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陷害了药品价格?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一虫)

在中国制造风行全球的今日,多数工业品的价格稳中趋降,药品的出厂价也不例外。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药品零售价格指数降幅明显。然而,人们还是觉得看病贵、用药贵。1997~2003年,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总额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更是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7年间,人口只增长了4.5%,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64%、25%,药品价格指数走势平稳,个人卫生支出总额却增长了91%。国家“发改委”至今已主导了近20次降低药价的措施,许多药品被规定了统一的最高零售价,医院售药的加价率也被要求不得超过15%。人们普遍认为,政府的这些善意“调控”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那么,究竟是谁陷害了药品价格,导致药价成为众矢之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制药厂。“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以上,年均增速分别为19.4%、20.4%。剔除垄断性央企之后,我国所有工业企业的整体表现明显不如医药工业。我们不敢说各类药厂通过虚高的药价盘剥消费者,但起码说明过去几年间它们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受国家调控药价的影响,今年前7个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增长速度大幅回落至4.95%。即便如此,同期销售毛利率仍有30.67%,比2005年下滑了1.5个百分点,接近于房地产行业的水平。这意味着,药品的制造成本只占售价的七成。同期,药厂利润总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7.5%,三项费用(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比约为23%。这些费用当中有一大部分被用于面向医院医生的公关、促销。个别药厂营业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甚至高达25%~40%,而包含了研发支出的管理费用占比仅为10%~15%左右。企业花钱时也并非心甘情愿,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显然,我们有可能通过压缩药厂的营业费用来达到降低药价的目的;而压缩营业费用的着眼点只能落在吃费用大户——医院。倘若没有配套的体制改革,医院可能拒售、企业可能停产限价药。

其次是流通环节,即医院体系之外的药品批发与零售店。在人们的印象中,流通环节往往会层层加价。其实,从上市公司的药品批、零业务来看,销售毛利率往往只有10%左右。其中,批发、进出口代理毛利率只在4%~6%左右,零售毛利率约为10%~20%。随着连锁药店数量的增加,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水分逐渐减少,医院体系之外的药品批发与零售业务并没有留下多大的降价空间。我国百货业、超市业的销售毛利率通常也有8%~20%。

最后,千夫所指的就是医院了。公立医院占到我国整体医疗市场的90%以上。由于财政拨款不足,公立医院长久以来都离不开“以药养医”,目前药品收入占到医院整体收入的40%~70%。在医药不分家、处方外放难的背景下,医院药房占据着药品消费市场的垄断地位。为了增收,一些医生在开方抓药时,就有增加药量、挑选贵药的动机。这也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反差。从统计上看,近五六年来,药品价格走势很平稳,但在百姓印象中,药价却在节节走高。——低价药是没有涨价,但医院药房没货或者限售;你只能被诱导去购买更多剂量的药、更贵的药。

其实,不失医德、不乱开药的医院,其售药的毛利率仍有保证。以福建省为例,原来实行的是招标药品差别差率作价办法,药品平均加价率22.67%,毛利率高达18.5%。目前,各地实行以最小零售包装实际采购价为基础的顺加作价办法,500元以下一律按15%加价率,实际采购价高于500元的,最高加价额一律不得超过75元,综合毛利率也可以超过10%。我们在前头说过,上市公司的药品批、零业务毛利率往往只有10%左右。不论是差别差率作价法,还是15%顺加作价法,公立医院药房都可以成为盈利单位,况且它们还享受着其他药房所没有的免交营业税、所得税优惠。但问题就在于,医院的胃口比较大,需要养更多的人。■ 药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