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
作者:王鸿谅(文 / 王鸿谅)
( 东郊国宾馆 )
西康路33号
1953年2月22日至24日,根据南京市委党史办的考证,是毛泽东在南京停留时间最长的一次,住西康路33号,原美国驻华使馆旧址,也是司徒雷登曾经的住处。
西康路33号建于1946年,是当时的美国大使馆。由3幢造型相同、规模相等的西式楼房和3幢西式平房构成,房屋全部依山坡地势而建。3幢西式楼房均为公寓式建筑,是大使馆官员的住所,每幢楼房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砖石结构。高3层,另有地下室一层。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以后的3个多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一直滞留在大使馆内,毛泽东曾安排黄华与司徒雷登在大使馆进行过数次秘密接触。6月30日,司徒雷登发函请示美国国务院,7月2目收到复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访问北京。”司徒雷登于是于8月2日回国。8月18日,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1950年2月18日,美国政府最后一名外交官培根撤离大使馆,此处被南京市军管会接管。1954年7月成为省委招待所,作为内部接待用,1987年,对外才称西康宾馆。主管单位也从省外办交际处转变为省委办公厅。
根据南京市委党史办的考证,建国前后,毛泽东曾先后16次到达南京,除建国前1920年5月到南京的游历时间无法具体考证外,其余15次都在建国后,停留的时间都不长,而且多数时候都住在他的专列上。南京方面的接待班子,由省交际处牵头,公安厅、南京饭店共同负责。原南京饭店经理以及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黄少武老人回忆,50年代的南京饭店是个大概念,下属多家饭店,负责重大接待任务的协调。
( 伊村钣店 )
1953年1月,江苏恢复建省。同年2月22日凌晨,毛泽东乘坐海军“洛阳号”到达南京,上午听汇报,下午到玄武湖接见省市干部,晚上为《新华日报》题词。23日的行程,包括拜谒中山陵、参观紫金山天文台、明孝陵等,因为行踪被群众发现,取消了到雨花台的计划。24日晚,在专列上会见了江苏省、市领导。这一次的住宿地点,经考证是西康路33号,但具体的下榻时间,并没有清晰的资料。
南京饭店的老工作人员丁福根还保留着毛泽东下榻西康路33号的记忆,他当时负责打扫卫生、送开水和开饭。在他的记忆里,“毛主席一天三餐,中午11点开早餐,下午17点吃中饭,晚间23点开晚饭,一荤二素,一碗汤。每上一道菜,主席都说‘谢谢’,‘不要弄了,很多了么!’其实一碟荤菜,不过是一点鸡鸭鱼肉,肉多是腊肉、熟肉和红烧肉”。
西康宾馆办公室主任范军在2002年时候,试图做一个关于宾馆历史的详细考证,既是鼓楼区文物局下的任务,一方面也是他的个人兴趣。那是夏天,他骑着自行车把档案馆、城建处、房产局等各相关单位跑了好几遍,结果“什么东西都没有”。作为一个稳定的事业单位,西康宾馆的编制1998年之后就没有变过,若干年下来,市场化的影响力,在这里依旧有限。毛泽东曾经住过的后中楼现在叫2号楼,修整后的内部格局完全改变。虽然这个地方神秘色彩在逐渐淡化,不过并列在一起的后楼3栋建筑,现在依旧很神秘,被围墙圈住,前后只有两个小门,不能随便进入。记者到访时,这里正好有接待任务,所以很遗憾不能一窥全貌。
现在的西康路还保留着许多老建筑,是一定级别以上的领导住处,路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投下的树荫以及高大的院墙,将它们若隐若现地遮蔽起来。
中山陵5号与中山陵8号
1957年7月,毛泽东在南京召集华东各省省委第一书记开会,研究部署反右斗争,会议因天气炎热转移至青岛继续。1961年1月29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南京,接见江渭清等省委主要负责人。这两次的下榻地点,都在中山陵风景区内,分别是中山陵8号和中山陵5号,前者现在归军区管辖,后者是东郊国宾馆。
这两次住宿地点的考证,原南京饭店经理以及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黄少武老人的回忆显得非常重要。1953年,黄少武在江苏省警卫处担任警卫科科长,毛主席下榻南京的接待任务,他都有参与。根据江苏省外办的资料,建国后毛泽东在南京只住过3次,西康路33号、中山陵5号和8号。
