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笔坏账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加息了。相信除了贷款买房子和持有股票的,都会拍手称快,毕竟,这次不仅贷款加了息,存款也提升了0.27%,算是惠及了存款人,给了全国人民以不偏不倚的一个交代。4月的加息,银行是大赢家,存贷差一下子升高近10%,按理说,如此优厚的待遇应该使银行适可而止,孰料银行变本加厉,7个月用完了全年95%的信贷指标,从而引来了这次让很多人都感觉突兀的加息。
与加息相伴而来的内蒙古违规投资电力的案件。这个比当年“铁本事件”还更具政府背景的违规建设中,工、农、中、建四大行全被卷入其中。按银监会规定项目贷款必须国家相关部门的批文齐全,而且贷款总额不能超过投资总额的65%。而“内蒙古项目”既无“发改委”批文,而且几乎所有银行重复向同一项目发放贷款,不仅违规而且违法,真是中国特色。怪不得我国的贷款增长已失控。
内蒙古被国家叫停的电站建设项目有10个,其中7个违规建设项目全部属内蒙古电力,7个被叫停的项目都是以委托贷款形式,通过中国电力集团财务公司内蒙古业务部发放的,贷款共计83笔,金额高达59.5亿元。这些没有得到“准生证”的项目却被四大国有银行一致授信,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参与贷款的9家银行还大量存在对同一项目重复发放贷款的情况,内蒙古电力集团旗下存在这种重复贷款的共有17个项目,重复贷款达12.01亿元。这是最可怕的情况,一个项目得到了数笔重复款项,贷款数额甚至远远超过项目总投资,电厂无需自有资金就可以开工,一文不出,风险自然也就全推给银行。可以想见,即使不违规不停建,未来银行也难以收回这样数倍于正常建设费用的贷款。如果继续联想,电厂为什么要借超额的资金,多出的部分又流到了哪里?相信每一个环节都会有相关人员违法犯罪的证据。
内蒙古违规电厂中暴露出的银行失职还远不止这些,几家商业银行是跨区域发放贷款,按规定应向监管部门备案,但这些银行都没有进行备案。贷款前甚至没有实地调查,贷款后更没有实施有效的现场跟踪管理,没有适时监控贷款流向及用途。为何这样的违法事件屡禁不止,难道只是因为地方政府暗中支持?作为即将上市公司,银行内部的风险控制又置之何地,股东利益又怎么得到保证?按理说,这样级别的贷款至少要得到分行行长批准,但只是因为银行的各级部门、个人为了完成贷款指标、利润指标,铤而走险,肥了自己、损害了国家利益。这种现象又何止发生在内蒙古,不过是因为一次电站事故,才顺藤摸瓜,一个个揭露出来。否则,全国人民看到的不过又是一堆枯燥的坏账数字,而大量的国有资产就这样被浪费掉。
此前央行一直不加息,据说是护航四大国有银行改革,4月调升贷款利率,存贷利差人为扩大更是给整个银行业的一个大礼。接下来中行顺理成章地上市了,数千亿的不良资产剥离和中央汇金的股本注入,使得银行资本充足率勉强过关。再到股市上直接圈钱,又是上千亿的资金收入囊中。中行的报表肯定是好看了,据说还得到了国际评级机构的推荐,而银行的实质是否有所改观,只要看了这次内蒙古违规电力建设的案底就会知道。历史上,中行曾经数次爆出大案,原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行长余振东贪污、挪用公款案刚刚宣判,另有一批诸如原海南中行行长王黎明一样的高官逍遥国外。如果说那些都是改制以前的案子,不妨看看上市后,河南骗款案、双鸭山汇票案以及海南骗贷案等,可见一个上市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的问题。
钱来得容易,去得自然就快。我们的银行,无需在自我管理上提高,不用靠竞争力去吸引客户去争取利润,只要多生产些“不良资产”,再以“经济安全”反手要挟,便可不负责任,让全国人民代为受过:国家的几次注资表面上看是国家的救市行为,而实质上还是全民买单。可到了市场上,到了计划经济管不到的地方,投资人是否还继续买单?中行上市第一天价格最高,随后几乎是坐着滑梯一路滑到了20%,仅比发行价高出一点。而香港市场H股股价甚至高出A股价格。
人民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研究了国人的投资习性,发现我们承受风险的意愿可能位于全球前列,投资前更关注回报,而无视风险。或许这和我们浮躁的社会状态有关。但如果国有银行也没有防风险的机制,或即使有也形同虚设,存款人辛苦积攒的财富就不免付诸东流了。■