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西柏坡
作者:葛维樱( 延安枣园,窑洞内设施一如几十年前 )
1935年毛泽东完成长征,到达陕北的时候,延安有一个东北军的团驻扎,当地民团控制着政权。1936年12月16日,周恩来前往处理“西安事变”的路上,曾受到延安地主民团的阻拦,周恩来当时下令陪同的警卫团留下,当晚不发一枪就和平解放了延安,使在陕北辗转流落一年多的红军终于建立了根据地。尽管延安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在当时陕北是最好的,但贫瘠的土地还是无法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当时红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东征山西时土改的收入,和向张学良、杨虎城的借款,大生产运动和国际组织的捐献也解决了一部分物资问题。毛泽东开辟了自己的小菜园,周恩来被评为纺织能手,物质匮乏更凸显精神的力量,革命队伍以惊人的速度壮大。毛泽东在走进当时的北平之前,用了很长时间在陕北和河北境内的沟沟坎坎间行军。
从延安到西柏坡约2000公里,毛泽东走了1年零2个月,其中有1年零5天都在陕北境内和国民党部队周旋,进入河北境内,毛泽东的几个隐蔽地点都被发现,而当时刘少奇驻扎在西柏坡的中央工委一直安全。于是1948年5月,毛泽东以“劳动大学”校董身份来到西柏坡。西柏坡现在还是一个深山里的村子。进入太行山脉后,车在蜿蜒的山路里兜兜转转将近1个小时。西柏坡紧邻河水,相对延安,物产还算丰富。清早从水库里打上来野生的大鲤鱼,足有6斤重。毛泽东在西柏坡停留了1年多,此地离北京只剩390公里了。
延安和西柏坡,都是毛泽东走向胜利之途的落脚点。今天这里的旅游业还有先天不足。毛泽东从延安撤退后,胡宗南部队毁坏了大部分旧址,西柏坡的毛主席故居则全部淹没在水库下。尽管50年代起,这些地方被简单修复和重建,但我们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一个粗糙的外壳。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米世同教授说,他看过最有趣的文物是毛主席的刮胡刀,和现在的手柄刮胡刀一样,是美国货。而现在展出的毛泽东的物品只有一把毛瑟枪,没有附加任何说明。有趣的细节仅从旅游角度很难探寻得到了。
尽管如此,旅游业仍是延安的支柱产业。西柏坡村比邻近村子都要富有,几乎没有务农的村民,出去上大学的孩子也更多。去西柏坡的公路旁,每隔几里就有一个希望小学。
吴家院子
( 毛泽东旧居内室 )
凤凰山下的这个小院是毛泽东在延安最舒适的一处住址,但是鲜有游人,门票还可以打折。毛泽东进延安的第一个落脚点,是离吴家院200米的一处破烂窑洞。因为潮湿引起关节痛,搬到了这座当时很罕见的二进院落,吴家的主人吴洪恩是当地有名的乡绅,这所房子前后相通的窗户通风透光,屋里还摆着明式的高背硬木椅和瘦长的案几。毛泽东在这里写下大量理论文章,有时候被脚炉烧着了棉鞋也不知道。小院里有一个独立的厕所,寒冬腊月的早晨,警卫们常常发现毛泽东自己已经把厕所清扫完毕。
凤凰山是延安市中心,砖石结构的吴家院,具备高台阶、雕花大门和排水系统这样的生活条件。唯一让毛泽东无法忍受的是土炕,他在炕上支了一张双人床,炕下面还垫了石阶。最不可思议的一件家具,是会客室里有一张很小的有弹簧垫子的沙发椅。客厅挂着一幅毛泽东和白求恩在这里会见的画像,毛泽东挺直身板,微笑的正面,用毛的话讲“长得很像列宁”的白求恩则是侧面,上身前倾,几乎要趴在桌面上。
杨家岭的早晨
早晨来到杨家岭,顺着蜿蜒山路一直向里走,沿途的旅游商品小店已经响起了有节奏的口号。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在这里生活时间最长。屋里只有几样粗笨的木头家具,并没有任何生活细节展示。在杨家岭居住了4年的毛泽东,在窑洞下方开垦了自己的小菜地,种比较好养的辣椒和西红柿。抗战开始,陈嘉庚代表华侨走访延安,毛曾用自家种的菜款待他。毛泽东的3眼窑洞是土制的,现在墙表面被粉刷修葺得非常光滑,只有被隔在院墙外面的一个李讷的小窑洞,保持了原来形态。李讷在杨家岭出生后,毛泽东派人新挖了一个窑洞给她和保姆住,门口木头柱子已经弯曲了,墙壁上也是坑坑洼洼,裸露出麦草。紧邻李讷窑洞的防空洞里禁止进入,因为太脏了。
在吴家院,毛泽东还试图向土炕妥协,住进窑洞他却彻底放弃了这种努力。窑洞窗下摆着一张双人床,而不是可以烧热的土炕,所以即使是夏天也能闻到潮湿的土味。如果对毛主席的生活感到好奇,问讲解员就很不明智,因为他们基本只说两句话:“这是毛主席工作过的地方,这是毛主席生活过的地方。”但是离毛的窑洞只有几米远的一排窑洞里,住着当地老乡。文老汉说:“我们这排窑洞以前是警卫住的,2000年分给了杨家岭的村民。我们家和毛主席家中间这个土道道,是毛主席以前的厕所,就是地面上这条沟,上面用几块水泥板盖起来了。毛主席菜地里的菜,我们经常去拔。”他们在自家门口劈柴做饭,窗户还是纸糊的,门框上贴着窄小的春联,依稀可见“中国伟大”几个字。
