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庐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王家耀)

( 国防现代化起步 1964年6月,毛泽东检阅北京部队,观看军事训练时,罗瑞卿(左一)向毛泽东介绍我国自制步枪的性能。在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下,自力更生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唯一可靠途径。 )

安源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这是1921年8月,毛泽东和李立三见面的对话。受陈独秀派遣,李立三当时带着中共中央的介绍信来到了湖南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22号找到了毛泽东。那时,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刚刚成立,毛泽东和李立三商讨后,决定到安源煤矿发动工人运动。

安源是萍乡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一个古老煤矿,安源路矿,是汉冶萍公司形成过程中创办的萍乡煤矿和株(洲)萍(乡)铁路的合称。

青年毛泽东一身长衫、打着一把油纸伞和李立三一起来到了安源。在安源,他们住在老后街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店——刘和盛饭店。毛泽东白天到各地访问工友,晚上约一些工友到客店来座谈。

毛泽东与李立三决定将“安源这锅冷水烧热”。他们拜访了矿长林之轩,以兴办平民教育为理由,开办了安源路矿工人夜校,很快发展了几名党员和200多个积极分子。当时刚从俄国学成归来的刘少奇,也加入这里。三个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在这里开办了工人俱乐部、矿工合作社和剧社,筹划罢工运动。毛泽东的考察结束后,李立三留在安源指导。1922年9月14日,李立三和刘少奇发动了安源路矿工人总罢工。

井冈山·庐山1

三湾

“只要一看到这棵大樟树,就知道是三湾了。”《井冈山报》社摄影记者熊联权曾几次到三湾,每次都要选择角度拍摄那棵有七八百年历史的樟树。樟树旁是毛泽东的青铜胸像,由此沿一条幽静的石子小路走去,有两幢相邻的蓝瓦木梁结构的二层小楼,这是士兵委员会旧址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旧址,旁边就是毛泽东旧居。

井冈山·庐山2( 故居卧室内墙上还保留着当年的红军标语 )

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三湾村地处湘赣边区的九陇山区,是茶陵、莲花、永新、宁冈四县的交界地。当时三湾有28户人家,170多人。“这在山区算是较大的村庄了。”三湾博物馆一名讲解员说,“现在的三湾村也才54户人家,200多人。而且居住特别分散。”

毛泽东的起义部队到达三湾时,人员不足1000人。当时作战失利,加之连续行军,十分辛苦,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动摇。当晚,毛泽东住进村民经营的协盛和杂货店,此店后被国民党烧毁,1961年重建后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冈山·庐山3( 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故居 )

毛泽东在到达三湾的当晚,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部队整顿和改编,遣散了一部分不愿留队的人员,缩编为1个团,成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做到连有支部,营团有党委,连以上设党代表;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参与部队的管理。

三湾改编如今成了永新县红色旅游的一张王牌。这个距永新县城39公里的村庄,交通相当不方便。“三湾改编纪念馆”已经开馆,作为全国第五大将军县,“永新籍将军陈列室”正在紧张建设。

井冈山·庐山4( 兴国潋江书院内景 )

茨坪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的精打光。”这首在井冈山流传至广的歌谣生动描述了毛泽东和红军当年的生活状态。如今的井冈山市中心——茨坪东山脚下,波光粼粼的挹翠湖对面,为毛泽东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的故居。

井冈山·庐山5

背靠山脚的房屋,一字排开,前面是一条宽约3米,用石子铺成的小路。原井冈山党史办主任毛秉华介绍说,茨坪是宁冈至遂川的必经之地,这里林海茫茫、人烟稀少,而且交通不便,国民政府势力很难延伸到这里。旧居所在地当年至少有五六家小商铺,房屋主人李利昌本身就是一个杂货店主。按原貌恢复的旧居,进门右首侧是一个小柜台,后面是一个木制货架,旁边有一扇小窗户,供买卖商品,门前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凉亭。时间倒退回80年前,毛秉华解释说,凉亭下经常会有一些农民在此卖豆腐、药材及一些土特产,周边是大片的稻田和漫山遍野的井冈翠竹。“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很小的集市,人流量比较大。当时井冈山地区不到2000人,都分布在崇山峻岭深处。”

