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
作者:葛维樱(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 )
港口重庆,商业和市民文化并行发展,这个热闹的大都市,从来不曾将旅游业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上。重庆的气候不如成都舒适,也没有人文和自然景观,然而在上世纪40年代,那里错综复杂的地貌和便利的物资运输线,成为蒋介石躲避日军的最佳选择。从那时起,重庆就一直是一个时髦的城市,国民党政府在迁都一年前对重庆的大力建设,人力财力的注入,已经让它拥有“小香港”的名声。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封电报催促毛泽东走出延安,来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延安上飞机之前,转身向送别的人群挥手,照片上的他眼望远方,自信、坚决。4小时后他走下飞机踏上重庆的土地时,表情淡然,若有所思。从农村到城市,也许比预想的容易得多。
穿上新皮鞋的毛泽东一下飞机就面对了与延安完全不同的状况,蒋介石派出一辆黑色“雪佛兰”轿车给他专用,没有欢迎群众,只有中外记者的镁光灯不停闪烁。对于毛泽东,重庆是兼具新鲜感和冒险性的地方,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快节奏的生活。此后的43天里,老对手毛泽东和蒋介石第一次在战场以外的地方,以平和的方式较量。
《沁园春·雪》让重庆认识了一位浪漫诗人毛泽东,于是重庆的报纸提到他不再添加诬蔑之词。他不修边幅,和蒋介石照相时挽着裤腿,衣服皱皱巴巴。尽管处于龙潭虎穴的毛泽东时刻保持着警惕,他还是用温和的表情和开放的态度面对所有来访者的好奇心。他的工作人员带来一些陕北的小米、红枣和自己纺织的红毛线,送给曾经帮助过延安的朋友。抗战胜利后,以客人身份到来的毛泽东,在重庆留下了坦诚潇洒的外交形象。
如今,以“红岩”为中心点的重庆红色景点,一年接待200万游客,散客占40%,是很高的比例。但是和毛泽东本人有关的景点只占很小一部分。游客更容易被渣滓洞、白公馆里折磨共产党员的老虎凳和小萝卜头大眼睛的照片吸引。仅这两个地方,在重庆最热的7、8月份,今年就接待了32万游客,而毛泽东下榻的八路军办事处保存虽然完好,游人并不算多。蒋介石的官邸林园完全处在重庆一所军校内部,不接待普通游览者。至于张治中让给毛泽东居住的桂园,连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地址。重庆和平解放,城市里稍好的建筑都被政府收回,重庆人的生活还在继续,交通银行旧址原地改成人民银行。“重庆陪都时期的老房子现在还有170多处,蒋介石和张治中宴请毛主席的军委大礼堂,现在是《重庆日报》的印刷车间。毛泽东和蒋介石唯一一张合影,是在蒋介石的作战指挥部门前照的,现在是重庆市委政策研究所。“能用的都用了,如果不用,损坏得才快。”重庆“红岩联线”旅游项目的负责人厉华介绍说。
重庆没有怀旧的气场。毛泽东在重庆出席过最大场面的西式晚宴,是中苏友好协会举办的鸡尾酒会,孙科、宋庆龄、陈立夫和苏联大使站在门口高高的台阶上迎接,而毛泽东被近500名宾客簇拥着无法移动。现在,中苏友好协会成了高楼大厦中的一栋危房,厉华说:“重庆现在地价太贵,购买这个地方用了400万元。”
( 毛泽东与蒋介石在林园谈判的石桌 )
蒋介石的招待:林园
林园是毛泽东执政之前最奢华的一处住址,但这里的主人是蒋介石,毛、蒋的唯一一次单独接触就在这里。1945年8月29日,也是毛泽东下榻蒋介石官邸林园的第二天早上,6点半到7点半之间,各自散步的毛、蒋在雾气氤氲的小路上不期而遇。两人屏退卫士,来到林园一座八角凉亭内,首次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单独谈话。这个意外而真实的场景现在还保留在林园,八角亭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两条小路分别从南、北通向小石桌,毛、蒋谁也没泄露过这段密谈。有一种想象是两个人闲话家常,蒋问毛为何早起,毛答:“前30年睡不醒,后30年睡不着。”
( 重庆桂园,毛泽东居住过的卧室 )
在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头两天和临走前一天,蒋介石都将毛接到林园居住,以示待客之道。林园被大芭蕉等上百种植物覆盖,后有游泳池和“美龄舞厅”。不过,普通参观者现在可能无法在林荫小道上品味两个人的谈话了。林园完全处于重庆一所军事学院内部。蒋介石所住的1号楼已挪作他用,2号楼锁上毛泽东住过的2层东屋,其他的屋子全部被挪作临时宿舍使用,正在军训的学生从宽大的木楼梯上飞奔而下,屋里摆放着大通铺,散发出各种味道。漂亮的壁灯已经不能亮了,一面带大镜子的衣柜镶嵌在墙壁里,仅存的这几样家具,对当时的毛泽东来说都有些陌生。