最适合躲避敌人轰炸的杨家岭,盖着最漂亮的中央大礼堂,不过毛泽东住在这儿的时候它还只是一间大的普通房屋。礼堂将“七大”会场原样保存下来,后侧小厅是当时的舞厅,榆木地板踩上去很有弹性。屋内最有趣的是一张毛泽东看秧歌时开怀大笑的照片,他坐在一张条凳上,手里夹着自制的烟卷,这个时期毛泽东开始微微发福。他自信而频繁地接待来访者,招待他们在石桌上一谈就是10个小时,他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庄园、枣园
现在正是延安大枣上市的季节,有关枣园的联想却落了空。枣园里没有枣树,门口也没有“枣园”两个字,而是“延园”,康生的手书。200多年前枣园的枣子很有名气,历经地主和国民党师长之手,到毛泽东1943年5月住进来时候,这座封闭的窑洞庄园梨花正好。大部分领导人住在新盖的窑洞里,只有毛泽东选择地主留下的老窑洞住下来。这时,领导人的住所不再紧邻,而是有大片空地可以活动。朱德在这里留下一张很罕见的骑自行车的照片,毛泽东的生活更讲究了一点,床和窗户中间挡上白布屏风。他的房子面积扩大到5孔窑洞,卧室有6扇窗户,其他人的窗子中间有木雕的五星,他则保留了“寿”。
康生1939年开始在枣园办公,王稼祥、陈云都住在这里。毛泽东离开杨家岭吵闹的礼堂工地,搬到安静的枣园时,整风运动已经到了后期,有警卫连把守着他的院子,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的不拘礼节已经不复存在。毛这时已经有了自己的轿车,是一辆“雪佛兰”,上面写着:“救护车:纽约华裔洗衣工人救国联合会捐赠。”毛泽东的外交生涯开始了,美军观察组到来前,《解放日报》发表《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朋友们》,毛亲手加上了“的朋友们”4个字。毛泽东准备着走出延安,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枣园出发,乘飞机前往重庆。
在毛的小院里,穿红军服照相的价钱是10块钱一张,比别的旧居都高。门票也是毛泽东旧居中最贵的。和杨家岭同在一条“圣地路”上,任何车都可以直接到达。枣园的空气比延安市内清新,又不像杨家岭上杂居着大量村民,现在,干部培训学院那一大片精致的白色建筑就坐落在枣园对面。
有浴室的王家坪
只要穿过一片泥泞的村子,也能忍受废品回收站的气味,就可以找到侧门,逃票进入王家坪旧居。因为毛泽东旧居和彭德怀旧居两扇门中间,被村民修了一条小路,一到中午,旧居的院子里有放学的孩子,也有带着狗的村民,买票在他们眼里是可笑的事。现在王家坪虽然只剩几间土房,当年却是延安最热闹的居民区。中央军委从1937年就开始在王家坪大兴土木,10年间共修建了151孔窑洞,210间房子,并且破天荒地修建了一座公园,有儿童游戏场、花圃、音乐台。尽管只有几棵桃树,但是因为能够从河对岸的美军观察组拉来电线,每个星期六的桃林公园舞会,就成了延安的盛事。
结束重庆谈判后,毛泽东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病,整日乏困,由于条件最好的国际和平医院设在王家坪,1946年1月,毛泽东主动要求搬到此处。他回来后有时打一种竹皮麻将消遣,也常在桃林舞会上引来掌声。斯大林派医生阿洛夫到延安,顺便带回了毛岸英。阿洛夫的诊断是“植物神经疲劳”,但见到分离20年的儿子,毛泽东不治而愈。
王家坪窑洞的走廊尽头,毛泽东第一次拥有了一个4平方米的浴室。其他旧居只有一个1.5米长的木制浴盆,摆放在卧室里。1947年3月18日,30里外胡宗南的枪炮声清晰可闻,中央机关都已经撤出了延安。毛泽东还没有走,他等待王震带部队回延安断后。当天下午王震到达,毛泽东才离开延安,再也没有回来过。
复原西柏坡
傍晚水光山色渐渐起雾,宽阔的南岗水库将西柏坡的一部分包围其中。水库边上一位老农打了两条鱼回来,他手往水面上一指说:“毛主席的故居就在下面。”1959年平山县修建南岗水库,原西柏坡村和附近沿河一带村庄被淹没于15.7亿立方米的水库中。1970年在原址北移500米,海拔提高57米的地方开始复原毛泽东旧居。尽管淹没前,中共中央旧址被全面测绘、拍照,木料及文物编号登记保存,“文革”中几次重修却都遇到了阻碍,物件也受到损失。现在看到的西柏坡毛泽东旧居,不仅不具备当初的地貌,而且所有房子看上去都一样,只是挂了不同的牌子。
从陕北渡过黄河进入河北,毛泽东一路被国民党军队追赶,但他更加沉稳和平静。一次飞机轰炸,毛穿着蓝条纹睡衣躺在床上,坚持不走,聂荣臻用担架刚把他抬出门,房子就被炸毁了。西柏坡村有丰富的农作物,足够供给假扮成学校的中共中央机关。毛泽东将刘少奇为他盖的窑洞让给了朱德,住在老乡阎受朝的家中,并在墙角种上竹子。毛泽东常坐在一张德国制造的牛皮沙发转椅里。最贴心的设备是地暖,毛泽东卧室和办公室地下全部挖空,将炉火设在屋外。■ 中国近代史西柏坡延安时期毛泽东延安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