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的“战国时代”

作者:吴琪

(文 / 吴琪)

普洱的“战国时代”0( 2005年8月20日,云南大马帮翻越秦岭进入西安,他们最终将抵达北京,此行千里为的是宣传普洱茶文化 )

谁在炒普洱?

昆明正在流传着一个笑话;前段时间政府部门的“扫黄打非”行动,抓到了好几本非法出版物,竟然全部是介绍普洱茶的!此话不论真假,普洱茶的火热,由此可见一斑。今年8月份,国内第一本介绍普洱茶的专业杂志《普洱》创刊了,官方公布的发行量达到了5万份。翻开昆明的大小报刊,已经全部开辟了普洱茶的专版,有的一天多达几十页。《都市时报》记者李孟泽笑称,“大家需要权威,这里每过几天就冒出一个普洱茶专家”。

普洱茶是怎么热起来的?投入其中的人也很难说清,《普洱》的执行主编周重林2004年开始关注普洱,“好像突然身边的人都在谈这个,好多朋友向我打听,普洱茶到底是什么”。韩籍华人姜育发也因为同样原因进入这一行,姜育发是歌星姜育恒的哥哥,上世纪90年代韩国兴起的普洱茶热潮把他卷了进去,如今他已是韩国中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说起普洱茶更早在台湾地区引起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许多台湾玩家有“惊为天物”之感。台湾人有着家族传承的品茶嗜好,1966年出生的台湾人石昆牧,称自己从1973年就开始喝斗牛乌龙,1983年喝普洱茶,1986年开始研究。祖籍福建的台湾茶商李作良(化名)说,正是台湾人有品茶传统,“才能把普洱茶玩起来”。早先,部分做古董生意的商人接触到香港古董店老板,他们盛行喝高品级的普洱茶,台湾人便学了去。“紧接着在知识阶层——艺术界、医学界、宗教界等风行了起来”。这种风行的背景是,“台湾人懂真正的好茶”,台湾绿茶、乌龙茶比较清丽淡雅,普洱茶则圆润醇厚,有着历史的幽香,医学界又证明了它极高的保健价值。

台湾人“玩”普洱,引申出了艺术、佛学、哲学等各种附加价值。比如饮普洱茶应该配怎样的音乐,在怎样的环境中,有怎样精致的讲究。普洱茶的年份、名号、口感等,也各有说法。台湾的热捧,使得原本藏在香港的老茶,基本都流向了台湾。因此早期有句话说,普洱茶是“生于云南、藏于香港、发扬于台湾”。

普洱的“战国时代”1( 普洱茶从采摘到制成成品有着特殊的工艺 )

石昆牧说,现在玩家们把普洱茶分为古董茶、印级茶、早期七子饼、90年代茶饼和新茶饼五类。大陆市场的加入,自然抬高了极品普洱茶的价码。前三类在市场上价值比较高,比如现在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易武车顺号”成立于清朝光绪年间,这些极品茶1999年在台湾大约每饼1万元人民币,现在在大陆,不足300克的一饼茶,已经炒到了十几万元、二十万元的“天价”。印级茶一般有着几十年的历史,现在市场上大约三五万元一饼,早期七子饼则是两三万元的行情。石昆牧说,普洱茶的增值标志,是它的外包装和内飞,有了这样的名号,便有了玩家的行情。

高等级的普洱茶一般在炒家的圈子里流通,很少人舍得真的喝掉,要么永久收藏,要么等待增值。由于普洱茶的文化尚在建立中,不断有专家跳出来发言;而进入到国际玩家级别的物品,正有出现“普洱品鉴权威”的需要。于是,普洱茶的文化进入到了“诸子百家”时期,专家们各说各话,希望成为大家。

普洱的“战国时代”2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周红杰并不认可过分的文化炒作,“现在市场上,以香港、台湾为主流的普洱茶已经成为看包装、讲年代、视陈旧、比名气、寻来源的玄学体系了。最大的悲哀是云南的茶人不懂云南茶叶,而追随外来‘名人’,使普洱茶失去了本来面目,进入了神秘的文化行业”。

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也提到,一些所谓专家,写书完全不负责任,手里有什么“货”,便编造历史,抬高价格。“有些图谱太离谱了,南涧生产凤凰沱茶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却被一些台湾人说成70年代。我听说在上海、广州等不少地方凤凰沱茶图案上的凤凰都贵得分单眼皮双眼皮了。真好笑,印刷上的问题都有文章做。”邹家驹说,“现在市场上卖的所谓陈年普洱茶,绝大部分都不是真的。普洱茶消费者,特别是普洱茶经营者,买茶时不能只靠耳风、只靠诱人的标贴,要细心辨识。”有的茶客指出,品茶也要依据自己的口味喜好,“再贵的茶,如果自己不喜欢喝,就没有价值,不必盲目追风”。