毛泽东在林园住了两天,就要求周恩来让他回八路军办事处居住。蒋介石的招待虽然规格很高,却并没有让毛泽东感到舒服。9月5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鹅岭公园请毛泽东观看厉家班的京剧演出。厉华的父亲身为厉家班成员曾亲眼目睹过毛、蒋二人坐在一起看《群英会》。“毛主席先走进来,礼堂全坐着军人,鸦雀无声,没有任何欢迎的表示,只有无数目光看向毛主席,他泰然自若,像一个客人一样落座。蒋介石和身穿黑旗袍的宋美龄入场时,有人喊‘立正’,全场起立敬礼,蒋介石回礼后也进入座位,与毛泽东相邻。”
( 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 )
陪都时期,林园依傍的山都被挖空了,除了躲避日本轰炸,这里一直被怀疑有其他用途。1号楼后面有一道山墙隔出了另一片区域,据军校的干事介绍,自解放时这里就进驻了部队,人们猜测是执行搜山的任务。国民党主席林森的墓就在蒋介石给毛泽东设宴的礼堂的背后,在刘、邓大军进入重庆的时候,邓小平指示在原址上盖更高大的礼堂,彻底挡住林森墓。
高尚社区:桂园
桂园比200米外的周恩来公馆漂亮得多,窗户是南洋风味的木百叶窗。曾家岩一带设有蒋介石的军事指挥中心。几乎所有陪都的达官贵人都将公馆设于此地,这条街的“保长”是孔祥熙。张治中所住的桂园,其实无“园”,只是一栋二层小楼。毛泽东落脚在张治中的卧室,有一面漂亮的雕花大床,两面镶着镜子。室内摆放着瓷洗脸盆,上面有淡粉的细花纹。卧室有一扇推拉木门直通办公室。毛泽东从来没有这么明亮的办公室,书桌两面临窗。
桂园的客厅招待了毛泽东的大多数客人。毛泽东刚下飞机在桂园歇脚时候,就被记者们追赶而来。9月13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在桂园的饭厅召开了第一次正式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一位外国记者的回忆是:“政治问题毛示意周回答,军事则示意王回答,他自己随时打断,做一些重要的补充。”毛泽东从桂园去国民党、工商界人士和各国使节处拜访都很方便,陈立夫、白崇禧、孙科、戴季陶等人和各界人士也大多来桂园回访。毛泽东常常不通知对方就直接上门去,偶尔会扑空。白天在桂园,毛泽东一改根据地时期的生活习惯,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一天内曾拜访过5个人。桂园的客厅是签订“双十协定”的地方,蒋介石先派代表来桂园签字,然后一身戎装来拜访毛泽东。张治中派了一个手枪排在桂园保护毛泽东的安全,将自家的四川厨子也留在这里,毛泽东对张家饭菜很满意,临行前自掏腰包请桂园的工作人员吃了一次饭,赠与每个人法币1万元。
1970年开始在桂园工作的刘利群回忆说:“我刚来的时候桂园是免票的,紧挨着毛的卧室的小房间,是当时的卫生间。我进去过,里面有一个坐式马桶和一个大陶瓷浴盆。马桶比现在的小一些,陶瓷都发黄了。”这个卫生间现在堆放着杂物,不开放。
安全感:八路军办事处
毛泽东在重庆时期把“八办”叫做“家”,只有这一个地方让他感到安心。八路军办事处是中共南方局自己建造的一座3层楼房,坐落在城外的山上,远离蒋介石的党政军机关,附近是农场。这里是周恩来一手操办起来的国统区内最大的共产党机关,安全措施遍布。从楼下的收发室开始,每个座位脚下有一个暗藏机关,一旦有情报可以直接敲响楼上的警铃。重要的房间都有一个暗门可以逃脱,3层还有秘道和焚化炉,可以将机密文件毁掉。
按照周恩来的规定,毛泽东必须在晚上12点以前回到“八办”,大家在这里尽全力照顾着毛泽东的生活。几位女同志觉得主席穿的灰棉布中山装太土,悄悄目测了尺寸,自己掏钱在重庆最好的裁缝店做了一套卡其布的中山装送给毛泽东。周恩来借来了收音机和电风扇,农场主人的饭桌和厨师也被借到“八办”,以便毛泽东偶尔招待客人。毛泽东在“八办”招待的是带着香烟来探望的美国大兵、大学生和柳亚子这样的朋友。
柳亚子9月6日见毛泽东,求诗《七律·长征》。10月7日,毛泽东在临走前3天的晚上,在“八办”自己的办公桌前,一张“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写下了《沁园春·雪》,未题上款,也未署名,派人送给了柳亚子,附信:“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之后毛泽东应柳亚子之请,在柳的纪念册上又题写一次。上款:“亚子先生教正”,下款:“毛泽东”。毛泽东回延安后,10月25日,柳亚子在自己的诗展中将毛泽东书赠他的《沁园春·雪》的两个手迹公开展出。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主编吴祖光,从黄苗子处抄得毛词《沁园春·雪》,读后十分高兴,认为:“从(该词)风格上的涵浑奔放来看,颇近苏辛词派,但是找遍苏辛词再找不出任何一首这样大气磅礴的词作。真可谓脾皖六合,气雄万古,一空倚傍,自铸伟词。”决定在他主编的11月14日的《西方夜谭》上刊出。《大公报》又加以转载,在全国引起轰动。开始国民党认为此系柳亚子伪作。此后长达两个月时间里,国民党报刊不断刊登“笑草莽英雄亦折腰”“自诩风骚”之类的《沁园春》,却带来了反效果——毛泽东的诗人形象由此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