83岁的黄少武老人的记忆慢慢开启。1957年夏天,时任江苏省委秘书长来到南京饭店,召集省交际处处长和饭店经理召开紧急会议,传达毛主席主持的华东区六省一市书记会议选择在南京召开的指令,部署接待中央一组(毛主席组的编号)的任务。此时距离中央一组到达南京只有10多个小时。一个由15人组成的接待、服务班子连夜赶到东郊8号做准备。打扫卫生,购买新鲜蔬菜,将主席的卧室换上木质床和硬木板,在书桌旁安置书柜和书橱,卧室里装上了两台老式华生牌电扇。
中山陵8号原为孙中山长子孙科住过的别墅洋房,小楼外走廊植满紫藤,屋顶还有防暑降温的蓄水池。但南京夏日炎热,当时的温度仍在37摄氏度以上,省委领导指示,需要增加电扇、冰块继续降温。接待组从城里调来了两台华生摇头扇,还派卡车从下关拖回了一车大冰块。“冰块被分装在6个大缸里,搁置在主席的客房、卧室四周,4台电扇不停将冰块散发的冷气吹在客房卧室的墙上,大约1个多小时后,房内的温度下降了3摄氏度,与室外的温差大约是五六摄氏度”,接待组这才安心吃了一顿午饭。“下午16点主席到达,服务员递上碧螺春香茶和擦手毛巾,主席转身摆手,请迎接他的省、市委书记回去休息。”不多时,接待组在主席卧室对面的小餐厅摆上了第一顿饭,“其中的苦瓜豆豉和腊味素菜,特别符合主席的口味”。黄少武还清楚记得主席在这里看报纸的情景,“早上10点以后,主席坐一张小方凳子,坐在平放在客厅地面上的20多份报纸中间,看完一张挪动一下小凳,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
黄少武关于中山陵5号的记忆更为深刻,他的个人命运差点因此改变。1961年1月29日,为了迎接主席到来,中山陵5号的1号楼进行了突击装潢,地板来不及油漆,就铺满地毯遮盖。主席走后,工作人员整理房间,开窗通风,突然房间里的吸顶灯自然爆炸,碎玻璃落了一地。黄少武立即报告外办和公安厅,派专家来察看。研究结果,是由于内外温差大,突开门窗,灯罩受灯泡的烘烤发热,承受不了那么大的热应力而爆炸。虽然已经有了科学结论,但“文革”期间,黄少武和接待组成员依旧受到了牵连,他本人被关押了1个月。再回忆起来,黄少武也感叹,那时候接待首长的要求是三点,“保密、保卫和保健”,并不苛刻。毛主席就从来不让接待人员为难,“麻烦的接待任务是江青”。
中山陵5号就是现在的东郊宾馆,办公室主任叶春描述,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东郊宾馆主要负责对外接待和国家领导人的接待任务。现在宾馆的固定收益,来源于80年代兴建的十几栋公寓楼出租的租金,租户大多是世界500强企业的高层。毛泽东住过的1号楼,后来也承担过国家领导人的接待任务,整修后,内外都有部分改变。也有机构将1号楼租来做会议用途,租金不菲,一天4万元。对于这些有租用意向的机构,宾馆方还会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
伊村饭店
1969年6月1日动工修建的伊村饭店,也被称为“省委六一工地”,是为毛泽东的专列专门修建的接待处所,只是毛泽东从未在此下榻。1971年9月11日下午,毛泽东的专列突然发车离沪北上,并决定经停南京。许世友从上海急飞南京,赶往伊村的专列停靠站。两天后,就是著名的“九一三事件”。
1969年3月后,有关方面为毛泽东乘专列来南京时便于警卫,专门从南京火车站修了一条直通伊村的专用线。两条并行的铁轨尽头是一个人工挖凿的山洞,可停放两列火车。当时周围都是农村的苗圃地,叫伊刘苗圃园,伊村饭店的名称由此而来。
专线修好后,依照地形修了3幢房屋,离铁路最近的叫1号楼,是专为毛主席下榻修建的,是一幢有9个房间和防空洞的平房,外观看起来很普通,里面的格局则是按照接待主席的标准修建,和东郊宾馆的1号楼有类似之处。房子外种植了垂梅、五针松,还有桂花树,周边散布有4处警卫部队的营房。2号楼和3号楼在距离铁轨稍远,地势偏高的地方,1997年这两幢房子被拆除,改建成现在的高楼。
1984年,此处成立公安部南京伊村办事处,为了对外工作的需要正式定名伊村饭店。1997年,因警卫工作的需要,每个省都成立了警卫培训基地,江苏的基地就设在伊村饭店。这个经常处于闲置状态的地方,于是有了固定用途。从当年的军事禁区,到现在的武警培训基地,伊村饭店的神秘性虽然也在逐步淡化,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里依旧是个陌生而神秘的所在。当年的伊村专线还在,只是轨道上杂草丛生,沿着铁轨走进巨大的山洞,铁路消失在尽头的黑暗里,温度也骤然降低,越发显出这里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