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作者:朱文轶

其他0

( 2004年8月,毛泽东儿媳邵华携她的孙子在北戴河参观纪念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创作50周年大型摄影展 )

遵义

进遵义时毛泽东那件粗布袄子上一定沾满灰土。1935年的遵义城没有像样的道路,根本走不了汽车。毛泽东手下的一名士兵王道金后来回忆,红军进遵义城时候,遵义空气干燥,部队走过,灰尘四扬,大伙儿满身都是土。遵义的道路在解放后都一直是个问题,直到2004年,遵义被列为全国第一批专项补助资金建设农村公路的革命老区才获得了一笔修缮道路的经费,实现了乡乡通公路。

而遵义的12天改变了长征,也改变了毛泽东的地位。遵义休整后,毛泽东和他的红军重新上路时,“整洁潇洒”,警卫员发现他穿上了一套特制的合体灰军装。

长征开始时候,毛泽东带了每人都备有的三天干粮,还带了一匹马,这是与国民党作战的战利品,外加一把雨伞和一捆书。包袱里的其他东西不断更换,但《水浒传》一直被他从广西黎平带到遵义,带到川南、甘肃,最后带到陕北。对毛泽东而言,恶劣的生活直到遵义才有改善。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睡在当地一个小军阀私宅卧室的柔软大床上,第二天上午很迟才起床。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常常通宵达旦工作,但有时也破例在他的吊床上睡到正午。他一直把身边的几个年轻人当作自己的助手,这些人包括秘书、卫生员和兼作勤务的警务员。陈昌奉是他的警卫员之一。他逐渐了解了毛泽东的独特要求,队伍一停下来过夜,毛泽东马上就要开水。如果情况紧急,他会通宵达旦地工作而不休息,这时候陈昌奉就要赶紧为首长布置好工作的地方,一个岩洞或一块干净的石头。

毛泽东传记有关于这段生活的描写是:“有时毛泽东发现他的休息处有点奢侈的东西,他的工作人员十分乐意把他安排去某家有院子,床上铺有稻草,有置放文具和电话的书桌的地主家里休息或者工作一两个晚上。”“如果能找到香烟,毛泽东即使在最晦气的日子也能够振作起来。在部队即将作战时,他的士兵甚至用鸦片与对方换取香烟。在没有烟草的时候,毛泽东就用各种各样的带有刺激性的树叶当作烟草的替代品。”

长征途中,毛泽东除了充分发挥他作为军事领袖的才干外,也充分表达他作为知识分子的那一面。长征可能是他一生诗词写作最多的时候,几乎在每个城市都有文字纪念。20年后他有些留恋地说:“在马背上,人有的是时间,可以找到字和韵节,可以思索。”

哈尔滨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回国,同行还有周恩来和越南的胡志明等。2月26日回到境内,在沿途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作短暂停留,在哈尔滨停留了18个小时左右。

听取了松江省和哈尔滨市的汇报,毛泽东了解到哈尔滨的大工厂不多,除了一些轻工业加工厂外,只有哈尔滨车辆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就去哈尔滨车辆工厂视察。视察过程中毛泽东指出:“这是我们自己的工厂,虽然设备陈旧,也要利用和保护好,因为今后的工业发展就是靠这做基础了。”并说,“哈尔滨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这个工厂是哈尔滨最大的工厂,你们应该给全国工厂作出榜样。”

毛泽东和周恩来登上哈尔滨国际旅行社楼顶平台,俯瞰哈尔滨全城。毛泽东指出:“发展生产”、“把哈尔滨由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

1949年以后毛泽东住进了城市,也用他理解的方式改造城市。毛泽东的目的在于把“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大城市将不再是外国人的经商地,也不再是消费农产品的乡绅们消闲、坐收房租的地方。每个城区都应该新建一些小型工厂,作为生活的核心。哈尔滨是最早一批按照这个思路改造,执行这一思想的城市。哈尔滨也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典范城市。

毛泽东可能正是在这趟行程里有了“三反”运动的大致想法。他视察哈尔滨时,为松江省委题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的题词。因接待“便宴”丰盛,毛泽东对此有所不悦,只在两三个盘中夹菜,吃了半碗大米饭,其余都没动。而沈阳的接待让毛泽东更为光火,他一进餐厅,一看各种东北特产应有尽有,脸色顿时就沉下来。他礼节性地让胡志明多吃多喝,自己只象征性地喝了几口葡萄酒,吃了点饭,便放下筷子,吸起烟来。第二天,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的领导干部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的基层组织是贯彻中央精神的,总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内。”“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

北戴河

1954年4月,毛泽东到秦皇岛视察,回北京途中在北戴河停下来,这是他首次到北戴河,专程来看海。那时天气还冷,毛泽东又患感冒,住在当年张学良的别墅张家大楼里,楼内没暖气,搞了一盆木炭取暖。4月22日,他早晨5点半就起来,上山坡去看海,还吟咏起了曹操的诗篇《观沧海》里的名句。因天冷风大,他的感冒加重了。

7月26日,毛泽东为筹备一届人大,再次到北戴河,31日,他做了和两年后在武汉相似的事,不顾大家阻拦,下水游泳。在北戴河,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每天都汇报,风浪太大,还不能游。31日那天,毛泽东说,他自己看看去,大伙一听都上来劝阻,毛泽东已经走到了海滨室,换上了泳装。下海发现浪真的很大,毛泽东对周围人说,你们不要怕,现在是涨潮,我们只会给推上岸,不会被冲进大洋回不来的。他游了一个多小时才上岸,坐在藤椅上晒太阳,愉快地说,你们都说浪大不能游,可是我们下去了,不也很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嘛。回来后毛泽东就写了《浪淘沙·北戴河》。

1956年7月23日,毛泽东到北戴河,几乎每天下海游泳,在此一个月,修改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郑州

对毛泽东来说,1958年从1956年就开始了。毛泽东不满足于当时中国对苏联的全面模仿,“大跃进”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思想,代表了毛泽东意志的一面。

但1958年底,“大跃进”带来的灾难就渐露端倪,于是有了1958年底的第一次郑州会议和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在郑州主持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二次郑州会议。这个“大跃进”中响应最强烈的城市之一,毛泽东七年前曾经到过,并在小顶山上对郑州市长王化云和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公安部部长罗瑞卿说出著名的话:“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指出共产风是目前我们同农民关系紧张的一个根本原因。“我的思想也起了变化。”毛泽东有些悲伤地说。他意识到公社太大,无法一口就吃下去,要求“一平二调”——把富村的东西拿出来与穷村共享。郑州的一些村子开始撤消了大食堂,农民有了“小自由”,从公社退回大队。第二次郑州会议,毛泽东继续纠正“左”倾错误。

两次郑州会议期间,郑州专门为毛主席修建了位于黄河边的“省委三所”,以及直通“省委三所”的火车道。“省委三所”内有专为毛主席修的寓所,寓所前是游泳池,寓所内安放了巨大的木板床,既可睡人,又可在一侧堆放书刊。特别是他专用的抽水马桶,简直是一个大写字台,底下坐的是马桶,上面是办公桌,桌上有报刊、书和文件。这个曾经充满了神秘感的“省委三所”,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改为黄河大学,90年代中期改为黄河迎宾馆。毛泽东的寓所还保留着,也开放让人参观。■ 中国近代史毛泽东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