普洱的“战国时代”3

市场运作的玄妙

拍卖、评选“茶王”,是普洱茶能够迅速增值的另一种方式。一些行家提到,所谓拍卖,有“真拍”和“假拍”两种方式。“假拍”则不存在真的买卖,卖家和拍卖行谈好交易即可,卖家付给拍卖行一定手续费,“买家”应和即可,不用真的付钱。普洱茶市场刚刚在大陆兴起的时候,有少数厂家用这种操作赚得了名声。

普洱的“战国时代”4

所谓真拍也有玄妙,手里有货的卖家多是实力雄厚的大厂家,货品供不应求,对经销商有相当的控制力。厂家卖普洱茶,靠的是走量,一般来说利润并不高;到了经销商手中,价格成倍攀升,所以经销商都求着大厂家。厂家要举办拍卖了,事先跟经销商通风,让大家都来捧场,分别以高价购得拍卖的好茶。“这样经销商出让了一部分利益,厂家赚得个面子,大家都得利。”

到了更大的层面,一些极具想象力的活动也让普洱茶迅速名闻全国。2005年的“云南普洱·瑞贡京城”活动,43个赶马人,带着120匹骡马,历经5个月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到达北京。马帮进京被称为壮观的行为艺术,参加活动的有云南11个少数民族,而云南的茶商们,出钱购买了马匹后,便可以让马匹带上自己的普洱茶。

普洱的“战国时代”5( 四大要诀 一清:闻其味,味道要清,不能有霉味。 二纯:辨其色,茶色如枣,不能黑如漆。 三正:存其位,存放干仓,不可位潮湿。 四气:品其汤,回味温和,不可味杂陈。 2005年9月13日,由郑和家乡云南省推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典藏普洱茶 )

参加进京的“八千里马背驮茶”回到云南后,又以每筒(七饼装)1.6万元的价格公开发售。商家称,每筒茶的1.2万元将用于普洱茶课题研究。到了2005年末,“滇茶进藏”的活动又开始了。进藏的队伍,由勐海、昆明、大理分别出发,组成的第一支“女子马帮”还要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提供茶品的商家花几万元买得马匹,马帮沿途出售的利润用来给当地建小学。一些商家便出品马帮活动的“万片纪念饼”,一部分带上路途,一部分留下来销售。

今年8月,在思茅普洱茶厂举行了“云南首届百年经典普洱品鉴会”。品鉴的普洱茶珍品分为古董级、印级和新生级三个等级的18个茶品,号称价值约300多万元,由投资商提供资金购入或茶品拥有者提供,石昆牧称,他提供的18饼老茶,让在场的专家领导品评后签名,贴上封条,“以后一定会增值”。而他2003年定制的勐海“云梅春茶”,成本为二三十元一公斤,石昆牧认为,“现在每公斤有1000元的行情了”。厂家定制、限量发售等,也都成为普洱茶的运作方式。

普洱的“战国时代”6

台湾茶商李作良不太赞成“炒作”的说法,“我把它看做一种‘因缘’,必定是市场有了一定的需求,才会卖得出价钱”。对于务实的业内人士来说,判断一款普洱茶的增值空间,最重要的是“手里要有货”。比如某个编号的普洱茶,“如果我拥有了十年的老茶,那么我就知道这款新茶,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才有了发言权”。用石昆牧的说法,“出示老茶让别人知道这款新茶的可能性”。

做中国的“立顿”、“星巴克”?

兴盛的普洱茶市场,却遭到过两次由媒体引发的行业大地震。2001年11月,香港《壹周刊》的一篇《普洱茶毒台》的报道,指出普洱茶的一些发酵、储存不卫生,对身体有害。一时间,普洱行业严重震动,“市场几乎崩盘了”。凑巧的是,当广东掀起普洱茶热潮时,2005年广东四会被曝光的“猪圈里发酵普洱茶事件”,又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强烈震荡。“健康是普洱茶的生命,如果它对身体有害,谁还喝它?”