1927年10月27日,时任湖南省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率不足百人的秋收暴动剩余队伍来到茨坪,李利昌遂将部分房屋腾出给红军居住。房屋的右后间是毛泽东住所,坐东向西,大部分时间没有阳光,里面阴暗潮湿。房间里现在摆放了一张小床,一张书桌,旁边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塑像。毛泽东和贺子珍当时来往于茅坪、永新等地,但大部分时间都住在这里。另有一间是饭厅,当年红军物质生活艰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5分钱的伙食,红军吃的是粗糙的红米饭和缺少油盐的南瓜汤,有时候靠野菜充饥。毛泽东和朱德经常步行50多公里,翻过黄洋界到宁冈去挑粮。

闲暇时,毛泽东就在门前的凉亭处访问来往的农民,1928年11月,毛泽东在这里写下了《井冈山斗争》。

1929年1月,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围剿,茨坪的房屋几乎全被烧毁。1961年,修复后的旧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80年前处于三不管地界、贫穷落后的井冈山相比,如今的井冈山完全是一个现代化小城市。宽敞的大道,整齐的楼房,修剪一新的草坪,新开掘的小湖。“山上仅宾馆就有130多家,四星级宾馆1家,三星级宾馆二三十家。”井冈山博物馆主任刘玉琴以这些数字介绍现在的井冈山。记者到的那天是周四,大多数宾馆房价在200~250元,很多宾馆已经没有房间。街道上到处都悬挂着欢迎某次会议、某个旅游团体的横幅。毛秉华说,周末房价更高,吉安及周边的很多上班族会来井冈山避暑。原本设在山上的井冈山市政府去年搬到了20公里外的山下,很多人都在山下买了房子,15000多人的井冈山,留下的基本只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一些生意人。

夜晚的井冈山几条主要街道灯火通明,天街积聚了上百家特色饭馆及土特产纪念品商店。这两年房价完全炒起来了。“百味居”的老板解释说,以前天街的房子都闲置,现在一个小饭馆的租金每年都要几万元。“不像庐山的旅游有很强的季节性,井冈山基本是没有淡旺季的。”毛秉华说。

茅坪八角楼

从茨坪北行36公里,经黄洋界,到达茅坪村,就可看到八角楼。八角楼原是谢氏慎公祠,前面是谢氏家族的祠堂,后面是当地名医谢池香的住房。

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队伍来到茅坪。由于长途跋涉,毛泽东的脚受伤,逐渐溃烂。袁文才将其安排到名医谢池香家中居住。“八角楼是当时茅坪最好的房子。”讲解员陈婧解释说,“茅坪有土客两种势力,八角楼就是典型的客家建筑。这是一座两层砖土结构的楼房。80多年过去了,仍保持了原貌。当年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军队烧毁了茅坪的大部分建筑,只因为八角楼是祠堂,才得以保留。楼下是当年毛泽东开会的地方,楼上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住所。一个固定的木梯用于上下楼。当年这个木梯是活动的,一旦有情况就随时抽走,上面的楼板放下,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楼上的毛泽东。”

“八角楼很多人都以为是楼房有八个角,其实只是天窗是八角形的。”解说员陈婧带我们走进楼上毛泽东的卧室。左首一张床,右侧窗口一张书桌,拱起的天窗是八角形,房间屋顶木制的结构,很容易着火,天窗以八卦造型,可以驱邪避魔。

一盏油灯按照当初的样子摆放在书桌上。毛泽东经常办公到深夜。按照红军的规定,连部以上的机关干部夜间办公点灯可以用三根灯芯照明,但毛泽东为了节省用油,一直用一根灯芯。茅坪的村民深夜经常可以看到八角楼里那昏暗的灯光。就是在这里,1928年10月,毛泽东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至今茅坪村的很多村民仍能清晰地唱出这首歌谣。

叶坪、沙洲坝

“毛泽东体质很弱,在瑞金的时候经常生病。”原瑞金党史办副主任刘良说,红军机关最早设在瑞金叶坪,毛泽东也在叶坪住。叶坪距瑞金县城不足5公里,如今已建成革命旧址纪念馆。进遗址大门,前行不足100米,左侧为毛泽东住处,中间是一个天井,四周有四个房间。

毛主席旧居前面谢氏宗祠,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大会最后发表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外宣言》,向全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主席的称呼从此叫开。

虽被选为主席,但实际上整个瑞金时期是毛泽东比较失意的时候。刘良分析说,当选为主席后不久,毛泽东即遭批判。尤其是在博古、李德到达瑞金后,毛泽东完全丧失了领导权。那时候毛泽东常被批判,心情差,经常生病。当时照顾他生活的岳母温土秀在瑞金列宁小学教书,每个月有6块大洋收入,这些钱几乎全花在毛泽东身上。给毛泽东煮鸡蛋、炖鸡汤。

