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鱼与葡萄酒

作者:朱伟

(文 / 朱 伟)

谁都不可能就着葡萄酒吃风鱼,我指的是冒襄《影梅庵梦忆》中记董小宛精心伺候他的吃食。首先是酿糖为露,和以盐与酸梅,浸以颜色花蕊,使花色入液露,“奇香异艳”。色彩最娇为秋海棠露,其次是梅花、野蔷薇、玫瑰、丹桂、甘菊,以及橙黄、橘红的佛手、香橼。然后是桃汁、西瓜汁加糖熬成晶莹的桃膏、西瓜膏;蚕豆去皮,配以瓜、杏、姜、桂皮、豉汁煮;用红腐乳蒸肉。席上还有:火肉放久了有松柏味道,风鱼放久了有麂鹿味道;醉蛤如桃花,醉鲟鱼骨如白玉,虾松如龙须;烘兔与烤野鸡如糕饼,豆腐汤似牛奶。他所形容的火腿、风鱼的松柏、麂鹿味道,使我想起贮久木桶的味觉渗入的葡萄酒。冒襄显然算一个懂吃之人。

风鱼就是风干的鱼,但据说真有一种“风鱼”可测风源。清初顺治十六(1659)年到中国,后来成为汤若望助手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在他的著作《坤舆图说外纪·海族》中记:“西红海内产风鱼,可以占风。国人晒干,挂于房内,以其身首所向,即为风起之方。”

我们所说腌制后挂到屋檐下的风鱼,一般都用青鱼,青鱼的背脊为青黑色,周作人称为“螺蛳青”。为什么用青鱼?因为它肉厚且细、紧而韧,所以适于溜鱼片,切成薄片挂芡后肉不易散。适于做鱼圆,拌以猪油不仅肉嫩,而且凝结后极为松软。适于做熏鱼,炸透后,浸进调味,汁能迅速渗透,架在铁箅子上熏以柏枝,柏香将汁吸干后香气不散。清人曾懿《中馈录》中记熏鱼法则为,先以花椒、盐、白糖逐块“摸擦”,腌半日,洗净。再浸在绍酒、酱油里,时时翻动,过一天一夜晾半干,放在麻油里煎透。再炒花椒、大小茴香研成细末,抹完摆在细铁丝罩上,炭炉内用茶叶末烧烟来熏。

风鱼其实与熏鱼原理相同,只不过不用火而用风。制风鱼的时间应在腊月,朔风刺骨,寒气会逼调料入味,使之意味深长。传统的风鱼制法,先盐腌,明人高濂《遵生八笺》中说,要腌7天,然后洗净,用绵纸吸干。这7天又用上了象征生命轮回的这个神秘数字。在腌前破去肠胃,却不去鳞,留鳞是为风干后保持鱼皮的韧。按《调鼎集》中“鱼论”的说法,鱼的外腥主要在腮边、鳍根与尾边,内腥主要在脊血与腮瓢,所以在洗净包裹前,需混合薄荷、胡椒、紫苏、葱、香橼皮、橘皮、菊叶与菊花捣碎擦洗。洗净、吸干后,将葱、花椒、大小茴香、猪油与黄酒拌匀装进鱼肚,用树皮制的“皮纸”包好,麻绳扎好。上等风鱼的质感,某种程度就依赖这种调料在密封后的作用。鱼密封后尾向上、头朝下,挂在檐下,要经腊月与正月,临风七七四十九天。等风寒隔纸渐渐沥去鱼中水分,调料中滋味又被渐渐凝于肉中,不仅清香驱腥,也使鱼肉干爽不柴。这与葡萄酒在窖藏中的作用也确实别无二致。

风鱼制成后,在蒸食前再去鳞。上等风鱼蒸后应该是红白分明——肉呈鲜艳的橘红,皮衬以雪白,味觉醇厚,皮与脊骨处无腥且溢陈香。此为佐酒好菜,现在绍兴、杭州馆子随时都有风鱼,但肉质往往松散,皮与脊骨又残存腥气。前者是因风干时候不够,或者根本未经腊月朔风的紧逼;后者则是根本无暇以上好香料认真去腥。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遣策食简中有“鱼肤”与“萦鱼”,考古学家认为,“鱼肤”的“肤”应为“膊”,按《说文》说法,“膊”是吊在屋上的“薄脯”,“鱼肤”也就是干鱼。“萦鱼”则指用绳子串起来的干鱼吊在屋里。再早,大约作于战国时期的《穆天子传》中记载的吃食,除成块炖成的鲜肉,晒成干的肉脯,枣粥,肉酱,还有“鱼腊”,郭璞的注释,“鱼腊”也是“干鱼”。我读周作人在《〈亦报〉随笔》中专有一篇写他们绍兴乡间的“鱼腊”,夏天的白鲦,用酱油、酒、花椒煮熟后用炭火烘干,收藏在瓷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脯腊》里记当时鱼腊做法,是将鱼在盐豉调和的牛羊肉骨汤里浸四五天,阴干后再放到炭火上烤,与周作人所记基本相同。

从《齐民要术·脯腊》看,当时做干鱼,一种称“脯”,是在农历十一月至十二月间,鱼不去鳞也不剖肚,用小棍从嘴捅到尾,然后将姜、花椒熬成咸汤,从鱼口灌进去,灌满为止,挂在檐下冻一个冬天,到二三月才成,应该也就是当时的风鱼。还有一种称“鱼”,也是不去鳞,剖开成相连的两片,撒上盐,再合起来,冬天就这样放着,盖上席,夏天则放在坛子里,用泥封口。“”字本意是滋润与浸渍,延伸成香气浸润就叫“香”。这两种做法都是靠慢慢阴干过程中自然的香气孕育,迅速晒干,滋味就没有了,所以快速晒干的都是柴鱼。

“鱼”表面看与“鲞”雷同,鲞是以咸使之封闭不败,肉质并不紧缩沥干,蒸食以肥嫩者佳,与风鱼越干越香的味觉迥异。“鲞”其实原是专用名词,按《吴郡志》引唐人陆广微的《吴地记》:“吴王回军,会群臣,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何在,所司奏云:并暴干。吴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后人考,吴王当时吃的其实是鳓鱼,这种海鱼头小细鳞,状如鲥鱼,颜色雪白,肉细刺多,鳞与鲥鱼一样可吃。因为它出水就死,易腐败,所以一般只能阴干成“鲞”。后来黄花鱼制成“黄鱼鲞”,“鲞”渐渐成为剖开干鱼的统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当时杭州已有专门买“鲞鱼”的“鲞铺”“不下一两百家”,品种十六七种,有“鳓鲞”、“黄鱼鲞”、“冻鲞”,无“白鲞”。李时珍后来在《本草纲目》“石首鱼”条下引宋人罗愿《尔雅翼》中的说法,称诸鱼干都为鲞,但因为其他鱼美不及石首,故独得专称。鲞又以白者为佳,所以为白鲞。石首就是黄花鱼,由此“鳓鲞”的专用被“黄鱼鲞”替代。其实“白鲞”只是一种加工方法,以浙江台州松门所产最为著名。《随园食单》里记:“台鲞好丑不一,出台州松门者为佳,肉软而鲜肥,出时拆之,便可当作小菜,不必煮食也。同鲜肉同煨,须肉烂时放鲞,否则鲞消化不见矣。”■ 花椒美食葡萄酒干鱼风鱼

上一篇: 又一笔坏账
下一篇: 路痴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