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的玻璃屋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苌苌)
冯小刚说他要拍正剧,观众又在电影院笑了。好多人笑话台词,我说他们应该去学习学习莎士比亚的剧本,导演有句话说得不错:“有些人说台词很西化,我就觉得这个观点特别可笑。什么叫西化?哪位看过英文原著?你们看到的都是被中国国学功底很深厚的大翻译家翻译的中文。”看《哈姆雷特》的某个中译本,里面说:“朕念吾手足先王哈姆雷特崩逝不久……”这位译者就没人笑话,可见还是人们对冯导太苛刻了。
冯小刚向张艺谋导演致敬,就好像电影中的厉帝,继承了皇兄的国家,还有他的女人。其实,把冯小刚和张艺谋、陈凯歌相提并论,这事本来就不公平,毕竟后两位都曾证明过自己有人文精神。从《黄土地》、《霸王别姬》到《活着》,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史都做了贡献。之前,冯小刚的电影人民群众喜欢,但冲出国门难,因为格局不够大。这次,冯小刚想拍个大电影,可格局还是不够大。这是他与张、陈的全部不同——先天缺乏忧患意识和悲天悯人的气质。
张艺谋和陈凯歌有知青背景,这代人有历史使命感和以他们的视角对人性的体察,这也是我们能从知青文学中感受的主题。他们早期的电影对社会总是有反思和启迪,张艺谋在《活着》被禁后,就变得有些虚无;而陈凯歌虽然被证明有些眼高手低,但即便在《无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存在——光明大将军的出场十分威仪,到后来失去身边所有,亦保持着尊严。冯小刚的市井背景,使他的电影与前两位在气质上有很大差距,多少投资也弥补不了。
冯小刚是人民群众的好导演,社会焦虑紧张,大众都指望年底在他的贺岁片中找乐子。他的优势是对社会百态的洞察力,所以能创造许多令人会心的幽默和脍炙人口的短语,别的导演学都学不来。平民性是冯小刚的长处,到了《夜宴》中,成了他的软肋。
成功人士经常产生虚幻的感觉,以为自己干什么都成,于是冯小刚就动了他的软肋。冯小刚说过他教葛优怎么演皇帝,“说话不用太大声,你看领导们说话都不大声,他们周围的人还竖着耳朵听”。领导是什么?不出三代还是农民。他就是这样想象他的天子,拍出来的帝王就委琐。《夜宴》中,所有形而下的情感,来自冯小刚的先天不足。理解不了形而上之道,哈姆雷特身上所具有的使命感、沧桑感和虚无感,他也就体味不到,而这正是莎翁剧本里最本质的东西。
古希腊悲剧中,有好几个复仇故事,《俄瑞斯忒斯》、《俄狄浦斯王》和《安提戈涅》……而《哈姆雷特》在戏剧史上更为长盛不衰、家喻户晓的原因,在于它不仅是个复仇故事。俄瑞斯忒斯的复仇行动短暂、迅捷,哈姆雷特则经过长时间的犹豫和彷徨,那些大段的内心独白和思考给予这个角色的多义性,是几百年来,舞台上发掘不尽的主题。
能跨越时空的悲剧一定是有教益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也是把自己比作“负重的大地”的哈姆雷特身上的气质之一,这是他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根源。哈姆雷特的厌世来自他的阅世,看透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弊端。当生命中有了复仇的主题,他开始思考生存与毁灭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肉体形式存在与否,而是怎样活才是高贵。比之“如何死”,“如何生”更让他为难。他拉上与他不相干的各色人等来寻找他活着的意义:“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冷眼、傲慢者的冷眼、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并不是他本人的遭遇,而是下层百姓的生活,可见一个王子与生俱来的胸怀。
普罗大众的情感在哈姆雷特身上很稀薄,这是成长环境使然,选择太多,也就不可能有那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无法认同令他厌世,厌世令他缺乏归属感,除了切身的深仇大恨,无论奥菲莉娅还是他的母亲都不可能超过他的“自我”。奥菲莉娅可以为他所利用,她的死不会让他悲愤涕零,当然也因为他对生命本身就很漠然。而一旦得知母亲与叔父同流合污,便咒骂她是“最恶毒的妇人”。
冯小刚看不到这个角色身上的光彩,让他让位于母后,也许是从商业战术的考虑,借章子怡国际巨星的光。章子怡戏重了,就加强了周迅的戏份(不确定是否有这个逻辑)。在以《哈姆雷特》为蓝本的戏中,女性如此强势,马克·穆勒见了章子怡膝盖软也难免。冯小刚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他一定要给每个人的行为赋予意义。比如青女的死,先帮助太子演戏,然后喝毒酒,留下悲悲切切遗言,却不如奥菲莉娅的死来得撼人。兰波一定不会给青女写诗。“在繁星沉睡,宁静发黑的水面上,一身雪白的奥菲莉娅像巨大百合花。”奥菲莉娅采花时掉到水渠里,在无人知晓中淹死了,冯小刚一定觉得这种死法挺浪费的。
( 《超人归来》拍摄现场 )
冯小刚缺乏悲剧细胞,因为他不知道悲剧都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他给每个人都安上人性化的一面,原来很强烈的矛盾,被他搞得暧昧不清,原剧中的悲剧力量就这样消散掉了。太子的惆怅和逃避,剧中人的悲伤,总停留在银幕里面,缺少一股可以强烈牵动观众情绪的气质。莎翁的高明还在于不屑解释。在《哈姆雷特》中,观众始终有个疑问,母后是否对弑君一事知情,她的冷漠让哈姆雷特的心彻底悲凉。《夜宴》中的母后,不仅解释她这样是为求得生存,廉价地汲取观众同情,还和太子有不伦的感情,而弑兄的皇帝居然为了爱喝下毒酒,咱不是要拍厄普代克的实验小说。如果说《哈姆雷特》中的弑父娶母有当头一棒的痛楚,在《夜宴》中就像一阵随风而起的鸡皮疙瘩。市井欲望在这部电影中横飞,一个王朝的故事最终变成了江湖小曲。
莎士比亚出身于农民家庭,写剧本前,做过马夫、杂役等低等工作,广泛接触了各阶层生活。他的作品不管是写宫廷,还是写市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塑造的各种鲜明人物以及字里行间的人文气质。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但眼界远远高于农民,所以作品才会流传至今。莎翁笔下,最常出现的一个角色叫福斯塔夫。长得不好看,爱胡说八道,一出场就令人乐不可支。他最大的本事是能言善辩,在所有重大的政治、经济、道德问题上抖机灵,恣意嘲笑一切正经人的传统理念,包括启蒙人文主义的各种理想。这个角色很受欢迎,可他永远当不了主角。■ 玻璃大导演屋顶夜宴电影哈姆雷特冯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