刘良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采访当时的房东谢大娘。谢大娘是个爱干净的人,房子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还种了一些花草。当地人那时都喝生水,谢大娘却总将水烧开后再喝。毛泽东1929年2月到叶坪后,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谢大娘的房子,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

1933年4月,由于苏维埃邮政局局长杨岳彬叛变,将叶坪党政军机关驻地绘图交给了国民党,叶坪遭国民党飞机的轰炸。红军机关于是搬到了10公里外的沙洲坝。

“沙洲坝是个极度缺水的地方。”刘良说,因为它的土全都是沙子,存不住水。“沙洲坝三天不下雨,百姓没有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这个至今仍在沙洲坝流传的歌谣生动描绘了当地缺水现状。毛泽东到沙洲坝后,发现村民都喝水塘里的水,很脏,于是准备带领红军挖水井。但当地老人反对挖井,他们认为附近是沙洲坝的龙脉,不能随便挖。毛泽东说,共产党人不迷信,出了什么事情让龙王找我。1934年9月,很快在距离毛泽东居所不到200米的地方,挖成一口水井,解决了附近村民的饮水问题。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将井填埋,但都被村民挖开。1950年,为迎接中央南方老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瑞金人重新维修了水井,并取名红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牌至今仍立在井边。

兴国潋江书院

兴国县横街8号,潋江书院,是一处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建于乾隆三年。1929年4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先后七次到兴国,在潋江书院写出了著名的《兴国土地法》,从此有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怒潮。兴国多处民居留下了毛泽东的足迹。《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均是他这一时期的工作成果。

由门厅、讲堂、拜厅、魁星阁、文昌宫和崇圣祠五重递进组成潋江书院,进门楼后,是一片宽敞的草坪,可容几百人读书,四周有8棵松柏,两株玉兰。向北上13级台阶即为门厅,门厅里是大片花圃。原兴国党史办黄主任介绍说,潋江书院在当地人眼里被看作兴国的龙脉,与书院相邻的本是兴国县委。县委搬迁后的空地正在大搞房产开发,房价创造了兴国的纪录。书院处在兴国老城区,周边是狭窄的街道和一些老房子,到处都在拆迁施工,唯有书院被保留下来。

拜厅正中央高悬一块大匾,“模范兴国”。这是1934年元月,苏维埃中央政府授予兴国的,毛泽东称赞“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两边墙上悬挂有周恩来、朱德、李富春授予兴国的各种奖励。当年只有23万人的兴国,就有8万多英雄儿女参军。1955~1965年共有54名兴国儿女获封将军,兴国由此成为仅次于湖北红安的将军县。

1929年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第三纵队的一个排,从井冈山来到兴国,入住潋江书院,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的肖华就是当时毛泽东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的学员。

那年中秋夜,兴国县委负责人陈奇涵等人在一家菜馆凑钱请毛泽东打牙祭,吃兴国特色菜米粉鱼。“这道菜只是赣南的家常菜,用竹编圆笼盛鱼,包含‘合家团圆、吉庆有余’的寓意,做法也很简单。”原兴国党史办黄主任笑称,要真正做好也不容易,所以陈奇涵才选择了菜馆。

一个装着米粉鱼的大蒸笼放到桌子中间,天上是一轮明月,毛泽东指着蒸笼,仰望明月,今天是中秋佳节,这道菜就叫“团圆月”吧。米粉鱼吃得差不多了,又端上了花生米、卤豆腐干、竹笋炒肉丝、油炸鳝鱼四碟小菜,摆在蒸笼四周。毛泽东略一沉思,“四星望月”脱口而出。

兴国籍将军肖华曾回忆,1950年,他设家宴招待毛泽东,毛泽东将“四星望月”改名为“四星伴月”。1962年10月间,肖华又设家宴请毛泽东,还是兴国米粉鱼,只是餐桌中央大蒸笼四周摆了十大碗菜肴。生活水平提高了,肖华说,兴国老百姓宴请都不只“四星”了。毛泽东遂将其改名为“群星捧月”。毛泽东当时要肖华把这一更名转告兴国百姓,如今,兴国百姓还是习惯以“四星望月”相称。四星望月从此也成为兴国人民招待红军的传统菜。建国后,毛泽东历次回江西,都要点四星望月,并把这道菜引进了中南海。

