶京帮忙。其实那片子最后和王朔的原作已经没什么关系,冯小刚的醉翁之意不在于购买版权,而是要借机和王朔和好。他俩终归没有彻底撕破脸,叶京说,王朔骂过金庸、琼瑶,却从没公开骂过冯小刚,顶多在私下里说。刘震云比他更中庸,每次聚会,刘总是要想想,从不当面表态,然后分别找人在背后沟通思想。
冯、王为什么决裂后还能复合呢?除了冯小刚需要王朔,主动放低姿态求和之外,王朔在某些方面也需要冯小刚。王朔和刘震云合开的影视公司,冯小刚就是股东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讲,冯、王是一种工作关系,这种合作掺杂友谊后反倒容易失衡。
前不久王朔接受《收获》采访时,绵里藏针地刺了一下冯小刚,他说:“都说挣着钱了,《甲方乙方》投四五百万元,北京收1200万,全国300万,总共1500万,本利和。《天下无贼》投三四千万,票房1.2亿元,谁挣着钱了?反正我知道投资方之一‘太合’没挣着钱,一年之后投的1000万还没收全呢。票房成功,都是聊出来的。”这大概是王朔对冯小刚最直接的公开批评了。
冯小刚是不会在意这些批评的,叶京在电视剧《贻笑大方》里,对冯小刚、徐帆的讽刺可谓无情,冯小刚也只是说:“不喜欢这戏,没意思。”但他并不阻止手下人边看边笑。对嘲笑他的人,只要是熟人,冯小刚依旧会打招呼,就像一切没有发生过,这是现代社会中经常发生的一幕场景。■ 上岸刘震云中国电影导演大导演王朔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叶京夜宴冯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