快速膨胀的市场,发达迅速,却也容易被击垮。不过台商李作良说,“我并没有把这两次事件当做坏事,良莠不齐的商家,就要靠大浪淘沙来自然淘汰”。两次地震,或许是行业自我规避的一次次警示。

并不是所有商家都看上了普洱茶的高价市场。龙润集团2005年进入普洱茶行业前,董事长焦家良去美国考察的是“星巴克”、又去英国考察了“立顿”。一向被炒得高档的普洱茶,在他看来,想做成最大众化的饮品,不需要繁复的喝茶方法,把快捷的店铺开到写字楼下边去。

龙润要把现代企业模式带进普洱茶行业,则必定将普洱茶流水线化,行业的“玄秘”也将变得透明化。云南龙润茶叶集团副总经理娄自田说,他们想从建立理论和行业规范入手。因为焦家良认为,一个产业如果理论上走不通,那它就是死路一条。“我们现在都知道普洱茶有利于健康,但它到底怎么健康,哪些物质对降血压起作用,哪些对降脂起作用,都有待研究。”2个月以前,龙润招募了100个从没喝过普洱茶的志愿者,开始喝普洱后,参加为期一年的跟踪测试。

原产地划分也成为普洱茶企业的竞争内容。龙润与临沧市的165万茶农建立了“企业+茶农+基地+市场”的产业链,收购了凤庆茶厂、云县天龙茶厂、昌宁茶厂等多家国营茶厂。龙润推出速溶普洱茶、泡腾片,“有普洱橙味茶、奶味茶,加钙茶,只有标准量化,才能做到全球化生产”。

“有名厂家生产的一些高品级普洱茶,大多数没有被喝掉,而是到了茶商手中大量囤积。万一哪天被大茶商集中抛售,市场就有崩盘的危险。”龙润今年推出了“816”、“826”两种茶饼,规定顾客一人最多只能买10件(420饼)。“我们不是让茶在几个人手中囤着,而是让更多的人手中有茶。”

处在“战国时代”的普洱茶市场,依旧充满着创造神话的诱惑。娄自田说,普洱茶市场确实还处在创造神话的阶段,“拿出任何一款茶,讲一段故事给你听,就有高售价,市场还相当不理性。大家别忘了,茶的最根本要求,是健康和卫生”。

石昆牧也提到,普洱越久越值钱的性质,使得“做茶的人可能不在了,茶还在被别人品尝”,所以“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出品的普洱负责”。毕竟对普洱茶来说,如果失去了保健功能,整个行业都无法生存。■

六大茶山: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倚邦茶山、曼撒茶山、蛮砖茶山、攸乐茶山,为云南古代六大茶山。

内飞:1950年之前的“古董茶”内,通常都有一张糯米纸,印上名称,就是“内飞”。如百年宋聘号,同兴贡饼,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

印级茶:1950年~1968年,也就是包装纸上,“茶”字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干仓:指通风、干燥及清洁的普洱茶存放仓库,其存放的普洱茶叶为自然发酵,发酵期较长。

湿仓:通常指放置普洱茶较潮湿的地方,如地下室、地窖,以加快其发酵的时间和速度。

号级茶饼:为辨别茶饼、茶叶年代、级别、生产厂的编号,如:8582饼,前两位数85为85年出品,第三位数8为8级茶,最后一位数2为勐海茶厂的代号。茶厂代号:1.昆明茶厂,2.勐海茶厂,3.下关茶厂,4.普洱茶厂。

中茶牌:茶饼的外纸正面标志为8个“中”字围绕着“茶”字,为中国土产畜牧进出口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商标。

大益饼: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茶厂商标,“大”字中间有个反白色的“益”字,根据不同级别和年限分有不同颜色的商标,如“红印”“蓝印”“黄印”等。

普洱散茶:制茶过程中未经过紧压成型,茶叶状为散条形的普洱茶为散茶。

七子饼茶:扁平圆盘状,其中七子饼每块净重357克,每七个为一筒,每筒重2500克,故名七子饼。

砖茶:长方形或正方形,250克~1000克居多,制成这种形状主要是为了便于运输。

沱茶:形状跟饭碗一般大小,每个净重100克、250克,现在还有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克~5克。

纪念饼(砖、沱):为纪念某个事件所特别制作的小批量茶叶,带有相应编号和证书。

金瓜贡茶: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廷。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

广云贡饼:除云南省外,广东省也生产少量的普洱茶,有部分所用的茶青调拨自云南省,而部分则是广东省所生产的茶青,也称之为“广东饼”。大部分广东饼的普洱茶,在60年代后都是用广东的茶青或云南茶青和广东的茶青拼配后制成饼,故名:广云贡饼。

福元昌圆茶:现存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已历时100年左右。台湾人周渝存有几饼,包装的竹箬上,原本是写有字的,但因年久而剥落,已无法辨认。其外观十分讲究,观其形,即知内里是普洱上品,每筒均有票一张,规格约为11厘米,正方形,橘红底色,蓝色图字,四边框饰以云纹图案,内写明:“本号在易武山大街开张福元昌……以图为记,庶不致误,余福生白。”共88字。■ 普洱茶发售普洱茶普洱茶历史普洱战国时代易武普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