于都

1934年10月18日晚,生病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从于都河东门渡口跨过于都河,挥泪告别了中央苏区的乡亲,“无数的火把,将于都河水映得通红”。

于都河东门渡口竖立着长征第一渡的纪念碑,纪念碑高10.18米,是为纪念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及中央红军机关10月18日夜渡于都河。纪念碑碑身为双帆造型,寓意着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旁边放置着一条小船,“明天这条小船就将被运往北京军事博物馆了,这就是当年搭桥用过的小船”。于都县委报道组组长张文斌介绍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开始后,广昌、建宁、于都相继落入敌手,中央苏区面积越来越小。南大门广昌失守后,驻扎在瑞金沙洲坝、叶坪等地的中央党政机关完全暴露,匆忙迁到了云台山。

1934年9月下旬,毛泽东带着陈昌奉等几名警卫员从云台山来到于都,住进于都北门何屋。北门何屋有一座坐东朝西的石门楼,墙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雕花卉图案。进石门楼是一个狭长的庭院,庭院南面,是一个两层民居。民居前有一个长方形天井,供采光、排水用。“这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张文斌介绍,毛泽东当时住在紧靠通往后院侧门边的一尖房,卧室兼办公室。到于都没几天的一个深夜,毛泽东打起摆子,忽冷忽热。卫生员钟福昌量出毛泽东的体温是41摄氏度!

红军医院院长傅连由此紧急赶到于都,经治疗,毛泽东的病慢慢好起来。

72年后的今天,过于都河,早已无需像当年红军那样走浮桥。6座大桥横跨于都河,张文斌介绍,6座大桥中最大的两座分别被命名为长征大桥和红军大桥。长征大桥全长607.18米,1997年5月建成通车,总投资2000万元;红军大桥全长450.98米,2003年5月建成通车,总投资1900万元。

美庐别墅和庐林1号

“毛泽东对美庐别墅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三上庐山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美庐。”78岁的原庐山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殷荫元1959年被选入接待委员会文娱组,毛泽东前两次上庐山,他都参与了接待。

这座位于庐山牯岭东谷长冲河边绿荫深处的英式别墅,因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先后入住而声名大噪。绿荫笼罩下的美庐别墅为石木结构,主楼为两层,附楼一层,占地面积455平方米,建筑面积996平方米。整个“美庐”庭园占地面积为4928平方米,建筑面积仅占其中不足10%。别墅始建于1903年,原主人、英国的巴莉太太于1934年作为礼物赠送给宋美龄。

1959年6月3日清晨,毛泽东乘坐黑色吉姆车来到美庐。听工作人员介绍美庐的背景,毛泽东对写有“美庐”的天然巨石说:“委员长,我来了。”引得周边工作人员一阵笑声。美庐一楼是江青卧室,当年宋美龄也曾在此居住。江青住进后,除了床其他东西都没改变。殷荫元回忆说,当时江青说,宋美龄睡过的床我不睡,于是就换掉了。毛泽东则住在二楼,后来考虑到保卫工作,毛泽东有时候白天会到庐林1号办公,晚上回美庐居住。

“首长都很平易近人,也很放松。”在殷荫元记忆里,首长们空闲时喜欢看电影、看戏、跳舞。当时庐山管理局选派了90名干部负责接待。那时,庐山疗养院有个礼堂,毛泽东、周恩来等首长晚上经常去跳舞。

这样的轻松一直延续到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之前。7月14日,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在肯定总路线和1958年工作的前提下,分析了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建议。此后庐山上的形势一下紧张起来。毛泽东基本不再去礼堂跳舞,首长们看电影、看戏都很少了。

美庐别墅建国后一直称作180号别墅,这座别墅除了毛泽东,先后住过很多国家领导人。1960年,宋庆龄;1962年,林彪;此外郭沫若、陈毅、胡耀邦等60年代上庐山时都曾在此别墅居住过。

“现在美庐也对外招待客人。”殷荫元说,只不过价格不菲,比如美庐别墅酒楼里的美庐宴,一桌仅菜品就要上千元。而美庐里的招待客房,一个晚上恐怕至少也要四五百元。■ 中国近代史毛泽东井冈山庐山八角楼江西井冈山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李立三

上一篇: 延安·西柏坡
下一篇: 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