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地理(400)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毛泽东地理(400)0

( 毛泽东同女儿李敏、李讷,侄子毛远新在香山住地 )

1910年的秋天离开韶山,毛泽东肩上是那根用惯了的扁担,一头挑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一件长袍、两条床单和一顶蚊帐;另一头是装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筐子。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几次回过老家,一次是母亲病故,一次生病休养,一次做社会调查,还回家过了一个春节,都没有多停留。1910年时16岁的毛泽东对韶山以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但自此,他再没有回到这里的生活。

离开韶山,毛泽东以旧中国反叛者的姿态开始了他在中国版图上的旅行。他在20多个城市(农村)先后留下足迹,1949年以前他的行程更频繁。和当时许多青年的路线相同,他从老家到省会又来到北京、上海,但城市似乎从来就没有让这个湖南青年愉快过,他兴冲冲地直奔这个国家的中心,却发现自己很容易被淹没在人才荟萃的北京大学里,偶像胡适甚至不愿与他探讨问题。蔡和森和其他一些从长沙到北京的朋友远赴欧洲,毛泽东看出自己难于同他们一起前往,他曾说他不去马赛的理由是,“我觉得我对我自己的国家了解得还不够,把我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他后来的确比别人更理解这个国家。当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还把革命重心放在上海时,毛泽东就已经明确了“农村中心论”,他最早切中了那个时代的关键。就个人经历来说,毛泽东转了一个大圈圈,从土地上走出又回到土地。他回到湖南,旅行再次开始。

延安则是 “毛泽东地理”最重要也最闪亮的坐标。延安精神也是毛泽东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延安是完全属于毛泽东的岁月,正是在延安,毛泽东可以不断地舒展与深入他的思考,不停地写成文章,不断地发表演讲。这一阶段,毛泽东写完了并向更多人阐述了他1949年以前的全部重要理论和著作。

延安的毛泽东足以证明他不是中国历史上以往的那些掌权者。他想发展的是新的具现代色彩适合国情的马列主义,塑造崭新的社会制度。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旅行——它不只是一次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旅行,更是20世纪中国演进的线索和脉络——毛泽东动身出发时候,那些地方还是处处衰败和混乱,“像一盘散沙”,正如孙中山所感叹的。当结束这趟旅途,毛泽东已经成为他所到过这些版图上深入人心的非凡领袖了。他确立了这个新版图的新秩序,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重新获得高度统一,并以毫不动摇的自信心和举国之力面对外部世界。

( 1924年,毛泽东在上海 )

毛泽东的战友和部下陈毅曾说过:“毛主席是一个……受过污辱、冤枉和虐待的人……他被撤过职,受过党内审查,被宣布为机会主义者,蒙受耻辱,被送往后方休养。没有人去看望他,因为谁也不敢接近他。”有三四次,毛泽东以毫发之差避过了灭顶之灾。1925年冬和1926年因为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问题,他的人事关系趋于紧张,这让他大病一场。1927年内战的一次战役中站在他旁边的士兵中弹,而他死里逃生。1929年末,一场持续了3个月的疟疾几次使他处于生死边缘,江西难以弄到奎宁,等了很久,上海交通员历尽辛苦才把药送到。毛泽东曾与参加长征的医生傅连谈及此,他相信,有时人们不需要服任何药物单靠极大的希望和意志也能生存下去。

在历经30年奋战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后,毛泽东又领导这个国家近30年。至今,中国仍然随处可见毛泽东的画像;而韶山、井冈山和延安,仍然作为革命的圣地被众人崇敬。尽管60年代美国人安迪·沃霍将毛泽东和他的八角帽跟阿根廷人切·格瓦拉和他的贝雷帽一样制造成一种可以销售的政治偶像商品,但毛泽东对于许多国家和许多地方的人们恐怕还是要更为意义深刻:人们需要一些非物质形态的东西来抵挡转型期的价值观混乱。

毛泽东地理(400)2( 1959年,毛泽东在湘江游泳后到农家稍做休息 )

我们这里所能做的,只是重新寻找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部分遗迹并忠实地记录它。上世纪70年代,毛泽东曾对他的传记作家和朋友埃德加·斯诺说,他不想让人把他当成“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他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这些称呼表示“讨嫌”,他说“只剩下‘导师’这个词,就是教员”。在谈话结束时候,他告诉斯诺,他并不是一个复杂的人,而是真的很简单。■ 历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地理韶山毛泽东

上一篇:
下一篇: 北京(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